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传语篇的和谐话语分析
——以COP15大会主题宣传片《我们的共同家园》为例

2022-11-09吴晓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情态参与者语篇

张 琳,吴晓娟

(西北政法大学 a.外国语学院;b.图书馆,西安 710122)

新闻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之一,是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一种动态交流形式,其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宣传片是新闻话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宣传语篇的语言学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话语的新闻本质,促进传媒与大众有效沟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在中国云南昆明举行。COP15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大会,对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会议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我们的共同家园》是COP15的主题宣传片,时长3分钟,围绕大会的主题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各方齐心协力行动起来,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对宣传片语言的生态性分析,从微观角度解读语言事实与意识形态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唤醒并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从而为中国语境下的有益性生态话语的建构提供借鉴。

一、和谐话语分析

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对各种关系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有机体之间等维持生命可持续关系。[5]韩礼德认为语言并不是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主动创建现实,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评估生态现状,促进生态和谐发展。[1]黄国文认为,对话语的生态分析重点是探讨“和谐话语(harmonious discourse)的构建和推广”,而不是采用西方的批评话语分析路径,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6],并首次提出了和谐话语的生态观。在中国语境下,“生态”不仅是指生命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而是被用来表示“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7]。

从哲学层面讲,和谐话语生态观来自《道德经》中天人合一;从方法论讲,遵循的是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语言学 (Neo-Marxist linguistics)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原则,采取整体论(多元论、系统论)而不是二元论[6]。在此基础上,黄国文教授提出了“以人为本”假定和良知、亲近、制约三个和谐话语分析原则,而这一个假定和三个分析原则是指导一切分析的基石[4]。“人”是人民,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从根本上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主张“和而不同”,是在承认“差等”基础上的和谐,是以人的问题为本,从人的问题出发,思考、分析和评估人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人的问题的途径。要解决人的问题,需要充分认识人与他人、与其他物种、与环境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亲近原则),需要具备良知的自觉并达到知行合一(良知原则),还需要来自自身、社区和国家不同层面的制约(制约原则)[4]。

基于此,赵蕊华提出和谐话语分析的研究框架分为两个层面,即语篇层面和超语篇层面。在语篇层面,和谐话语分析利用语境要素和三大元功能的耦合关系,通过分析语篇的及物性、语气、情态、主位等特征和模式,在三大原则(良知、亲近、制约)的指导下考察环境中人的问题来展示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语言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4]而超语篇层面,是在三大原则的指导下,分析对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产生影响的行为和理念,展示世界中不同系统资源如何相互配合,从而推动和谐或者不和谐的价值观和状态。[4]本文基于黄国文教授提出的和谐话语分析框架,在和谐生态观的指导下,利用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重点从及物性、语气、情态等语言特征对COP15宣传片话语进行和谐话语分析,一方面揭示COP15宣传片如何通过语言选择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实建构,表达所蕴含的生态意义;另一方面探索利用和谐话语理论分析不同类型中国特色话语的适用性,为中国语境下和谐话语分析和建构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二、COP15宣传片的和谐话语分析

《我们的共同家园》宣传片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展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并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园。宣传片全文如下: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大自然正在不断警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兴则文明兴,携手出发,同心协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一)语篇的及物系统分析

及物性系统是功能语言学概念功能的主要内容,分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8]宣传片全文共有22个过程小句,具体的及物性描述如下:

(1)生物多样性(载体)是(关系过程)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属性);(2)是(关系过程)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属性);(3)大自然正在不断警示(言语过程)我们;(4)必须认真思考(心理过程、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目标对象/现象);(5)我们(施动者)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物质过程)自然和生态环境(目标);(6)以自然之道,养(物质过程)万物之生(目标);(7)中华文明(参与者)历来崇尚(心理过程)天人合一(环境成分);(8)追求(物质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9)中国(参与者)坚持走(行为过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延长成分);(10)在发展中保护(物质过程);(11)在保护中发展(物质过程);(12)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贡献(物质过程)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目标);(13)山积(物质过程)而高;(14)泽积(物质过程)而长;(15)人与自然是(关系过程)命运共同体(属性);(16)尊重(物质过程)自然(目标);(17)顺应(物质过程)自然(目标);(18)保护(物质过程)自然(目标);(19)生态兴则文明(目标)兴(物质过程);(20)携手出发(行为过程);(21)同心协力(行为过程);(22)共建(物质过程)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目标)。

