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动画专业教学中实践创作课程的优化方式研究

2022-11-09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动画创作高职

任 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动漫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在2014年以后,由于新生代动画工作室的快速发展,国产动漫电影也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尤其体现在成人动漫电影的发展,并培育了一大批的IP号,在票房与口碑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产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高素质动画创作人才的涌现,通过将动画创意与创作转化为动画成品,有效地满足了市场大众的需求。高职动画专业作为动画创作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要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创作课程的优化,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在促进学科育人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动漫产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高职动画实践创作课程而言,核心内容是学生通过动画创作的技术,如三维动画制作等,在某一主题引导下,进行独立的动画创作,或者动画作品的联合创作[1]。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学生实践创作一般包括前期的策划、中期的制作以及后期的展示与调整,由于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创作,缺乏全过程的监督与指导,导致出现实践创作中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影响自身创作能力的培养与优化。本研究在该问题的背景下,从项目教学中寻找创新与突破,进行岗位与行业教学的仿真设计,采用“项目+剧组式”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专长与兴趣,进行岗位分工,确保实践创作的全员参与和全员调动,最大化地解决传统动画实践创作教学中的不足。

一、动画专业实践创作课程优化的背景与介绍

(一)动画专业实践创作课程优化的背景

动画产品具有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双重属性特征,同时也体现出强烈的创意性和创造性。在国家文化强国和创新强国战略背景下,动画产业要从模仿、重复的创作方式转向创意发掘与创新创作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中,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高职创新应用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式[2]。从高职动画实践创作课程来看,就是要以项目的方式转型课程教学,推动动画创作课程的实战化与产品化发展,同时积极结合校企合作,引入行业发展资源,系统组建“双师”教学和师生创作团队,全方位促进学生实践创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职动画实践创作课程与产业发展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为核心,而非动画产品的数量。但是,部分教师为了兼顾学生能力培养与成品数量,便将课程教学模式调整为动画创作工作室的模式,忽略了实践创作课程最为本质的内容,导致学生创作技术成长而综合能力停滞的现状。因此,在动画实践创作课程中,教师要把握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引导学生在既定的主题下,通过团队合作、自主学习以及教师指导等方式,既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创作作品,同时又要结合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和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作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动画实践创作课程与企业动画创作模式的区别与优势

1.高职动画实践创作课程与企业动画创作模式的区别

从我国动画行业的具体实践来看,动画创作的核心是原动画创作,其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原画的绘制、人物及背景造型的修饰、原画的动画整合、动画颜色的填充,这也是行业内动画创作的基本流程范式。在这种范式下,既能够保证动画创作的效率,同时又能够满足动画创作成品的质量要求。但是,这种类似于流水线的生产流程,并不适合于高职动画实践创作课程,也就要求高职在动画实践创作课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的具体状况制定教学流程[3]。相比于行业动画创作,高职动画实践创作课程的差异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职动画实践创作课程的学生能力与经验相对不足,并且学生之间存在综合素质上的差异性,“量产化”的动画创作模式下,学生难以保证动画作品的质量。其次,动画实践创作课程有着明确的时间限制,并且动画实践创作课程只是动画专业诸多课程中的一门,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动画创作,这就需要学生从碎片化的时间中完成动画创作作业,于是也就影响了动画创作本身的效率。最后,高职动画实践创作课程本身的目的在于育人,而不是完成数量的指标。

2.高职动画实践创作课程的优势

相对于动画创作企业而言,高职动画实践创作最为明显的优势在于人才专业水平相对较高,并且能够在协同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以优带劣、优势互补的作用,有效强化学生群体的能力[4]。同时,高职动画专业的学生由于接触行业前沿的理论知识与技术,以及创新创业的辅导,学生在动画创作的创意性和创新性上相对较强,并且动画创作的模式能够结合自身的时间、团队成员的素养进行灵活调整,在确保作品质量的基础上,同时能够满足高职动画实践创作课程的育人目标与需求。

二、动画实践创作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实践创作课程教学的现状,从创作课程的前期、中期与后期对教学阶段进行划分,并对各个阶段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续课程教学优化提供参考。

