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军旅生涯轶事
2022-11-09夏明星周宝砚广东
○夏明星 周宝砚 (广东)
李富春(1900年5月22日—1975年1月9日),湖南长沙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在26年的军旅岁月中,他或独当一面,或甘做配角,或负责战时政治工作,或主抓后勤保障事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起步于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党代表
1925年9月,李富春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军法处处长,一身三职,领中将衔。当时,汪精卫兼任国民革命军6个军的党代表,各军副党代表实际履行职责。
李富春所在第二军,是从湘军内战分裂出来的。李富春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改造旧军队。
他首先是建立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当时,第二军全体官兵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军、师、团、营各级设有党部,基层党部设有党小组。李富春以周恩来担任副党代表的第一军为榜样,立即着手健全各级党代表制度,组建军、师两级政治部,3个师党代表分别为湖南籍中共党员李六如、方维夏、萧劲光。同时,他还选派了一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左派军官,从事党务、宣传工作。由于措施得力,第二军政治工作队伍充实,政治工作有力。
对官兵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李富春要求,军政治部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工作。比如,连队每天早操时必须列队背诵《总理(孙中山)遗嘱》,每三日开一次党小组会,每周举行一次总理纪念会。在纪念周会上,主要官长必须出席训话,表彰好人好事,批评违法乱纪行为,宣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宗旨。根据李富春倡议,许多连队办有小报,真实反映官兵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士兵欢迎。
对第二军士兵的政治教育,李富春着重使士兵弄通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革命;二是怎么样去革命。在他主持下,军政治部编写了《兵士日课问答》教材,科学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在教材第一课里,根据国共合作(大革命)大好形势,生动宣传了孙中山重新阐释的三民主义:
问:我们为什么要革命?
答: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
问:如何得使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
答:先要打倒使我们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屋住的敌人。
问:我们为什么要跑来广东革命?
答:因为广东系革命策源地。
……
问:三民主义不实行与我们有什么害处?
答:三民主义不实行,我们永远受帝国主义、军阀、资本家大地主的压迫、摧残、掠夺、剥削;永远不能自由平等,永远不能解决生活问题。所以我们要努力革命,求达到三民主义的目的。
这本教材专为训育士兵而编,“务要士兵读得很熟,随时随地都可以答得出,并且了解”。由于这些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士兵很快入脑入心。
鉴于旧军队军民关系紧张,内部等级森严,李富春对第二军进行了民主改造:他重视搞好军民关系,推崇宋朝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作风;禁绝抓伕扰民,作为军法处处长,但凡发现扰民害民现象,他必从严从重惩罚;他关注缓和官兵关系,提醒各级官长要爱护普通士兵,倘有打骂侮辱士兵、克扣士兵粮饷现象,定然严惩不贷。
由于李富春年富力强、工作得力,第二军政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时人称道:第二军“实现了脱胎换骨”。在一次队前讲话中,李富春不无自豪地指出,革命政治工作让国民革命军获得新生:
以前全军对政治的了解,对主义的认识,明白的很少;甚至有不谈“孙大炮”(指孙中山)的空论、拒绝政治宣传的言行。现在却不然了,大家都带着一种朝气,……自从总司令部的各处小组(指政治工作小组)成立后,似乎都换了一种气象了。
1926年7月7日,第二军踏上北伐征程。由于第二军秋毫无犯,沿途群众箪食壶浆,军民鱼水情深。萧劲光亲历这一场景,钦佩不已:北伐前期,二军之所以在人民群众中颇受欢迎,……官兵作战奋勇,是与富春同志的艰苦工作分不开的。
由于官兵知道为谁而战,第二军战斗力非凡:克萍乡,打宜春,战新喻(今新余),下南昌,所向披靡。11月初,一份作战总结报告认为,各军官兵舍生忘死,“十分九是政治工作力量”。而这“十分九是政治工作力量”,李富春居功至伟。
大革命失败后,李富春历任过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1931年12月,他辗转进入中央苏区,担任江西省委书记。1933年10月起,由于长于军队政治工作,他历任江西军区政委、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委等职。
部分在北伐军中从事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在南昌合影。前排右一为李富春、前排右二为朱克靖、前排右三为郭沫若、后排左三为林伯渠
独当一面领导建设西满根据地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李富春战斗在陕甘宁边区,不仅一直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还是党中央财经部门的负责人。当时,李富春期望奔赴前线,毛泽东委婉劝阻:不要以为后方不重要,刘邦能成大业,萧何是起了大作用的!依我看,你们干的就是萧何的活,你们是“红色萧何”!