以教材第一册Unit1 The Pursuit of Dreams为例。整个单元共设计两个大任务和多个小任务。大任务一:三人一组,完成导入部分的两位名人Qian Xuesen和Steve Jobs的相关资料查询并提出相关问题组织班级讨论;大任务二:四人一组,模拟电视采访,其中一人扮演主持人,另外三人分别扮演三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多项小任务要求不同组别的学生完成,如双人任务:课文“Deaf DJ”的角色扮演,作文“My Dream Work”的互改互评。单人任务包括:词汇朗读、课文朗读、难句理解、课后练习等。

可以看出,宣传片22个小句中,物质过程13句,关系过程3句,行为过程3句,心理过程2句,言语过程1句。

从整个语篇的及物系统可以看出,表示“做事”的物质过程小句是整个语篇的主体,占比达到59%。由于物质过程表示物质世界所发生的各种活动和事件,小句往往涉及两种内在的语义角色:施动者(actor)和目标(goal),构成了小句的参与者。13个物质过程小句的参与者和过程动词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物质过程小句的参与者和过程动词

可以看出“人”构成了整个宣传片的主体。泛指中国人民、人类的施动者“我们”“中华文明”“中国”等既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开展必要的行动,同时也作为“自然和生态环境”“万物”“美丽世界”目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获得人的福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出发点,也是保护行动的主体和责任人,突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同时,为展现中国对生物多样性发展和生态保护所做的贡献以及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努力,过程动词“保护、养、追求、发展、贡献、积、尊重、顺应、兴、共建”等均表达了积极的语义范畴。其中,“保护生态、养万物之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生态良知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中国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在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在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生动的地方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9],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随着“两山”理论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然深入人心并得以全面贯彻,全党全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语篇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表达了中国对全世界人民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呼吁,也是对人类活动行为的限制。这种限制虽然强度较低,但是却坚定地传递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力量,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潜意识地规范人类的行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另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凸显了中国和世界的亲近关系。生态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虽然近些年,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各类自然保护地数量大增,森林资源面积、植被和陆地生态类型以及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都有增长,为全球的生物性保护贡献了中国力量,但是要全面建设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中国必须要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

语篇中,生物多样性的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3个关系过程小句实现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根基和血脉、命运共同体”的表述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的福祉,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生产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涵养水源、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类应该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坚定“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增强法治意识,规范自身行为,实实在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而3个行为过程的小句“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携手出发、同心协力”展示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的具体的有力的行动和同人类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的决心。

语篇中唯一一个言语过程小句通过表达强烈情绪的词语“警示”,警告人类在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的当下,唤起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关注,并思考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两个心理过程小句通过“思考”加强了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迫切性,运用“崇尚”表达了人类这一泛化群体对于自然保护的应有之义,进一步扩展、强调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也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保护生态文明的态度。

(二)语篇的语气及情态分析

Halliday认为,语气和情态子系统体现话语的人际功能。语气的主要作用在于表达语言的言语功能,也就是人们希望讲话达到的目的。概括来讲,主要表达陈述、提问、命令、提供四种基本的言语功能,分别由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以及感叹句来实现。[9]而情态主要表达个人的愿望、要求他人承担的义务以及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通常由情态词或情态附加语体现。在新生态思想指导下,语篇语气类型的选择应该朝着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方向选择,有利于生态问题的解决和生态思想的传播。[10]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全篇22个小句中,14个陈述句,8个祈使句。陈述句主要是给予信息、表达观点;而祈使句主要体现命令、请求、劝告、警示等言语功能。COP15宣传片的主要目的:一是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向世界展示中国对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号召世界各国齐心协力,行动起来,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14个陈述句的使用非常恰当地展现了中国对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认识和保护成效,传播并宣传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做的贡献。8个祈使句的使用并非对他人提出要求,而是表达中国政府对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提出的倡议及举措。陈述句和祈使句交叉使用,一静一动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在声色并茂的图像和音乐等其他模态的映衬下,显得更与宣传片的主要语旨,即向公众传递信息、展示形象、宣传教育相得益彰。

