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因、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2022-11-09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城乡公平发展

李 娟

(1.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2.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2001年7月,《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概念。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求有关部门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以及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工作要求”。21世纪以来,国家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和战略任务。为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因此,探索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因、历史阶段和基本经验,有助于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因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发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动因,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是直接动因,基础教育自身的发展是内在需求,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是价值诉求。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动因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由表1可知,2001年至202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明显。国内生产总值从10.96万亿增长至101.59万亿,增幅826.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8 622元增长至72 447元,增幅740.2%。在此期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从4 637.66亿元增长至53 014亿元,增幅1 043.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3 057.01亿元增长至42 891亿元,增幅1 303.0%。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不断增长①表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数据来自2001—2020年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历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由于GDP统计口径的不同,实际数据有所变化,其中,2001—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 例 分 别 为2.79%、2.90%、2.84%、2.79%、2.79%、2.94%、3.11%。,2001—2011 年间,这一数据保持在2.79%至3.93%之间;2012—2020年间,这一数据连续九年超过4.0%。该现象说明: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表1 2001—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教育经费情况

由图1可知,2001—202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6 860元增长至43 834元,增幅53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②图1鉴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2001—2013年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2014—2020年采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计算。从2 366元增长至17 131元,增幅624.0%。总体而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比较而言,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幅要快一些。通过计算可知,2002—2012年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在3.10∶1至3.33∶1之间;2013年这一数据下降至3.03∶1,2014—2020年间这一数据持续下降,由2.75∶1下降至2.56∶1。由此可知,新世纪前20年,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乡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图1 2001—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553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教育发展提出许多新任务。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发展的两大核心任务是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指出,国家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主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旨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教育均衡发展已由硬件均衡转向内涵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成为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直接动因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2002年2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首次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目标,均衡发展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建议》提出“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3]。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阐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文件,标志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国家教育战略。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4]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的各项任务,国务院于2012年9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在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上好学”问题。此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向新阶段。2014年7月,国家教改办《关于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要求“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国家办学标准。国家相继出台《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修订《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等文件,标志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迈向标准化之路。

2016年7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方案。要求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在均衡发展和品质提升上做文章。2017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均衡优质”与“城乡协调”两大问题。同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多项举措。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并把教育放在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5]148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等七大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随后,教育部在教育资源配置、学校管理标准、乡村学校建设等方面实施多项举措,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与教育质量获得较大改善。

(三)基础教育自身的发展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需求

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出新趋向。首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由关注学生数量增长转向关注教育质量提高。由表2可知,受全国学龄儿童数量下降因素影响,2001—2013年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4—2020年间,随着全国学龄儿童数量逐年增加,这一数据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具体而言,小学在校生数量变化趋势符合上述规律,而初中在校生数量变化相对滞缓两年。除此以外,2001—2020年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初中升学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初中毛入学率、初中升学率增长较快。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完成“双基目标”,正式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

表2 2001—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初中学生情况

其次,我国课程目标发生新变化。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较于“双基”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6]。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将其内容概括为1个核心、3大方面、6个核心要素、18个基本要点。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目标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再次,我国教育目的呈现新动向。21世纪以来,党的四次代表大会报告均对教育目的进行表述,并对事关教育根本的重大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进行回答。第一,明确了培养人才的社会立场,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第二,确定了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提供了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如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公平等。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与这一思想高度契合。其中,还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均衡安排义务教育资源的内容纳入法律。这些变化反映出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连续性,同时也反映出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四)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诉求

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不断发生变化,由工具主义价值取向转向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继而转向多元主义价值取向。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这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内在价值。同时,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这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把‘教育’理解为社会借此可以保存、延续、进步,个体借此得以获得某种素质而在未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工具。……这一理论观点是将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工具而获得意义的,这一意义蕴含在教育目的之中”[7]35,51。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重视的是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或结果,教育过程本身只是达到预定目的的手段或工具”[7]53。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须更加关注人的综合素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新世纪前20年,我国基础教育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党的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教育方针,回归教育本质,关注人的发展,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精髓。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意味着改变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转向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超越政治本位和经济主义的思维模式。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的基本内涵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实现个体的教育权利资格”[8]16-20。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注重教育发展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拿大哲学家韦南·柯希(Venant Cauthy)认为,“多元主义不是抛弃原则和基本真理,而是接受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即理解他人如何克服缺陷、充分理解、减少片面性看法的一种能力,是扩大为自己设身处地去理解的一种状态”[9]17。多元主义强调民族平等和文化自信,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平等和共同富裕。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提倡国际理解教育、全纳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和公平性。它的基本内涵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综上所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升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主题。

二、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我国“双基”目标初步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2011年11月,我国全面完成“双基”战略任务。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已由硬件均衡转向内涵均衡,由区域内学校间教育均衡转向区域间学校间教育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经历了初步均衡、基本均衡,已经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

(一)城乡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阶段(2001—2012年)

