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力绘就美丽广东新画卷

2022-11-09/

人民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执法检查人大常委会全省

/ 图 环 宣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如今,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家园下,广东人民最明显的感受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更幸福”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全省各级人大依法履行生态环保监督职责,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沉甸甸的成绩单。

近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提升环保监督工作实效,推动实现2021年国家下达广东的生态环境约束性考核指标全面完成,空气质量6项指标连续七年全面达标,全省AQI达标率94.3%,14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9.9%,轻中度和重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到位率均达100%,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强化大局意识 坚定依法履职

在环保监督工作中,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围绕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委“1+1+9”工作部署的落实,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扎实推进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坚强法治保障。近几十年来,广东经济发展迅速,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全省71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中,劣V类断面还有9个,要下决心治理好;要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给老百姓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观。近几年来,我们把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助力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人大工作重中之重,坚定依法履职,从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代表工作等方面全面发力,为广东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达2 947万吨/日,污水管网长度达7.34万公里,均居全国首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18年不足20%提高到目前近50%。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原有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劣,527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特别是茅洲河、练江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

突出“六个聚焦” 助推绿色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聚焦环保监督工作中的六个重点、难点问题,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2年3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2022年7月审议《广东省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教育条例、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立法修法。目前,我省省级现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已达37件左右,各地市共100件左右,基本构筑了我省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2022年11月开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题调研。截至2021年底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97亿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7.5%,全省能耗强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单位GDP能耗强度位居全国第三低位。

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5月开展环境保护法和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2022年11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报告。近五年,我省持续投入7500亿元补上历史欠账,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响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聚焦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2022年5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十三五”以来,我省共实施造林和生态修复2 287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8.7%,基本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华南国家植物园获国务院批准并揭牌,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

聚焦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2022年7月开展省城市绿化条例执法检查,2022年9月继续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情况的报告。目前,珠三角9市全部纳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全省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分别达5 869万吨/年、957万吨/年。2021年底全省城市公交领域电动化率达98%,城镇新增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70%以上。

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督察通报的5个典型案例为突破口,2021年10月至12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先后赴中山、茂名、清远、云浮、省水利厅开展实地调研督办,推动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督察整改工作,5起典型案例问题立行立改,整改成效明显。

“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

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贯穿人大环境资源保护监督工作全过程。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二字贯穿“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监督的全过程,力求取得让人民满意的效果,已经成为广东省环境资源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特征。

特征一、全流程。高度重视吸纳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参与监督,从面向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广泛征集监督议题,到召开汇报会听取人大代表和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从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和环保咨询专家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到听取和审议报告推动解决了有关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等一大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民生领域热点问题。一系列举措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特征二、全要素。本届以来,省人大常委会统筹兼顾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四大环境要素,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保护、生态治理领域确定了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专题调研等25个监督项目,连续5年将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生态环保领域专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作为监督工作重点,助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特征三、全覆盖。近年来,开展固废法、环保法、省绿化条例等生态环保领域执法检查均实现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全覆盖,同时要求受委托的市联动县(区、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形成四级人大、五级代表联动检查合力。每次执法检查还在21个地级以上市同步开展法律知识问卷调查和法律实施情况问卷调查,2021年约2.5万人参与了固废法和省固废条例执法检查问卷调查,推动提升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法治观念。

探索工作创新 实现“六个突出”

省人大常委会强化守正创新,不断探索人大环境资源保护监督工作新模式,集中体现为“六个突出”:

突出打组合拳。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手段,打好监督组合拳,推动重大突出问题的解决。如,对水污染防治监督,先后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水污染防治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开展水污染防治突出问题专题询问、重点督办代表有关加强“两河”“四河”治理的建议、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作出5个有关水污染防治决定决议等多种形式开展监督。

突出监督刚性。2018年起,开始编印监督简报,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对问题突出、整改不力、进展滞后的地市和部门直接进行点名。截至目前,共编印监督简报35期,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主要领导、有关领导批示51次,高位推动各地市政府及职能部门即知即改、立改立行。

突出上下联动。先后在茅洲河、练江、广佛跨界河流白海面涌、东江北干流等8条重点河流中建立联动监督机制。2020年8月以来,省人大环境资源委与珠海、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了前山河污染治理联动监督机制,先后开展现场督办8次,共同推动前山河水质由2019年一度的劣Ⅴ类改善为2021年Ⅲ类。

突出发挥第三方力量作用。建立环保咨询专家制度,本届常委会聘请42名环保咨询专家,为做好人大环境资源保护立法和监督工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参谋智囊作用。2020年委托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对受污染耕地土壤及农产品样品采样检测,使人大工作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公信力。

突出跟踪问效。在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固废法、环保法执法检查时,既有“明察”又有“暗访”,重点督办发现问题整改和审议意见办理情况。通过持续跟踪督办,推动解决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废弃物处置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全省高校实验室历史积存危险废弃物“清零”任务。

突出总结提升。积极探索体现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特点,及时总结推广各地人大监督工作经验做法,连续三年开展全省人大十大环保监督优秀案例推选工作,并将优秀监督案例编印成册,在《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连载报道,广泛宣传环保监督工作,让环保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执法检查人大常委会全省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第三方评估”助力执法检查提质增效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擎起“法律巡视”利剑
风盛正是扬帆时——聚焦漯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举措
2017年度《山东人大工作》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2013—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项目汇总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注重在提高执法检查实效性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