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11-09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基因

平 静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一、引言

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党中央近些年来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高度关注。2019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突出了思政课为国家育人育才和增强学生使命担当的重要作用。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所有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此背景下,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以实际行动落实各具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方案。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对目前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一大主要阵地,红色教育势必将与课程思政一起成为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虽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已日趋完善,但目前的课程思政改革多局限于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教育所必须的有关思想信念、初心使命、党风家风、民族担当以及爱党爱国等红色育人元素尚不够凸显。“红色信仰”的薄弱,会直接弱化爱国情怀、传承精神以及民族凝聚力等大学生内心深处最本源的前进驱动力。对此,当前及今后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切忌标榜“快”和“新”,而是要兼顾全面和深入,要将红色基因融入当前的课程思政建设,赋予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更深、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进而一步步构建起高职院校思政的“大”育人格局。

在奋进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在不忘革命先烈、牢记使命的同时,更是要把红色基因植入每位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让革命精神洋溢在每节课堂、每门课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因此,基于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框架,研究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进一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思政“大”育人格局而言,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基因就其本意而言,即是生命的遗传因子,其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得以完成。而红色基因则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在狭义上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在广义上即是坚守信仰、永葆忠诚,不仅目光远大,追求高远,而且爱党爱国,矢志不渝。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新时代的主力军,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基本思想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身体里更要流淌着爱党爱国的红色血液,因此,如何将红色基因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将成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不仅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教育,凸显思政育人的红色元素,更要将红色基因有效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把红色种子深深耕植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一)凸显高职院校育人的政治价值

要想办好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首先要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行了深刻阐述:“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凸显了红色基因融入下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进一步明晰了高职院校要“培育什么人”。红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进一步明晰了高职院校在培育社会所需的创新型技术性人才的目标之上,更要培养爱党爱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助于完善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进一步厘清了高职院校“怎样培养人”的思政育人路径。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育人,一方面要把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中,构建起协同式的红色思政育人机制,另一方面则要利用好新时代媒体技术的宣传渠道,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带动作用,多元化红色思政育人渠道和方式。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应该“为谁培养人”。高职院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高职院校在本质上是在为党、为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红色基因融入下的课程思政,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对象、任务和目的。

(二)提升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内涵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专业素养和政治修养缺一不可。其中,专业素养决定着大学生今后的技术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政治修养则将决定着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德者,才之帅也”,那么,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的政治修养教育就要占据高等教育的首要位置,这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之举。就其本身而言,红色基因蕴含着博大而深刻的国家观、社会观、民族观和道德观,其不仅包括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所孕育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涵盖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创新精神。在高职院校全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大背景下,在塑造外部育人环境的同时,更是要从内部传承红色思想,持续丰富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因此,相较目前偏重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养成的课程思政,红色基因的融入将使目前的思政改革具备更高的育人视野、更大的育人格局以及更丰富的育人内涵。

红色基因虽然已具备较为丰富的育人内涵,但其本身具备自我更新和完善功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文化体系,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可见,红色基因的融入,在红色教育的加持下,课程思政不仅能够在更高维度上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革命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能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持久性、先进性教育。

(三)强化高职院校育人的使命担当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党史,从成立中国共产党到成立新中国,再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件件历史事件无不在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理应铭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承接使命,接力奋斗,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因此,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勾连,红色教育和思政课程的“联姻”,将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中,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有助于在更深层次上培育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进而使其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强化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牢记并践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担当,这不仅是红色教育的价值意蕴所在,而且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三、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为了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情感,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当前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有必要将红色育人元素划分为“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进而将其融入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不同大类课程中。而如何“联姻”红色教育和思政课程,如何将红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升华的关键所在。对此,要切实构建起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就要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为新的发力点,一方面,要将红色教育元素显性化,诸如开设“四史”课程、举办红色文化讲座等;另一方面,则要将红色教育元素隐性化,将其融入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等,将大学生自身成长与课程学习、思想品德培养、职业素养培育、爱国爱党教育等结合,从知识、修养、生活、情怀以及信仰等多个维度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该群体在红色课程思政熏陶下成为爱国敬业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地,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将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一是要构建起红色基因融入下的课程思政立体空间架构,二是要开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三是要推进红色网络课程教育,四是要加强红色教育的社会实践。

(一)构建红色基因融入下的课程思政空间架构

高职院校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对此,要想在当前的课程思政改革中根植红色基因,首先,要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大类专业的教学特性,以便明确大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政育人侧重点。总体上,当前高职院校不同年段不同大类课程的教学特性如下:大一新生,以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班制教学为主;大二学生,以专业课程和小班制为主;大三和大四学生(1),则以校内外的企业实践课程和微小班制为主。

其次,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大类课程的不同特性,将红色教育内容合理拆分进而融入“三课堂”(2)中。具体而言,大一学生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为主,大二学生应当以职业素养、职业规范道德等相关思政育人元素的吸收为主,而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应当侧重于学习团结合作、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等革命精神。“三课堂”教学特性及思政育人元素情况如表1所示。

放在当今来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极其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党的领导干部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敢于尝试的革命气魄,在处理重要问题时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做到态度坚决、旗帜鲜明;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坚持原则和表明立场,面对困难要敢于迎难而上;在历史紧要关头要政治上靠得住,忠诚于党,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保守党的秘密。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看他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能不能冲锋号一响立即冲上去”[2]415;在和平建设时期,要看他“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2]415。