(一)前期进度较慢

动画创作的前期主要是一个内容预设的阶段,包括剧本故事选择、剧本创作、动画风格选择等内容,前期创作的创意性直接决定动画创作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相比于中后期创作阶段,前期创作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搜寻素材、调整创意,这也就占据了课程教学的大量时间[5]。前期的创作包括剧本梗概、剧本创作、美术风格设计、作品的主题与时长等各项内容,需要学生与教师围绕创作进行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创作体系。由于前期创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剧本的撰写与动画人物的设定,也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理解能力,形成动画创作人员与受众群体的共通意义空间,这就对学生的剧本创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是造成前期创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由于考虑到学生前期创作的素养问题,以及前期创作在整个动画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教师一般会安排3~4个周的课程指导学生对前期创作内容进行不断优化,这就挤压了中期动画创作与开发的时间,甚至部分学生在前期创作完成以后,只有1~2个周的时间去完成动画创作与开发,影响动画作品的质量,甚至导致动画创作作品无法完成。

(二)中期创作可控性不足

从动画创作课程来看,中期创作主要是根据剧本和脚本,采用相关的技术系统,对动画作品进行开发和完善,使原动画在叙事的主线下能够得以连贯。一般而言,中期创作的流程主要包括原动画设计、人物与场景建模、灯光和音响选择、字幕、配音等[6]。从整个动画创作环节来看,中期创作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非常考量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技术水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定量的内容。

此外,中期创作一般是学生在课下完成的,这就脱离了传统课堂的控制,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实时有效的沟通,也难以将尚未成型的内容呈现给教师,这就导致教师无法精准掌控学生动画创作的进度,而学生在遇到创作问题与瓶颈时,也难以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导致中期创作出现可控性不足的问题[7]。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动画创作中期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动画创作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技术,包括渲染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AE技术等,而部分学生对这些技术尚未有效掌握,导致技术运用能力不足,在遇到相关技术问题的时候,也缺乏独立的解决能力,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重复学习,这就导致预设的进度与实际创作进度脱轨。其次,动画创作并非是按照剧本进行简单的设计与开发,文字表达与动画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场景设计、人物心理表达等内容上,往往需要通过动画或者配音进行解释,这就导致动画作品时长和内容超量的问题,并且,创作者往往也会结合自身和受众的理解,对动画作品进行调整,增强作品的叙述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期创作的压力,导致创作的进程无法精准控制。

(三)后期创作作品缺乏成果展示与修正机会

相对于其他专业创作成品而言,动画创作的作品时耗长、体量大,由于课程时间限制,多数学生难以按时交付出完整的成品,需要在作品交付后不断地完善与调整。在作品交付之后,学生的作品难以得到有效的展出,也极大影响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创作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8]。因为动画作品的展出与美术等作品展出媒介存在差异性,需要借助电子显示屏,使得学生作品难以在校园展出。多数学校虽然有自媒体宣传渠道,但是由于与学生作品展示的衔接性不强,往往只会选择较为优异的动画成品进行传播。此外,学生在作品交付之后,由于后期缺乏硬性完善的要求,往往只能依托学生的自觉,导致对动画作品修正与完善的力度不足[9]。虽然学校会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行业赛事,但是由于参赛的人员控制等问题,学生作品的完善往往集中在优质的少数作品,对于一般的作品,由于缺乏参赛机会,学生后期完善的积极性不足,导致作品只能停留在一个非完善的阶段,弱化了动画实践创作课程教学的作用。

三、基于“项目+剧组式”的动画实践创作课程案例设计

动画实践创作课程主要是结合行业发展需求、专业育人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动画创作技术与理论,对具体的动画作品进行开发与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动画创作实践能力[10]。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的周期为一学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策划、剧本策划、原动画设计、人物与场景创作,以及后期特效、配音、字幕等的创作。通过学生合作或者独立完成动画创作作品,培养学生对动画创作实践的理解、理论的应用等能力,打通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就业与创业发展提供支持。

(一)课程模式选取与内容设计

笔者结合传统动画实践创作课程的不足,从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出发,融合业界动画创作的模式,实施“项目+剧组式”动画实践创作课程教学模式,并结合专业赛事活动、行业活动等渠道,拓宽学生作品的展出路径,调动学生创作参与的积极性。详见图1。

