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建党精神统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22-11-10董琳琳盛春辉
文/董琳琳 盛春辉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之源,更是高校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政治品格。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政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伟大建党精神从“知、情、意、行”四个逻辑层次统领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
高校课程思政要实现育人和育才的高度统一,关键是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包括育人团队、教学体系、教学元素、实施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其重点内容是在各门课程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等。这些内容要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从“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层层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知”就是人的认知,是基础;“情”是情感,是动力;“意”是意志,是保障;“行”是行为,是目的和归宿。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知、情、意、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价值。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坚定理想、提升认知的压舱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灵魂、旗帜和指导思想,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曾说“精神的实质始终就是真理本身”,真理是信仰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的实践伟力,穿越地理边界,影响并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胜利之“钥”、精神之“钙”、思想的“总开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升华路径,生动诠释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真理性和创新性。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提升认知层次。让学生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要在课程思政育人团队建设方面下功夫。学校要搞好顶层设计,把培根铸魂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过程始终,实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真切领会其理论魅力,真懂真信,不断提升和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教师用心用情用力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毕生追求,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审慎明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影响。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实现从情感到情操升华的路径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百年奋斗历程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以后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赢得人民信任、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在坚持初心使命上矢志不渝、坚定如磐。无数共产党员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形成了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百年精神谱系。蕴含这个谱系的具体精神宛如百年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珍珠,散发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情感是培养情操的前提和基础,情操是情感和操守的统一。百年精神谱系深深根植于各门学科之中,是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的丰富来源。例如,“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北斗精神”等是理学类专业课程的最好思政元素。教师要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挖掘这些精神中蕴含的热爱人民、振兴民族的真挚情感,学生只有动情才能把操守内化为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达到“知而有识、学而善用”的境界。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种风骨和品质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意志的具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秉持敢于斗争、无惧生死的坚强意志,在中国大地上奏响了胜利的凯歌!课程思政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是重中之重,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强意志,以浸润方式贯穿到教学方法之中,对培养学生独立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引作用。独立性可以让学生有主心骨,能够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理想信念;果断性可以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担当;顽强性可以让学生排除千难万险,锲而不舍,有始有终;自制力可以让学生抵制各种诱惑,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试金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行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导向、监督、激励和改进的功能,应该把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是否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关键的指标,依托课程特色,纳入各门课程的评价体系中,让学生从点滴做起,久久为功,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行为习惯,融入生活和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知、情、意、行”四个层次,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的逻辑契合。各级应以伟大建党精神统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使命感、培养坚强意志、引领行动,把立德树人目标落细、落小、落地、落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