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2022-11-10李小玲

名家名作 2022年17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时代

李小玲

一、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发展特点

(一)新时代网络语言的特质及其影响

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语言是某段时期的网络流行语,是时下网络流行文化的一个载体,通常是由一些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名人、粉丝圈等访谈或事件中提取出来的词汇或句式,大多带有调侃的意味。网络语言是在上网冲浪时常常使用的词句,有些是社会热点事件,比如直播带货、天宫一号等;有些是网络用户自嘲的一些词汇,比如“打工人”等。网络语言还是一些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说话方式,包括使用的词汇、表情、缩写等,一般比较形象、简略,即用比较简短的词汇表达相对复杂的含义,有点像成语,很多成语背后有典故,而网络语言背后有不同的“梗”。网上交流不像面对面交流,可以听到语气、看到眼神与肢体语言等,比较难传递自己的情绪,但是加几句网络语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如今在日常交流中也会使用一些网络用语,如一些大家都爱用的网络梗可以让气氛快速活跃起来,打破尴尬。而有些网络词汇粗俗不堪,带有侮辱性质,会让正常的讨论变得乌烟瘴气,人们上网的时候看到这种说话方式极其影响心情,这种低俗、暴力的词汇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使用,这样会破坏网络健康风气,容易滋生网络暴力。网络语言的流行还可以使大众了解和关注到一些新的领域,比如通过“法外狂徒张三”、通过罗翔的法考视频,能学到不少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感觉受益良多。笔者认为,网络语言尤其是一些热词,正不断地影响着受众的观点,其表达高度凝练,可以让受众直观、简便地了解它的内涵和要义。再比如“打工人”,算是对自己辛苦工作的一种调侃吧,有了这个词,感觉大家面对工作也不是一直苦哈哈的了,有点苦中作乐的意思。

现在不仅普通网络用户会使用网络语言,一些报纸、电视等媒体也开始使用网络热词,蹭热点、迎合观众。笔者认为媒体的文学水平和内涵应该是略高于普通人的,在社会舆论发展中起到一个正向的引领作用,如果一切都开始娱乐化,这对教育和文化发展是很不利的。有些网络语言简短直接,可以快速了解当下年轻人最关心的话题,也能了解到国家的热点事件、最新倡导方向,比如对于要不要过年回家这个事,“就地过年”四个字,简短有力,易于传播,大家一听就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会更乐意去执行,这样效率也会更高。但有些网络语言过分简洁,强行概括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有些人没搞清楚词汇的意思,就胡乱使用、乱贴标签,交流双方容易产生误解。

(二)新时代网络语言现象的本质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自由意志、自由选择。网络语言面向普通民众,便利了沟通,同时使大众文化迅速推广,讨论语言形式的差异,背后却是思想观念的鸿沟。我们可以轻易用语言解释清楚网络用语的含义,却很难消除很多人对网络用语、平民文化的偏见。网络语言流行呈现的是更多普通人的声音,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否定它,而是适当引导,让大众的表达被认可,让大众的声音被听见。刚诞生十几年的网络文学就像文学界嗷嗷待哺的孩子,还不能与饱经沧桑而形成成熟体系的传统文学相比。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未来很可能会有文学性和故事性都很优质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从而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究其本质来讲,新时代的网络语言是文化演变的结果,其主体是人,通过对语言本身的使用和表达产生一定的意义和影响,但也并不意味着网络语言广泛传播不等同于广泛接受,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态度。

首先,汉语言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更新,才有了今天笔下的方正字、口中的平仄音。随着现如今教育的普及化,从前皇胄贵族按照规格的不同,把杯子叫做“盅、盏、樽、觞、卮、角、缶”,到今天可以叫它“杯子”;从前只有读书人才能用“之乎者也”创作诗词曲赋,今天普通人用普通话创作的现代诗、现代文同样精彩。民间文化古来有之,网络放大了它的影响力。当然并非所有的网络语言都是好的。其次,网络流行语在原有的语言规则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说法。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一些新鲜事物、新鲜概念、新鲜观点蜂拥而现,在社会中产生了许多新的词语,强化了表达。网络语言大多从方言、古代语和外来词中吸取新鲜的、有活力的元素融入词汇。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俗语,如“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当时难登大雅之堂,而今也成了流传已久的宝贵财富。一般而言,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形成都是基于构词法以及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特点、情感表达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网络流行语多具备生动化、形象化、简约化的特点,便于日常口语交流,丰富日常沟通的语义色彩,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更加丰富的新鲜血液和力量,增强了汉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新时代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学在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代码,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其作为网络文化的表达工具,在表现网络文学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内涵,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1.能够促进、激发创新思维的产生