1945年9月,国共内战阴云密布,中共中央决策“集中主力,守住大门”,争取控制全东北。为此,一方面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通盘经营全东北;一方面成立“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协力守住东北大门。11月中旬,李富春抵达热河省会承德(今属河北),谋划守“门”事宜,实现了上前线的愿望。可惜,由于蒋介石军队重兵压境,很快涌入东北,中共中央果断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方针,建立东北根据地。
贯彻上述方针的重大行动之一,就是成立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建立西满根据地。12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李富春担任分局书记兼西满军区政委,黄克诚担任分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由西满分局全权的(地)、也是负全责的(地)统一指挥与领导哈尔滨、营口以西,哈尔滨、昂昂溪以南及热河东部地区之内之一切党政军民工作”。中共中央还具体指示,“西满分局当前的紧急任务是建立西满(包括热东)根据地,统一地合编西满一切部队,保卫热河,有计划地肃清土匪,统一地筹备给养经费,划定军区分局,建立地方党政,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锄奸增资等运动。”
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回忆:“当时西满分局驻地在郑家屯,分局书记是李富春。我到西满分局工作以后,东北局又任命我为西满军区司令员。(1946年1月,)我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来到西满,在李富春的领导主持下,全力以赴建设西满根据地。”
在落实中央“统一地合编西满一切部队”指示上,李富春、黄克诚决定,新四军第三师部队与西满军区合并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使主力部队与地方相结合,亦使地方有主力部队,以便于开展工作”。根据李、黄指示,第三师主力部队分散到西满各地开展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当时东北各地的土匪依然很猖獗,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匪患对根据地的建设也是一大威胁。那些土匪对地理环境非常熟悉,消息灵通,活动诡秘,出没无常,且全部是马队。我军用大部队进剿,他们就逃窜到深山老林隐蔽起来;把他们包围起来,他们便会很快星散遁去,比较难对付。李富春发动指战员出主意想办法,很快摸索出一套打土匪的经验,打得土匪望风披靡。他还组织各种规模的骑兵部队,专门对付土匪的马队,咬住不放。没有多久,就将大部土匪消灭掉,其残余匪部无处藏身,一直被我骑兵部队追到中苏边界的黑河、漠河一带,将其全部剿灭。
在落实中央“建立地方党政,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锄奸增资等运动”指示上,李、黄引导指战员苦心争取群众,等到群众政治觉悟提高,他们没有机械执行“减租减息”,而是深入发动群众大搞土改,西满根据地日益巩固:
1947年,李富春夫妇在东北
从1946年初开始,新四军第三师的部队(即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就在阜新以北、哈尔套、库伦、彰武东西一带以及扶余、农安、前郭旗、德惠、大莱、甘乾、三肇等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开展土改工作。至1946年10月中旬,西满地区已有百分之七十的农村开展了土改工作,15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经过一个时期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人民群众对我党我军有了实际的了解,认清了共产党与国民党大不一样,是真正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是来解放东北人民的。这样,党群关系、军政和军民关系就密切起来了。人民群众把我们的战士看作是自己的子弟兵,问寒问暖,照顾得非常周到热情。逢年过节,群众杀猪宰羊,拿出陈年老酒招待我们部队指战员。……翻身群众踊跃参军支前,部队得到发展壮大。(据《黄克诚自述》)
1947年5月,整个西满地区完全打通,成为联成一片的巩固的根据地。至此,建设西满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业已完成。李富春功成身进,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7月,由于长于军队政治工作,兼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次年1月,担任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副政委。
