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疑

2022-11-10王充闾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12期

文/王充闾

选拔和使用人才,特别是察举、选官,这是一门大学问。鉴于此项工作十分复杂,所以,古人反复强调,要“精察之,审用之”。

如何精察、审用?从这首诗里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三点启示: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考验,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会显现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作者有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按古代的传说,玉在火中烧三日三夜,颜色不发生变化,如果是石头就不行了。“辨材须待七年期”,作者也有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过去认为,豫与章这两种不同的树木,小时不易辨识,必须长到七年才能区别开。这两个例子都是强调时间的检验作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同试玉、辨材一样,要准确地识别一个人,也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通观其全部历史。草率从事,是要失误的。至于什么“钻龟”与“祝蓍”之类判断吉凶的占卜方式,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必须正确对待周围的不同反映。人才崭露头角之后,有时毁誉不一。如何准确地加以辨识,这里面是大有文章的。即使各方面的反映是一致的,也需要在实践中认真地予以检验。正确对待周围的不同反映,一个重要问题是敢于摒弃那些无根据的流言蜚语和闲言碎语。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被封建时代的史学家尊为圣贤,但他也曾受到流言困扰。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大权独揽。他的兄弟管叔、蔡叔等人不满,制造流言,说周公有篡权的野心。周公听了以后十分恐惧,赶紧避难“居东三年”。后来,成王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到周公果是一片忠贞,便亲自接他回来辅佐朝政。

要善于透过现象认清本质。诸葛亮在《将苑》一书中说过:“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西汉末年的王莽可算是一个“貌恭而内欺”“温良而为诈”的典型。他在篡位之前,为了骗取皇帝和群臣的信任,长期装作仁爱待人,谦恭下士。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下士”是假象,而篡汉谋国才是他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