新时代每个时期和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了社会的价值表现。网络语言的出现使汉语言文学创作的思维随着网络语言的内涵表现不断发生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接受和使用网络语言能够不断发散思维,改变传统的固化表达,激发创新力,吸引更多的汉语言文学受众,通过不同于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阐述和表现社会的个性化,增强创作的丰富性,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正向发展、创作内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增强汉语言文学受众的身份认同感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受众主要是以传统的汉语言学习者为主,而加入了新时代网络语言的网络文学则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许多传统文化接受者之外的受众,是大众喜爱的表现形式,特殊的表达方式丰富了汉语言的同时,以新时代网络语言为主体构建的网络语言文学使一些不同于传统受众的接受群体之间相互认同,彼此认知。在汉语言文学表达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增进了彼此的身份认同感,更加容易交流。

3.促使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的多元化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发展蕴藏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与此同时带来的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表达的倾向。新媒体时代,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的集群效应更是进一步呈现出了新时代网络语言对于表达的重要作用,自媒体、公众号等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媒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增强了汉语言文学的丰富性和独特的表达性。

(二)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消极影响

1.影响价值认知

在网络空间中的表达规则和道德标准与现实中有很大的不同,容易使受众在价值认知上产生偏差,从而产生价值行为失范。即在价值认知过程中,其言谈举止可能会违背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要求。例如,在虚拟的空间里,侵害他人的人得到了表达的快感、情绪的宣泄,但网络监管不到位,更容易加剧该现象的发生;反观之,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受到侵害的人大概率会产生个人心理问题。

2.影响价值判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其所呈现的文学现象也是质量不一,有些所表达和传递着的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价值观念,尤其是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喜欢用非官方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虚拟空间里获得的错误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与网络上非主流文化过多地发生接触,会导致学生低估社会生存适应能力,产生自我控制能力低下等行为。比如沉溺暴力游戏的大学生,容易模糊虚拟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在现实社会的生活的过程中,缺乏对生命足够的敬畏,缺乏对他人正当、合法权利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的判断和表达。

3.影响价值选择

并非所有的网络语言都是积极向上、有益的。经过一些“流行语”背后事件的影响,若不能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就会感到彷徨,甚至于否定人生、否定社会。相当数量的文学受众不具备完备的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虽然承认网络信息或网络流行语所具有的“双面性”,自己却未主动抵制,也没想过如何避免网络信息中可能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更有甚者,对一些信息未加考证,盲目转发,跟着起哄,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运转秩序。

三、正确看待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正功能的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负功能的甚至低俗的网络语言则会冲击大众的核心价值观,容易出现价值观混乱、人生定位不准确的现象。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代码得到空前发展,它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面镜子,在映照网络文化发展的同时,对价值观的认同也产生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在接触和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滥用。

根据保罗莱文森的阐释,当新媒介不仅能够反映现实,而且能够超越现实的时候,它就到了第三个阶段——艺术阶段。但是至今为止,绝大部分网络语言还未能超越第二阶段,所承载的也只是暂时的社会文化现象;部分生命力强盛的网络词语,流行的时间长一些;只有极少数词语,进入词典成为一般词汇。当语言遇到互联网,两者相互作用,出现语言网络化,产生了大量与网络空间相适配的新的语言现象,并催生出网络语言这一新概念。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是一种符号;从文化与传播视角看,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媒介,传递出网络社会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媒介环境学派的保罗莱文森曾提出“玩具—镜子—艺术”的媒介技术演进论;从媒介进化的角度看,网络语言的发展变迁也可以作如是观。

中国网络语言产生初期,网络技术尚不发达,网民数量有限,网民首次体会到网上背对背聊天的乐趣——匿名下的隐身、信口开言的自由、键盘上的狂欢。为适应这种新的表达场景,网民在键盘上玩起语言游戏,用语音变异、字母谐音、自创符号、将错就错等方式,任意创新语言形式。这个阶段,网络语言的确只是一种“小玩意儿”。2000年以后,中国互联网开始腾飞,网民达到千万级、亿级,网络语言也进入井喷阶段,开始成为传递社会文化的媒介。许多热词由热点事件而生,因切合社会大众的心理,迅速破圈走红,“感染”整个互联网,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近年来广为流传的“凡尔赛”“后浪”“打工人”“干饭人”等。网络空间的语言不再是领域语言,网络语言问题也不再单单是语言问题。网络语言成为一面镜子,是社会问题的反映与折射。同时,网络语言作为媒介和载体,本身也滋生出大量的社会问题,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产生有利有弊。海量的网络词语及其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却也带来破坏规范、冲击标准、引发代际鸿沟等问题。但从发展历程来审视,绝大多数网络语言都只停留在玩具阶段,大浪淘沙,很快被淘汰出局。从媒介角度看,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逐渐成为全民性词语,网络语言进化到镜子阶段,作为现实生活的折射、民意的表达、情绪的“减压阀”,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演变。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时代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文学小说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