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民强村中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2022-11-10董李锋江苏省江阴市委党校
董李锋/江苏省江阴市委党校
乡村振兴重在富民强村。近年来,江阴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着力打造高质量、高颜值、高层次、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的民富村强江阴样本。
产业强村带动民富,打造高质量的民富村强样本
聚力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着力打造优质水稻、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和绿色蔬菜、生态畜禽五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升产能、提升品质、提升效益,高效农业提档升级。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62.49亿元。
聚力提升产业融合水平。以“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互联网等“农业+”产业体系,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0年完成“三资”投农5.5亿元,累计建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点7个。
聚力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优化现有农业园区布局,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科技投入和财政投入,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建设发展水平。构建形成以江阴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10万亩园区和20个千亩基地为主、各类特色小园区为补充的现代农业园区新布局。“百企建百园”项目累计达19个,农业园区化率达54%。
聚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江阴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机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规范化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市拥有无锡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累计培育无锡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6家,271家家庭农场进入省级名录库管理;建成无锡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3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
生态美村助力民富,打造高颜值的民富村强样本
扎实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发挥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引领导向作用,优化调整全市域村庄分类和空间布局,确定规划发展村371个,其中集聚提升类266个,特色保护类89个,城郊融合类16个。出台《江阴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试点方案》《江阴市新农村建设奖补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等文件,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加强技术指导、配套服务,有序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累计完成村庄规划100余个,基本完成全市14个镇街41个自然村1898户农房翻建,建成省级绿美村庄2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9个,无锡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2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100%。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实施“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消除整治盲区、清除管控死角。全市累计清除农村陈年垃圾、建筑垃圾61.45万立方,清理河塘沟渠9769处,修复破损路面39.23万平方米,修缮破旧房屋1313户,修(改)建农村公厕275座。
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短板,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安全供水网、污水处理网、供热供气网、环卫保洁网和路灯照明网“五网升级工程”,促进城乡互联互通。建立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管长效机制,推动实现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完善城乡交通基础,推进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完善三级物流网络体系,提升路域环境。2020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54公里,通行政村双车道四级以上农村公路覆盖率达100%。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深化省国土绿化“三化”示范县创建,严格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推动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划定,健全耕地保护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比重,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4.3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4.6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22.6%。持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明确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规范补偿程序。
文化兴村提升民富,打造高层次的民富村强样本
建强农村文明涵养平台。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设,深化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普服务、健康服务、法律法规服务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六大服务平台”,打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供惠民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宣传教育阵地。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9个、站267个、点514个。
建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以市级综合性文化中心为龙头,镇街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城乡文化阵地,形成功能完善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市共建成省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40家、文化广场27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58个、农家书屋235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
建设乡风文明有效渠道。制定《江阴市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引导各村结合村情,以看得见的风景、读得懂的语句、弄得明的道理修订村规民约,以务实管用、村民认可的村规民约“约”出文明乡风。坚持协商议事促新风,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协商议事机构的作用,大力整治厚葬薄养、比阔炫富、人情消费泛滥等乡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引导村民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动移风易俗,展现时代新风。
规范治村保障民富,打造高标准的民富村强样本
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党建+治理”模式,将党的组织体系建在网格上,全市建成17个党建一级网格、269个党建二级网格、1288个党建三级网格,推动党员信息、组织设置、活动场所等党建资源要素入网入格,促进基层党建网和治理网双网融合。推行党员联户“1+10+N”模式,以1名先锋党员联系10名左右党员及若干户群众,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团结凝聚群众、引导带领群众。全市推选先锋党员近3000名,联系党员2.7万余名、群众3.9万余户。党员联户“1+10+N”制度获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强化村级资产监督管理。在全省率先建成“三资”监管平台、“三务”公开户户通、村级资金支付E银通三大平台,有效监督农村小微权力运行。健全市、镇、村三级联动的“三资”监管体系,推行村账镇(街道)监管,实现对“三资”的智慧监管、实时监管。全域推广“三务”公开户户通平台,21个大类45个项目通过有线电视全面、实时、常态化公开,做法在无锡全市推广。完善E银通监管,推行无现金支付,村务卡全面适用,E银通系统村级全覆盖,累计完成交易48.79万笔,交易金额112.08亿元。
强化乡村治理服务效能。推进党的全面领导下“镇村治理一张网、政务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指挥调度一中心”的“1+4”基层治理模式,村级网格化管理服务和便民服务中心覆盖率均达到100%,23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全科窗口”,实现“一窗通办”。深入推进镇(街道)整合审批服务和执法力量改革,推动与村民密切相关的17项公共服务类事项向村(社区)下沉。构建市镇村三级自助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市镇村三级专业代办员队伍,其中村(社区)代办员人数达260余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共建富村共享民富,打造高品质的民富村强样本
推进就业创业致富。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平台和就业援助机制,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扶持,全市劳动年龄段内人力资源实名管理和就业服务实现两个100%,就业困难对象登记实现村(社区)全覆盖,2020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551人,共有各类乡土人才近6万人。健全三级创业网络服务体系,强化创业管理、创业补贷、创业孵化,近三年累计发放各类创业补贴2000余万元,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超2亿元。2020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降至1.914︰1。
推进社会保障共富。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扩大覆盖面,新增3.5万多名失地农民加入社会保障,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7%,被征地农民养老年龄段人员养老补助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60元。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9.03万人,覆盖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支付比例再提高5%。11类医疗救助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
推进精准扶贫助富。探索建立村级发展平台,以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基础创办合作联社,在资金、土地、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抱团发展,助力薄弱村脱贫转化。创新建立村级医疗互助制度,依托第三方平台,借助“互联网+”,对村民合理的医疗费用进行公平补助,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率。
改革强村促进民富,打造高水平的民富村强样本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累计组建256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共有农民股东96.5万人,2020年分红3.2亿元,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开展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赋码,集体经济组织更好的发挥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255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赋码登记。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成“1+16”市镇两级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进场率保持在100%。
深入推进村社分离改革。出台《江阴市村社分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居)委会财务事务分离改革试点意见》,在高新区、澄江街道、徐霞客镇开展财务事务分离改革试点,探索解决村和股份经济合作社事权财权合理分担机制。行政村全部完成村社分离改革,实现“机构职能、人员选举、财务核算、议事决策、资产管理”五分开。
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三资”为主体、金融信贷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生产、投入农业园区建设,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三农”金融服务。积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农村信息主体信用档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有社会信用、有创业能力、有贷款需求的示范农户的信贷支持。目前已累计采集辖内农户数据11.40余万条,采集建档比重达63%。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台《江阴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方案(试点)》,促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工作,让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