表1 “三课堂”教学特性及思政育人元素

根据表1,红色元素融入不同大类课程,在形式上,要灵活运用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融媒体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以身边人物事迹作为案例,使得不同教学环节能够发挥出“红色育人”的最大化功能。在内容上,则要切忌生搬硬套历史,不但要建立红色思政教学资料库,而且要会灵活运用红色资源,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强红色基因融入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吸引力。

最后,构建起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立体空间架构。不同类型课程的红色思政育人内容各有侧重点,而针对高职院校不同年段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思想政治学习的侧重点也同样各有不同。对此,基于“三课堂”教学特性、不同的教学年段和相匹配的红色育人元素,高职院校极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思政教育顶层设计,也即构建起高职院校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的立体式空间架构,让在校学生感受到红色教育元素无处不在,促使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红色基因薪火传承不息。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空间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空间架构

(二)开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

“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不断催发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可见,“四史”的核心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对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当开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系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至少开设1门“四史”课程。进一步地,“四史”课程可以与通识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专题讲座等融合开设,这一方面能够使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能有效拓宽思政育人教育教学渠道,以增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课程育人的普及性。而作为在校大学生,则应当至少主修或选修其中一门,课程学习成绩将成为其评优评奖以及申请入党的主要依据之一。

目前,高职院校都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该课程概括性地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涵,但其中有关“四史”的内容阐述相对简约,也不够深入。因此,高职院校开设以党史教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一是有助于大学生对于“四史”的系统性学习,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课程体系;二是有助于巩固乃至强化传统思政课程思政育人的主阵地地位;三是有助于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由“单维教学”转向“多维教学”,丰富思政课育人内容,深化思政课育人内涵。开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除了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更为重要的目的是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具备更好的政治素养。

当然,除了开设主线课程,还可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辅之以知识竞答、写作比赛等活动,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四史”知识。在课外,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四史”大学生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读懂新时代”丛书——《道路何以自信》《理论何以自信》《制度何以自信》《文化何以自信》等读本读物,就较为适合作为学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辅助读物。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要通过讲好先进党员的红色故事,实现红色基因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大脑。

(三)推进红色网络教育教学

当前,除传统教学课堂之外,诸如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均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对此,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整个高校思政教育应当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推进红色教育的网络化,着力打造传统教学课堂之外的红色“第四课堂”。红色网络教育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指的是推进红色课堂的网络化,另一方面则指的是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红色文化资讯。

传播红色文化资讯。除了革命历史、烈士事迹,当下实时发生的先进模范事迹也同样应当成为红色教育的一大素材来源,对此,社会主流数字媒体平台应定期或不定期传播先进个人事迹、模范事迹以及英雄事迹。通过主流数字媒体对红色文化资讯的广泛传播,为包括高职院校师生在内的众多新媒体受众树立更多榜样、传播更多正能量,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全社会的责任意识,让更多的人担当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

(四)加强红色教育的社会实践

目前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仍然偏重于思政育人的理论化教学,对于思政育人元素的实践应用尚且不够全面和深入。对此,借助丰富的红色教育教学资源,在凸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红色育人元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红色教育的社会实践,以此践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知行合一”的思想。

传统的思政教学,以简洁、精练的理论化语言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思想品德、党纪国法的教育,而红色教育自身包含着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以及红色事迹等的具象化素材。因此,红色素材加持下的思政教学更易于进行社会实践,从而避免了思政育人理论化学习和实践应用的“两张皮”现象。那么,如何推进红色思政育人的社会实践呢?具体而言,除了校内常规的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课程教育教学可进一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基于红色素材的丰富性,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更加多元化,诸如“图话百年”宣传教育活动、“寻访红色足迹”红色教育活动、“开学第一课”活动、“学党史·祭英烈”党史教育活动、“重温历史,锤炼党性”红色历史题材电影观影活动、“唱响主旋律,颂歌献给党”歌咏比赛活动,等等。通过红色教育与不同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形成由“听”(听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唱”(唱红色歌曲)、“看”(看红色电影,参观革命遗址和博物馆等)、“读”(读红色经典)、“讲”(讲红色故事)、“学”(学革命精神)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红色实践教育模式。

通过红色教育的社会实践,不仅使得高职院校师生可以深刻体会思政育人理论知识的丰富内涵,充分感知红色文化的强大魅力,而且还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砥砺奋进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在红色教育中感悟初心和使命。此外,高职院校师生通过参与红色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能感悟到无论是在学习和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以己身为表率,坚守初心、践行初心,将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由此可见,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创新并丰富了思政育人素材,使得当前的课程思政育人更具亲和力、感染力,使得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教育意义,同时,更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红色文化体验感,实现了学生在政治学习方面知、情、意、行的统一。

概而言之,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目前乃至今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大方向、大趋势。因此,唯有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顶层设计,持续深化、丰富红色文化融入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内涵,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以及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同向同行,才能培养出能够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且具备较高政治素养的当代新青年。

注释:

(1)部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已经开设有4年制本科专业。

(2)“三课堂”指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基因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思政课“需求侧”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因事件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