担纲志愿军后勤保障工作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当时,毛泽东指示:“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工作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同志的事务,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调度指挥并负责保证之。”战争之初,20万大军异域作战,粮弹需求数量惊人。加之,“联合国军”狂轰滥炸,志愿军所需供应数量成倍增长。为帮助东北地区搞好志愿军后勤保障工作,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宏观负责志愿军整个后勤工作,同时决定派遣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重返东北,以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军区副政委的三重身份,具体领导东北地区支前工作,全力保障志愿军后勤供应。
至11月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联合国军”从鸭绿江南溃退到清川江南,志愿军补给线延伸到清川江北,困难陡然增大。面对这种情况,李富春紧急从东北军区抽调几百名干部、大批警卫部队、大量支前民工,充实后勤战线。同时,他还加强组织工作,建立了9个后勤站、1个后勤分部,加强物资前运。不过,光靠东北军区干部难以负荷如此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他连拍数份电报请求中央选调干部,紧急支援东北支前工作,引起中央重视。周恩来从政务院动员2000多名支前干部,并致电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副主席李富春,给予他们负责志愿军后勤全权,“凡为东北已决定者,我们定做你们后盾,支持你们贯彻下去”。
得到中央鼎力支持,李富春及时调整后勤组织。入朝之初,他将后勤组织分为东、西两个前方指挥部,分头负责东、西两线各部队供应工作。随着战线南移,他决定将供应工作调整为3条线进行:安东(今丹东)、灌水至新仓、北镇、大馆洞为一条线;辑安(今集安)至别河里为一条线;临江至三浦里、长津为一条线。3条线分别设3个分部,沿线设置兵站,负责分发、保管物资。由于设置科学,进退自如,后勤供应有条不紊,基本保证了前线作战需要。当年11月25日至12月6日,志愿军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第二次战役中把“联合国军”基本打到三八线南。
李富春总结了前两次战役后勤保障成绩、经验,接着布置了第三次战役后勤保障工作。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志愿军主动出击,第三次战役将战线推进到“三七线”,震惊世界。
不过,志愿军取得辉煌战果,仍掩盖不了后勤供应面临的困难:由于“联合国军”重点轰炸志愿军后勤补给线,志愿军物资供应水平只能维持一个星期作战需求,等到志愿军粮弹消耗殆尽时,很难对付敌人的反扑。因此,确保补给线畅通、加强物资运输是重中之重。1951年1月22日,李富春主持召开志愿军第一届后勤工作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继续努力,为更好地完成抗美援朝战争的作战供应任务而奋斗》的讲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搞好运输乃是搞好目前后勤一切工作的中心。”对此,与会的周恩来、聂荣臻深有同感,他们决定:志愿军航空兵投入战斗,加强补给线防空;铁道兵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师开足马力,日夜抢修被敌炸毁桥梁、隧道,保证铁路线畅通。李富春从东北军区抽调大批汽车、骡马、大车执行运输任务,呈现一幅人民战争的画卷。同时,他指示增加兵站,加宽道路,修筑车辆隐蔽所,在公路沿线设置防空哨,以加大运量,同时减少损失。
1951年3月初,中央就东北后勤工作授予高岗、李富春机动权,“规定东北军区高、李于规定预算外,掌握作战预算百分之二十五的机动费”。由于李富春具体负责后勤工作,他是实际“掌握作战预算百分之二十五的机动费”的人。他敏锐地认识到,此举体现中央对志愿军官兵的厚爱,应该迅速花到志愿军官兵身上。4月,为提高志愿军官兵细粮比重,他果断决定先以东北细粮前运维持,再由机动费中支出补偿,此举大大改善了官兵体质,无形中提高了战斗力。后来,他又指示制造压缩干粮、压缩燃料,这些压缩产品体积小、便携带,很受前线欢迎。
上述措施的实施,基本满足了抗美援朝第四、第五次战役需要,受到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赞扬。
为了加强空军建设,李富春还协助周恩来、陈云筹建航空工业管理局,组建飞机修理厂,在苏联专家帮助下,解决了当时我国1000多架军用飞机和500多架训练飞机维修问题,不仅增强了抗美援朝军事实力,而且从长远看促进了国家航空事业的发展。
1951年6月,朝鲜战局进入相持局面,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司令员,专司后勤工作。
李富春功成返京,主持中财委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