情态是说话人对命题有效性和提议对与错的态度[9],有情态和意态之分。情态表示说话者对命题真实性的评价,包括可能性和经常性;意态表示不同程度的责任义务和意愿倾向,包括义务和意愿。情态和意态有高、中、低三个值(同上)。宣传片中仅有2个小句表达了情态意义:“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要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高情态值“必须”和中情态值“要”同时表达了义务和意愿。“必须”带有命令性和强制性,包含的动作一定要施行;“要”表示决心,表达了努力实现的态度。两个意态词的使用,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使命感,表明了中国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上的决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持续坚韧努力。

(三)语篇的主位系统

Halliday[11]沿用Mathesius在描述句子的功能时提出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个术语,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主位理论,将主位界定为小句“正在谈及的对象”,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何伟认为,参与者角色(主语)、标记性参与者角色(补语)、环境角色(状语)均可充当小句主位,但只有充当主语的参与者角色才是小句主要关涉的对象(即小句的话题)。[12]本文也采用何伟提出的参与者角色主位。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参与者角色可分为两类——生命体和无生命体。有生命的参与者角色可细分为人类生命体参与者和包括动植物及微生物等在内的非人类生命体参与者,其又可细分为个体和群体参与者。无生命的参与者角色可细分为社会性要素参与者和物理性要素参与者,其中前者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产品,后者指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或条件,如地形、气候、水土、原始矿产资源等。[12]

对宣传语篇的主位分析统计发现,22个小句中包含10个显性话题主位句(1、3、4、5、7、9、13、14、15、19),12个省略的隐性话题主位句(2、6、8、10、11、12、16、17、18、20、21、22),均为参与者角色主位。进一步分析发现,在22个小句中,充当主位参与者角色具有多元化特征,既包含人类生命体参与者“我们”,也包含非人类生命体参与者“生物多样性、大自然、中华文明、中国、山、泽、人与自然、生态”,不同类型的参与者角色交替充当主位的线性序列形式凸显了宣传片较强的生态性。同时,“生物多样性、大自然、山、泽、人与自然、生态”表达非人类生命的社会性要素和物理性要素的参与者主位小句共13句,占比达到59%,给予这些非生命参与者主位的充分关注,凸显了其在语序配列中的重要信息地位,不仅凸显了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视人类为自然一部分的生态观念,传递了一种自然本位的思想,也有意识地提高了人们关爱生态的意识,提高了对除人以外多样性生物的关注程度。何伟指出,人们使用语言时应给予非人类生态因子更多的关注,提升它们在话语中的存在度。非人类生命体和物理性要素参与者充当话题主位越多,话语的生态性也就越强。[12]

三、结语

和谐话语分析从生态话语观出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着眼于话语的建构,是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的系统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径[13]。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的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这三个原则在“和谐”价值观和“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指导下,以话语语境为背景,与话语中的概念、语气、情态等语言特征相互动,分析、评估、推进人自身的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等的和谐。

本文以《我们共同的家园》语篇为分析对象,基于和谐话语分析框架,在和谐生态观的指导下,利用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关注语篇层面的小句及其及物性、语气、情态等语言特征,对语篇话语进行了和谐话语分析。

分析发现,COP15宣传片语篇的及物系统主要包括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以及言语过程小句。对其主要的参与者和环境以及过程动词的使用分析发现,整个语篇遵循和谐话语分析的“一个假定,三个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既强调了人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主体作用,有力地传递了中国及中国人民积极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强决心和行动(良知原则),又表达了人类是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亲近原则)。同时,对语篇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分析发现,陈述句和祈使句的交叉使用,非常契合媒体新闻语篇的传播、宣传、示范和教育的宗旨和功能,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对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认识和保护成效,传播并宣传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做的贡献,又表达了中国政府对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提出的倡议及举措。而两个高意态情态词的使用表明了中国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上的决心,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持续坚韧努力(制约原则)。整个语篇的小句间不同语义关系的使用得当,过渡自然,逻辑表达清晰,一个积极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国形象跃然纸上。对语篇主位系统分析发现,宣传片的参与者主位具有多元化特征,既有人类生命体主位也有非生命体主位,而且非生命体主位的占比高于生命体主位,体现了语篇自然本位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生态性,具有生态有益性话语方式。

猜你喜欢

情态参与者语篇
移动群智感知中基于群组的参与者招募机制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