全寿命周期视域下高校人文社科数字化研究
2022-11-10张淼晗高晓琴
张淼晗,高晓琴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0 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人文社科建设发展的重视,高校人文社科的体量不断增大,发展势头日渐强劲,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与高校人文社科的发展已经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管理缺乏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思维,科研管理中的各项活动关联性不强,管理松散、管理手段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科研管理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2016年3月17日,新华社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1]。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随着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有一个根本性的范式转换,说到底就是管理思维方式的转换。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不在于他的知识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2]。
科学的研究管理理念是做好科研管理的前提,而有效的科研管理模式是大力发展人文社科的基础保障。理念先行,思想决定行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树立怎样的科学管理理念,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搭建符合人文社科发展特色的管理模式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 全寿命周期视域下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管理概念
1.1 人文社科研究管理的内容
科研管理是对整个科研或科技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总称,是指为了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所开展的设计与开发研发流程,管理研发团队,促进知识与技术转移的活动,是依据科学技术发展定律,针对国家战略目标、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新体系的需要,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特殊管理行为[3]。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未普及,科研管理信息化理念有待优化,科研管理系统与校内其他系统关联度不高的现状,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科研进行管理,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发展,提高高校科研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是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4]。科研院所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科研信息管理的高效体制,将管理体制中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与深度不断加强和加深,要加强科研评估与数据分析的积累,将科研项目决策的科学性进行有效提升[5]。通过流程优化和加强环节管理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流程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营的效率,减少运作内耗,从而节约运营的成本,因此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6]。人文社科研究管理,从宏观上是通过规划、决策、管理促进高校人文社科发展,从微观上是通过组织、协调、沟通有效落实相关科研活动。人文社科研究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管理、项目管理、项目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获奖管理、科研机构管理、专家库管理、科研档案管理8个部分。
1.2 全寿命周期管理概念
全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能源,经开采、冶炼、加工、制造等生产过程,又经储存、销售、使用、消费直至报废处置各阶段的全过程,即产品从摇篮到坟墓,进行物质转化的整个生命周期[7]。随着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发展也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用于单一领域到用于多元化领域。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是将3个相互独立的管理过程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通过集成和统一化后形成的一个新的管理系统。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从用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将相互独立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有机集成,业主方、运营方、开发管理方、项目管理方和物业管理方运用公共的、统一的管理规则和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建设目标进行管理和控制[8]。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将传统管理模式中相对独立的决策阶段开发管理,实施阶段业主方项目管理、运营阶段物业管理,运用管理集成思想,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各方面进行有机集成(不是简单叠加)[9]。科研项目的全寿命管理主要包含项目计划的制订、人员和经费管理、中期末期检查等多个环节[10]。
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通常应用于工程管理、项目管理、技术开发等领域。在科研领域,全寿命管理理念也只运用在科研管理中的项目管理环节。在全寿命周期视域下的科研管理从空间和时间上将科研管理不同阶段和活动都看作一个循环的整体,统一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手段,运用管理集成思想构建规划决策、实施执行、反馈调整三者循环的管理机制。依据统计数据对科研管理活动进行分析,从宏观上做出有依据的规划决策;同时,根据收到的反馈,对具体科研管理活动进行科学化的调整,统一科研管理活动中各个模块的参数和标准,统一管理流程。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作为科研管理理念、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为技术实施手段,可以达到优化科研管理模式和提高科研效率的目的。
2 传统人文社科研究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社科的发展与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已经逐渐被意识到,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的要求,弊端也日渐显露,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1 管理理念功利,缺乏全局观
大多数高校在科研管理中,忽略了全寿命周期管理,只看重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立项。一味追求高级别项目立项数,轻视其他科研管理活动,原本项目立项只是促进和支持科研产出成果的手段,不少科研人员单纯地为了结项而结项,导致产出的科研成果质量低下,无法顺利完成整个科研项目。
2.2 组织结构松散
多数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为直线型层级递进组织机构,组织模式松散,信息不对称,信息共享不及时。科研信息通过传统的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由科研部门管理人员传达给学院科研秘书后再转达给老师。经常出现老师申报项目准备时间仓促,申报书质量较低;同时,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即时得到相关问题的反馈而对科研活动即时调整。这种直线型层级递进的松散组织结构及信息传达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信息发展的要求,也对科研人员科研参与度及积极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2.3 管理方式落后
人文社科的科研活动中信息管理手段落后,纸质化严重,目前为止人文社科研究管理活动的实施皆依赖人工手段。大部分项目申报、项目中检、项目结项等工作都依赖纸质材料报送。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学术活动、专家库、科研档案管理等数据统计还是停留在简单的office办公软件运用,科研管理人员经常要面对傻瓜式数据录入,对同一数据、同一工作反复处理。由于科研信息数据误差较大,导致高层管理者无法获取准确信息,进而影响宏观战略决策。
2.4 缺少专业化科研管理团队
