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困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
2022-11-10南京新农集团
宗 仁/南京新农集团
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必然带来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解决好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现状
对江苏省常州新北区、南京高淳区和六合区、宿迁市宿豫区、扬州市邗江区四市五区开展调研,结果如下。
农村人口老龄化。常州市新北区,2019年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12.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1.33%,其中农村老年人10.59万人,占全区户籍老年人数的82.73%。高淳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0.7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约24%,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也超过了80%。农村人口老龄化在深度、速度及地区差异等方面均高于城镇。年轻人离开让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留守老年人存在照护难、服务难、就医难、隔代照顾孙辈难、农业生产难等诸多焦虑和担忧。而养老产品的供给目前是低水平单一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分别是90%、7%和3%,调研的常州新北区和南京高淳区,机构养老比例只占1%,养老机构分别是14家和13家。有限的建设资金与单一的建设主体,致使机构设置率低,数量严重不足,社区养老供小于求。
农村空心化。农民外出打工定居城镇,导致每个村都只有少量老人分散居住,村庄房屋大量闲置。在村庄改造中,统一新建住宅后,也有不少农户不愿意拆除旧住宅,出现一户多宅现象,耕地资源减少和房屋闲置增多并存。据调查,高淳区东坝镇的魏家庄共有78户223人,目前房屋空置的占25%(其中15%节假日回来,另外10%完全空置),老人在家留守的约35%,正常家庭自住的占30%。六合区金牛湖街道茉莉花村1255户,房屋空置的占20%(其中10%节假日回来,另外10%完全空置),老人留守的约40%,正常家庭自住的占40%。与苏中、苏南地区相比,苏北地区农村聚落相对分散,村庄规模较小,普遍存在“空心村”“老人村”。不少自然村远离集镇,给农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空关率较高。
解困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思路
分步有序实施空心村整治。首先做好村庄整治的规划,建议进行分类管控、分步实施。可以按规划是否保留大致进行如下分类。A类(不保留):集聚人口在300人以下或村庄空心化已经达到50%以上或该居民点配套设施不全且农户的承包地流转在70%以上。B类(不保留):集聚人口在300~1000人,有一定的公共服务配套,但人口逐年减少,村庄空心化30%以上且逐步加剧。C类(动态确定是否保留):1000人以上村庄或者较大集镇,有与小城市(集镇)同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一定规模的工商产业和商业活动,社区管理有稳定的税收保障。D类(保留):不论人口规模大小,属于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特色村或者其他应该保留的村庄。E类(按城市规划改造):城市(城镇)规划区内村庄,或者与城市规划区、集镇规划区连片的村庄。对这几类村庄分类管制:对A类村庄,严禁新增宅基地,禁止新建房屋,限制房屋流转交易,只能由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回购,不得长期出租,不得抵押,鼓励主动退出并获得可交换保障房的“房票”,不再增加任何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土地供应。这类村庄政府可以制定5~10年的计划,分年度按项目主动实施增减挂钩工程。对B类村庄,控制新增宅基地,符合申请资格的,可以尝试货币化,或者买本村愿意流转的宅基地,农民可以将宅基地连同房屋卖给本集体组织符合资格的成员(要符合“一户一宅”),但不得卖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居民,可以出租,可以将宅基地退给村集体组织并获得可交换保障房的“房票”,如果具备连片条件,村组集体也可以将连片宅基地整理为耕地换得“地票”,可以适度配置完善一些占地规模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这类村庄政府可以制定10~20年的计划,每年分片实施,逐步撤并,如果村庄退化到符合A类条件,也可以整体推进。对C类村庄,首先动态分析人口集聚或者分散的态势,如果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农地流转比例较高,村庄空置率高且不断增加,应该不予保留,向B类和A类逐步引导。管制要求同B类。如果与上述情况相反,城市化程度低,村庄配套齐全,实际居住人口没有大规模和快速减少,可以确定为保留村庄,至少是30~50年的规划期内保留。这时的管制措施是,控制新增宅基地,鼓励旧村整理,鼓励建多层联排住宅,节约出来的土地按照城市居民点规划增加和完善城市功能,或者发展工商业。对D类保留村庄,首先要保留村庄的特色与风貌,不得随意拆建,可以通过必要环境整治,改善村庄居住配套设施,农民可以利用住宅发展民宿,可以出租、抵押。对E类村庄,首先要按照规划的要求控制开发建设,在村庄内新建建筑、翻建住宅等既要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要求,也要符合城市规划法的要求,更要保护农民权利。空心村整治资金怎么来?可以规定,新增用地指标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而各地的房地产用地指标都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
发展养老产业推动村庄整治。在推动乡村振兴中,通过村庄整治,在农村就地建设一些养老服务设施,让留守老人相对集中居住,在熟人社区中养老,做幸福的原住民,既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集中养老问题,也可解决农村房产土地大量闲置问题。根据我们对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和对养老方式选择的调查,在养老环境上,农村老人更倾向于留在农村(占86%),其中与农村的子女住在一起(35%)、自己居家养老(27%)、尽量与周围邻居熟人住在一个社区(24%),只有7%选择去投奔城里子女、7%的选择去敬老院。与此选择呼应的是87%的农村老人欢迎在本地建设养老项目,应制定政策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发展农村养老设施。可以优先利用被撤并的乡村医院、学校,盘活闲置的村办企业用地,改扩建老村部和村级活动场所,也可以回收一批农民闲置房屋进行维修改造。
推动农村宅基地换养老。农村空心化带来的问题是留守老人分散居住在不同村落,规划建设好农村养老设施后,应该引导农村老人从分散居住变为迁移聚居。引导的重要手段就是推动宅基地换养老,利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破解农民养老问题。农民宅基地既有福利性,也有保障性,宅基地登记确权后,资源变成资产,农民可以与村集体组织签署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协议获得经济补偿,也可以置换养老公寓。“土地养老”,就是要充分利用农民的土地保障功能。让留守老人集中居住到养老公寓中享受专业的康养服务,不愿意到养老中心的,也可以置换到保留村庄集中居住,政府发展社区养老,不保留的村庄拆除后复垦形成建设用地指标,解决投入资金。根据我们对农民是否愿意用宅基地换养老公寓的调查,总体选择不愿意的占52%,选择愿意的占48%,但城市化程度高、经济收入好的地区(新北区、高淳区),选择愿意置换的高达80%。具体制度设计和实践中,还是要强调“循序渐进、分类实施、尊重意愿、先建后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