图1 动画专业实践创作课程教学模式

首先,在动画创作的前期课程中,拟设定为5周(结合前期创作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拟从校内外动画创作项目、技能大赛以及个人创意等角度出发,让学生选取实际创作的主题。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参与项目、比赛以及个人或团队创意,选取相应的创作方向,在方向选取完成以后,向指导教师报备,并阐述创意或者选取方向的来源、创新以及预期效果。在与指导教师交流以后,学生进行动画作品的设计与开发,可以按照项目选取的实际内容进行创作,动画作品时长在5分钟以内。同时,按照动画创作剧组的模式,划分成6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作品,在小组提交选题之后,由小组组长进行团队分工,并结合团队成员的要求与特长,进行分工调整。

其次,在中期创作课程上,拟设定为11周,在课程第16—17周交付小组作品。在中期创作的课堂教学阶段,学生可以围绕创作过程中的疑惑、创意点与教师进行积极交流,课下创作阶段学生自主选择创作地点,并成立动画创作剧组群,开展工作任务交流,并由专业教师进群指导,解答学生的疑惑,形成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空间,并在每周周日晚上进行集中的进度汇报。

最后,在后期阶段,由专业教师、行业人员组成评委团队,在第18周,集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审与名次划分,指出作品的优缺点,由专业教师和行业教师带队对学生作品进行优化,借助动画专业自媒体渠道、行业赛事活动对学生作品进行展出与评奖。

(二)动画创作课程教学关键优化

1.剧组“角色”设置与任务划分

在剧组式的动画创作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小组组长担任总导演,由副组长担任执行导演,总导演与执行导演要参与项目分工与创作。由剧组成员集中讨论动画创作的选题、创意点以及作品风格,由总导演对动画项目创作的进度、质量进行把控,结合小组成员的优势特征,对任务进行划分,确保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提升动画创作的效率与质量。

2.优化动画作品创作环节

在动画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各个剧组的策划以及任务量,指导学生对动画创作过程中的环节进行优化,如,根据各组学生的具体水平,以及选题难度,对人物修型环节进行调整,基础能力相对较差的小组,可以在人物修型上降低要求,直接进行原画的动画设置。同时,也要指导各组发挥出“以优带劣”的作风,积极帮助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并在分工中进行适当安排,如可以让基础素养较差的学生负责原画绘制、音响字幕制作等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逐步调整,确保各个成员均能够体会到不同岗位的工作。

3.强化总导演质量把关作用

学生动画创作的能力和素质差异性较大,在分工开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原画设计质量差异、关键帧把控不足等问题,影响动画本身的流畅性。对此,各组的总导演要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强化对本组作品的质量把控,结合设计意图和故事叙事目的,分析动画作品叙事的清晰性、视觉效果以及音响渲染效果,防止出现叙述不清、动画跳帧等问题。

(三)动画实践创作课程优化后的效果

1.动画创作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

“项目+剧组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团队的凝合力得到提升,能够在学生“导演”的指挥下,对选题策划、创意策划等快速确定,提升了前期课程教学的效率,为中期动画创作赢得了时间。笔者所带的班级中,学生在第3周前期策划均已准备完毕,比预设课程提前2周结束。同时,由于中期创作课程时长的延长,在第16周交付的作业中,动画作品完成率达83.3%,相比传统的动画实践创作课程作品完成率平均高出30%。此外,由于学生导演对作品质量的控制,传统课程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风格不统一、跳帧、叙述不清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2.学生参与感提升,学生能力优化明显

在“项目+剧组式”的教学模式中,由于专业教师的分工指导、学生小组长(总导演)的优化分工,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在团队合作中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状态,弥补了学生在技术上的短板与不足。同时,由于专业教师和行业教师的入群指导,以及赛事参与、作品成品展示等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隐性的竞争,在把控作品质量的基础上,学生熟练度不断提升,从而带动了学生能力的优化和创作效率的提升。如,在小组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结合自身能力情况以及创作进度,主动设置“进阶选择”,在初期能力不足时,负责原画制作以及原画中间张填补等简单的工作,在后期原画制作完成后,能够及时填补到动画合成、模型搭建等难度较高的工作中。

猜你喜欢

动画创作高职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我的动画梦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
动画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