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丈量苏州、记录苏州很快乐
2022-11-09王娇蓉实习生陶园琦
记者 王娇蓉 实习生 陶园琦
今年,一位58岁的大妈走上《脱口秀大会》的舞台,让大家看到大妈不止会跳广场舞或是举着丝巾在花海中拍照,还能拥有跟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和幽默感。
在苏州,也有大批退休的大爷大妈,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学识、镜头丈量着苏州、记录着苏州,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打破了大众对于退休生活单一、枯燥的刻板印象。
陆小娴:以双脚丈量苏州群山,人来过、只留下脚印
从年轻时开始,陆小娴就爱上了爬山运动,由于跟丈夫有共同的爱好,夫妻两人经常结伴去爬山。大约2010年开始,陆小娴加入了“8264苏州户外”等自发性民间登山组织,每次组织活动前,群主会在几百人的群里发布本次活动信息,群成员可以根据群主发布的信息,自发去集合点集合参加登山活动。
“‘8264苏州户外’登山群每个周末都有活动。入群以后,我们去登山的次数也大大增加了。”陆小娴说,找到组织后,她常常参加每个月一两次的外线登山活动,几年下来不仅把苏州周边的名山探访了个遍,还跟丈夫一起走外线,欣赏浙江、安徽春季的梯田油菜花、高山杜鹃花和秋天当地农户晒秋的美景,可谓收获颇丰。
近三年,由于受疫情的影响,登山俱乐部只能在疫情防控允许的前提下,在本市组织内线登山活动。这看似让登山爱好者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可事实上,也让这些立足于苏州本地的俱乐部得到了更多深入了解苏州、探寻苏州的契机。“穹窿山、东西山、光福、高新区全部的山……这几年,苏州西部的山我们基本上都爬过了。”细数自己爬山的经历,陆小娴首推的还是穹窿山,“夏天的时候爬穹窿山比较舒服,晒不到太阳,像木渎灵岩山那种常规线路,因为山顶沙石风化,夏天没有植被覆盖,肯定吃不消的。”
除了锻炼身体、探访自然风景,对于陆小娴来说,登山还让她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每次活动,最多的时候参加人数能达百人,成员以五六十岁的人为主,也有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带孩子参加。其中年龄最大的成员八十多岁了,每天早饭后就去爬山,还沿途拍摄照片,整理后发抖音分享到群里。”
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维持一种充满活力的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陆小娴来说,退休不仅是美好生活的延续,更是一种找到多种生活方式的可能。加入“苏州户外”,与好友们一同登山,用手机记录每一次旅程,不仅让她能用双脚丈量苏州的每一座山,也让她多了一个守护苏州的途径。“每次爬山,我们都会顺便进行‘净山行动’,带着垃圾袋把山上的垃圾清理了,为保护苏州的自然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陆小娴说,“我们的宗旨就是‘人来过、只留下脚印’。”相信她和朋友们的身体力行也会将这份美景与美德传播给更多的人。
陈加勇:通过镜头看苏州,与青葱岁月重逢
年轻时候起,陈加勇就接触并爱好摄影,并于上个世纪70年代,省吃俭用购买了摄影设备。在那个胶片机的年代,自己改装暗房,冲印、放大相片,修整底片……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一直到进入工厂工会工作,摄影成了他工作的附带任务。“后来由于工作调动,没时间拍照了,这个爱好不得不搁置了。”陈加勇不无感慨地说。
退休后,陈加勇得以重拾摄影这一爱好,也为了延续自己的爱好,他开始学习数码相机的使用,并四处去挖掘苏州的美。
“以前我们拍照用胶片机,按一下快门多少钱都得算好,时间、光圈、速度也都要计算好,然后还要靠各种冲印技术去展现想要的画面,现在换了数码相机就太方便了,而且拍的不行还能通过电脑后期调整。”
掌握了便捷的数码摄影和后期技术,陈加勇的摄影创作得以更加自由随性。他最喜欢的游玩和拍摄方式就是说走就走,退休后,他总是带着摄影器材、开着车,随心所欲地在姑苏城里城外漫游,看到漂亮的地方,他就会停下车来进行拍摄,也由此收获了不少满意的作品。
“苏州的美在于她的精致。”陈加勇说。习惯于通过镜头观察苏州之美的他,特别喜欢那些娟秀的山水和精致的园林,透过每一扇不同的花格窗,总能通过各种光影变化捕捉到园林的细节之美。
陈加勇认为,苏州最美的画面总在不期而遇间,一次,他为了拍摄西山日出,特地挑选了一个天气预报是晴天的日子,赶在早上三点多开车出发前往西山,谁知到达目的地后却下起了大雨,不过他也没有败兴而归,索性拍了一组西山雨景。
无论退休前后,人生总归有舍有得,无论分离或是重逢,只要享受当下所有,就能拥有美好的风景。
张振雄:游学山水中,美景传后人
退休前,张振雄曾参与《吴县志》《苏州地方志》《苏州山水志》《苏州老桥志》《苏州老街志》等书的编写,可以说是苏州地理、人文方面的专家,特别是《苏州山水志》,里面收录了苏州所有的山、两百亩以上的湖泊和长的、跨区域的河道。
在编写地方志书的过程中,张振雄掌握了很多资料,并且跑了很多地方,他介绍道,苏州有很多自己独有的地质奇观和人文景观,比如灵岩山上的醉僧石、东山雕花楼的孩儿莲、西山的“小黄龙”等等,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些景观会因为人为和自然的因素被破坏,然而一个人的力量要做到保护这些景观是远远不够的。编写《苏州地方志》时,张振雄曾于文献中查到尧峰山上留有明末清初的弘储和尚墓,后来去寻找未果,当他以为古墓已经被破坏掉时,有书迷向他提供了墓碑的线索,终于在再一次寻访时,张振雄找到了由著名书画家徐枋题写的弘储和尚墓碑,并联系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保护。
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苏州山水,退休后,张振雄在苏州老年大学开了一门课叫苏州山水探秘,闲暇时他会带人去爬山游玩,并且顺便做讲座,讲一讲太湖的形成、苏州山水诗歌和气候、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期起到宣传作用。在多次探秘苏州山水的旅程中,最让他难忘的就是寻找光福的“真假山”,“真假山”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被其他岩层掩埋的石灰岩受雨水和土壤侵蚀,变成了埋在土石下的太湖石。明洪武年间一场大雨引发泥石流,让它在邓尉山上显现,于是有人将其记录了下来,后来“真假山”又被掩埋,直到清代重现,康有为还去寻访并在上面题了字。如今再寻“真假山”仿佛是按文献寻宝,一次次寻找与古人灵魂重逢的契机。用张振雄的话说,这“不仅是山中游,也是在山中学,并在游览和学习后留下记录。”
作为温婉精致的水城,苏州地貌不同于十万大山那种雄壮,而是自然秀丽的。文化中心南移后,苏杭一带文化底蕴日益深厚,在张振雄看来,苏州的山虽算不上高,但有文化有名人有故事有奇景,因此苏州的山特别灵秀,苏州的山上汇聚了文人活动留下的游记、诗歌、摩崖石刻、题碑等等,这也是苏州能被称之为“天堂”的重要原因。
“我希望苏州的山水人文遗迹能再留个几千年几万年,能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是一件时不我待的事,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保护它们,特别是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和保护苏州的自然人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