人文社科的科研体量也在不断增长,科研活动形式日渐丰富,但科研管理人员数量并未增加、管理人员专业领域不对口、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不同的文科学院由于学科专业不同,都有自己特有的科研生态环境,有些学院是以科研为导向,而有些学院是以教学为主。部分科研秘书并非专职负责学院科研工作,还身兼教学及办公室等其他行政工作,导致科研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人数偏少,无法符合日益增加的工作量需求。另外,人文社科的科研管理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不同学科与专业的科研人员,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工作方法与管理水平,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了解学科知识、研究过程和方法。一支技术强、专业化的科研管理队伍,才能够应付不断增大的业务量,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3 数字化人文社科研究管理体系的构建
首先,科研管理数字化平台应该基于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工作特点搭建,应具备动态性、及时性、共享性、隐私性4个原则;其次,应对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各项活动进行理性梳理及分析,将各项活动按照工作模块划分,固定工作流程,使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工作与科研管理数字化平台有效融合,增加构建数字化人文社科研究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3.1 建立科研管理数字化平台的原则
3.1.1 动态性原则
人文社科研究管理过程具有动态性特点。例如,项目管理包含项目申报、立项在研、项目中检、项目结项办理中,项目已结项、项目终止等状态,项目状态在当前时间具有唯一性,因此项目状态经常会动态调整。同样,其他科研活动包括经费管理、专家库管理、档案管理、数据统计等科研管理活动也会随着时间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若是按照常规科研管理的方法,随着状态和时间的推移,需要一次又一次重复对相关数据和材料进行整理统计。因此,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必须满足动态性原则。
3.1.2 即时性原则
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具有即时性特点。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充当着科研信息传声筒的角色,是科研信息传达的重要口径,需要及时快速将科研信息传递给学校科研人员,同时,将科研人员的问题及时快速反馈给上级科研单位,促进双方信息共享。另一方面,由于科研活动具有周期性,普通的地、市、厅局项目研究时间通常为两年,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研究时间通常为3~5年,科研人员的项目研究状态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做到处理及时、反馈及时。因此,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必须满足即时性原则。
3.1.3 共享性原则
对于科研团队而言,其内部行为主要是围绕着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增长等环节展开的知识管理过程,知识交流共享和知识整合是实现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化的基本途径[11]。科研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有利于促进科研创新,科研团队之间、科研人员之间、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之间需要一定程度的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才能有效提高科研效率。因此,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必须满足共享性原则。
3.1.4 隐私性原则
在科研管理工作中会经常接触到科研人员的个人及项目信息,例如,按照工作需要统计科研人员信息。在申报项目时,先要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核,对科研人员是否符合申报资格进行筛查,对申报书是否符合申报要求进行审核等。一直以来,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的行为屡禁不止,作为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从源头做起,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科研人员个人及科研信息隐私。因此,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必须满足隐私性原则。
3.2 数字化研究管理平台的搭建
根据数字化时代人文社科研究管理的需求,结合工作特色和数字化目标,基于复合型网络结构开发了科研管理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应具备的基本逻辑功能有人员信息管理功能、科研信息管理功能、共享数据库功能、数据统计功能、权限管理功能。
根据人文社科研究管理活动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把人文社科研究管理活动分为8个模块,如图1所示,这些科研管理活动之间密切相关。人员管理是科研管理的基础,项目管理是科研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环节,而科研成果主要为项目立项后的产出成果,科研获奖则是基于科研成果的产出。科研机构管理、专家库管理、科研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流程。科研管理中的各项活动联系十分紧密,互相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利用数字化研究管理平台可以对科研管理活动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图1 人文社科研究管理模式
(1)人员管理。做好人员管理是人文社科研究管理的基础工作,需要掌握科研人员的出生年月日、现聘职称、所属学院、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最高学历、最高学位、政治面貌、联系方式等与科研人员沟通联系、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进行社科统计经常要调取的基础信息。
(2)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人文社科研究管理的重点工作,除了需要掌握项目负责人姓名、所属学院、项目编号、课题名称、项目级别、项目类别、申报时间、最终成果、项目状态、项目状态发生时间等基本项目信息,还需要即时追踪项目状态,包括未立项、立项在研、中检、结项办理中、已结项、终止、撤项7个状态。把握项目发生状态可以提前跟踪和把控课题进度,确保项目负责人按时中检结项。
(3)项目经费管理。项目经费管理包括经费预算填报、经费调整、经费到账、经费登记、经费认领、经费决算、经费退款。该模块信息应与校财务系统联通,由科研管理部门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办法对项目经费进行设置及审核后,经费划拨至财务处系统,由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共同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并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
(4)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包含科研成果登记和科研成果审核,并与科研绩效相关联。科研成果内容主要包括科研获奖、论文、论著、专利等,由科研人员自行填报,所属学院进行审核,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认定。
(5)科研获奖管理。科研获奖管理包括奖项申报和科研获奖登记。
(6)科研机构管理。科研机构管理包括科研机构登记、科研机构申报、科研机构评估。该模块旨在跟踪科研机构工作进度,记录相关信息,考核科研机构产出成果。
(7)专家库管理。专家库管理包括专家信息管理和年度项目评审人员管理。人文社科项目分为校级、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不同级别的项目立项流程都会涉及专家辅导及遴选。人文社科科研活动中经常会邀请专家交流,组织学术活动及科研讲座。因此,做好专家信息梳理也是科研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科研档案管理。将原来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数字化档案管理为辅转换成以数字化档案管理为主、纸质档案为辅,该模块信息应与校档案馆信息系统联通。数字化档案管理可以解决纸质档案无法长期保存、容易丢失、手工收集工作繁杂且工作量大的痛点。
整体上,将科研管理分为规划决策、实施执行、反馈调整三者相循环的科研管理机制,引入全寿命周期管理集成思想,以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为手段对科研管理等相关活动实施、管理和统计,推动高校人文社科的智能化、数字化创新,提升工作效率。
4 结语
文章基于人文社科发展的需求,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科研管理理念,以搭建科研管理数字化平台为手段构建人文社科研究管理体系,可以从人力、物力、组织协调等多方面降低科研能耗和成本,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缩短科研项目完成时间,减少科研管理中的损耗。研究结果是对构建人文社科数字化研究管理体系路径的初步探索,为现代化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建设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