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要心怀国家
2022-11-10
记者:您在硕博连读阶段就已经发表了十余篇SCI 论文,32岁被破格评为教授,如今已拿下多个千万元级的项目资助,您带领的团队更是不用扬鞭自奋蹄。您认为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具备哪些重要的素质?
王正汹: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创新和钻研精神。要善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并大胆尝试。我当年在导师的指导下毅然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改为磁约束核磁聚变的理论和数据模拟研究,就是一次大胆的决定,当时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很少,挑战性显而易见。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另外,搞科学研究和实验,要潜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一项重大研究成果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国家科研大项目从申请到获批,通常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其间要经过多轮评审,常常还要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反馈修改。在这样的节奏和强度下,我们的团队成员时常要工作到下半夜。当然,每一次项目获批或者实验有了新突破,都会让大家欣慰和欣喜。
此外,科研工作者要有较真的精神。我们团队在一起讨论问题时,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大家都有各自的观点,最终只有坐下来一起研究,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在较真中归于严谨和科学。
记者:从事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您是如何平衡或者说兼顾科研工作与生活的?
王正汹:从事科研工作,像我们的团队成员包括我,基本上是全年无休的。很多老师一面搞科研,一面还要上课。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有时备课只能放在下半夜。
然而,尽管强度较大,但我要求大家一定要注意加强锻炼,只有拥有一个好体格,才能在科研的路上走得更长更远。我平时会有意识地抽时间跑跑步、练练单杠、打打太极拳,适度的运动也会激活细胞再生,让我们的精力更加充沛。
有时忙到半夜,早上还是会按时起床,送孩子上学,不只我这样,团队很多老师也都是这样,大家会把科研、教学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努力做一个会生活的人。
记者:据了解,我们的一些科研工作者如果不在高校,到社会上的一些科技企业谋职,薪资会高出不少,而您个人也是放弃国内外的一些高薪邀请,回到大工从事科研工作。是什么让像您这样的科研人才不计利益诱惑,踏实前行的?
王正汹:的确,社会上的高薪诱惑有很多,但搞科研,切记不能向“钱”看。如果非要说是什么精神,大概就是一种“为祖国的科研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精神和情怀吧。每次我们通过不懈努力拿到国家的重大项目课题时,团队成员都兴奋不已,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是“国家队”;而国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持续支持和投入,则让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内心坦荡,敢于放手去干。
我常跟团队的伙伴们说,科研人员要心怀国家。未来,全世界都将面临能源危机,而中国是人口大国,对能源的需求尤甚。能早日让聚变能作为新能源造福人类、造福华夏儿女,是我们这代“聚变人”毕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