1986年7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2001年1月,国务院宣布我国初步实现“双基”战略目标。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2006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则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其中。2010年1月,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区域内学校间教育均衡基础上,鼓励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强调,我国已经全面完成“双基”战略任务。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迈向新台阶。

由表3可知,2001—2020年间全国普通小学生、中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农村普通小学生生均预算支出、中学生生均预算支出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而言,2001—2012年间全国普通小学生生均预算支出、中学生生均预算支出增长态势强劲;2013—2020年间全国普通小学生生均预算支出、中学生生均预算支出增长速度趋缓。农村普通小学生、中学生生均预算支出增长情况与全国总体情况相似。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采取调整教育资源配置、规划学校布局等措施,特别是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说明,国家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以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作用有所弱化,国家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表3 2001—2020年全国普通小学生、中学生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

表3 (续)

(二)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阶段(2013—2020年)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2)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10]《若干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公平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向新台阶。“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目标,致力于全面改造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着力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推进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标准化管理等。

此外,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教育部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工作。2012年1月,教育部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2013—2020年,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八年共公布2 833个县(市、区),经过实地核查,截至2020年12月,“全国累计已有26个省份,2 809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数占比96.8%,其中中西部县数占比95.3%”[11],如期完成国务院2012年提出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2017年4月,教育部出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评估内容包括资源配置、政府保障、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四个方面。至此,我国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发展阶段。

(三)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阶段(2021—2035年)

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未来几年,国家在学校标准化建设、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融合教育等方面精准施策。同年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内容包括资格审核、社会认可度调查、指标审核、实地核查、结果认定五个流程。《工作规程》强调,优质均衡认定坚持重硬件,更重软件;重指标合格,更重群众满意;重数量,更重质量。其核心要义是全面发展的理念更鲜明、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教师队伍建设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2019年10月,教育部在浙江嘉兴正式启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是新中国首个关于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文件。2021年3月,教育部联合六部门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内容包括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学生发展三个层面,构建了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内在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南》明确了谁来评、评什么,而具体怎么评、怎么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简而言之,教育评价不仅对教育工作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而且也对教育决策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经验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2002年2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正式明确了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20年来,党和国家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积累了诸多经验。

(一)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

政府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省、地(市)、乡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相应责任,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21世纪伊始,我国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式纳入国家政策。《规划纲要》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同时,明确提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21世纪前20年,中央政府履行的核心职能是统筹全局和底线保障,省级政府履行的核心职能是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县级政府履行的核心职能是资源配置与学校管理。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的重要作用。

深化教育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12]6教育改革也是先实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学校布局等方面,也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根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部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试点工作。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这说明我国义务教育走向高位均衡阶段,更加关注教育质量改革。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22个省份制定省级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规划,20个省份确定试点县。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政府主导下,虽然存在不足,但整体发展轨迹清晰且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坚持社会发展与个人需求相结合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是人力资本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表明:“教育经费投入是我国教育事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3]251-25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4]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国际经济地位显著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因此,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基础教育是国之根本,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还不均衡不充分,存在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还有很多短板和不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稳步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获得国家支持。人民关心的城挤乡弱村空现象获得改善,“择校热”“大班额”“空心校”等难点问题得到缓解。在教育领域表现为:从“有学上”的基本需求到“上好学”的更高要求,再到“个性化”的多方面需求都逐步得到解决。国家从保障人民受教育机会的“一个都不能少”,到保障教育过程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再到保障教育结果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基本实现。由此可见,国家需要和人民需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三)坚持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相结合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更加深刻。200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与培训政策文件将教育公平定义为:公正(Fairness)与覆盖(Inclusion)[15]41-47两个相互重叠的维度。这意味着教育公平既要做到“因材施教”,使人充分发展;又要保证所有人都能受到最低标准的教育。21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将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通过实施“两免一补”“免试就近”“公民同招”等政策,实现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利,特别是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是政府的重要职责。2010年,国家《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通过差异补偿的方式,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公平是有质量的公平,质量是充分体现公平的质量。”[5]150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因此,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和价值导向。优质均衡是指在教育公平前提下的优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基本要义是追求“公平”与“优质”的统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义务教育以均衡的样态,朝着提高质量的方向持续发展的过程。”[16]89-96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与之对应,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历了机会均等、资源均衡与质量均衡三个阶段。由此可见,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也是追求教育过程公平转向结果公平的新阶段。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探索的深入推进,人们对教育均衡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有学者认为,教育均衡绝不是要求绝对的平均和平等,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7]10-13。21世纪前20年,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出“物质均衡”向“心理均衡”转向、“局部均衡”向“整体均衡”转向以及“硬件均衡”向“内涵均衡”转向的特点。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目标。笔者认为:制度是保障,教师是关键,教材是载体,课堂是主阵地。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这些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正确把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公平发展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公平对抗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笨柴兄弟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必须公平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