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因素分析与政策设计
2022-11-09齐莉丽翟希东
齐莉丽,张 波,翟希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22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要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教育部在2021年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学生招录比例将会达到1∶1,高质量的中职师资培养将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普遍提升人民工作技能进而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素中,师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建设高水平职教师资队伍是健全国家现代化职教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改革升级的关键所在,是决定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近年来职业教育虽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职学校在吸引优秀职教人才和培养现代化职教师资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高质量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发展是从师资需求提出、潜在师资培养与供给,到引进和合理配置优秀师资,再到给予师资成长中合理的激励直至其成为骨干师资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在发展中受到多种复杂因素持续和关联影响的系统。只有识别并清晰界定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判别影响师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从职教师资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着手,分析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发展的关键因素及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发展政策。
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
师资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师质量是师资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对师资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德国曼联邦职业教育培训学院的P RollMann[1]认为高质量职业教师的发展战略,除供给、激励等公共政策外,还必须考虑需求、师资循环交流等策略的运用。尤莉等人[2]基于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目标审视,从供需指数、质量指数、发展指数和环境指数四个方面构建了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测度方法。瑞士学者C Girardet等人[3]提出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背景、交流机制和学校的激励政策是促进师资发展的重要因素。J Yeleneva等人[4]通过对俄罗斯培训项目进行监测和分析,认为必须制定合理的职业教育公共政策,准确预测需求,建立合理的组织间交流,提升职业教师质量,才能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那么,什么是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高质量发展?包含了哪些内涵?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划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了供需匹配、质量标准、职业生涯和外部环境等目标框架。在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要义的基础上,定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一)高质量的师资供给
高素质师资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高质量的师资供给是决定职业教育师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提高中职学校教师供给质量,我国很多地区采用了公费职教师范生培养计划等,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中职师资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但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公费师范生的违约现象。那么,为保障高质量的职教师资质量,必须有合理的供给政策来提升学生签约积极性、降低毕业生违约率,保障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等。师资的高质量供给,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供给政策满意度。毕业生对供给政策不满意就容易出现违约现象,直接影响师资供给的高质量发展。(2)新入职师资能力满意度。可反映师资的供给质量,目前对职业教育师范生的培养,距离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仍需不断改进培养方式。
(二)高质量的师资需求
高质量的师资需求是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地区之间分配不均衡,教师资源差异较大。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师资高质量的需求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1)需求质量准确率。职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需要充分对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也就是必须依据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该指标能反应师资技能需求与实际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匹配程度。(2)需求数量准确率。该指标反应各专业师资计划需求数量与实际需求数量的匹配度。
(三)高质量的师资配置
师资供给与需求必须能合理对接,实现供需平衡,高质量的师资配置是教师积极投身职业教育事业、以饱满热情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中职学校师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内涵主要包括:(1)供需均衡度。供需均衡度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单位申报的师资需求数量与等待分配岗位的师资供给数量的匹配程度。(2)配置满意度。配置满意度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能否以很高的效率为中等职业学校公费师范毕业生分配岗位;另一方面是指毕业生对其所配置岗位的满意程度。
(四)高质量的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教师职业认可、安心从教的重要保障。这里的收入分配,并不单纯是工资待遇,而是包括了各种福利政策、培训政策、升职制度等在内的综合因素。中职学校教师的收入待遇是缺乏一定吸引力的,但影响毕业生选择从事职教事业的因素并不仅限于收入待遇。高质量的收入分配是吸引师范毕业生从教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内涵主要包括:(1)工资收入满意度。一些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教师的工资收入相对偏低,这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优秀师资的流失。(2)其他收入满意度。收入、落户、职称评审、职级晋升、培训机会、子女就学、职业发展前景等都是激励教师积极工作的重要因素。
(五)高质量的循环
师资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还包括畅通教师与社会对接的渠道,建立师资良性循环交流机制。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有一定交流,但还远未达到一种有效的教师资源的循环。高质量的循环是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内涵主要包括:(1)产教师资循环效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中职学校与企业实现师资轮岗互换、交叉培养,建立起高质量的循环机制,将会对职教师资的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学校间师资循环效率。因地区发展差异等各种因素,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是不均衡的,大城市的师资配置显然更优异,并能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偏远地区交通、待遇等不具备强有力的吸引力,教师供给主要依赖于签约公费师范生的分配。一些优秀毕业生因担心职业发展问题而选择退出中职教育系统。因此,有效的中职师资循环机制将会大大提升广大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教师的职业自信,使其获得更有效的成长机会。
(六)高质量的投入产出
充分的师资投入能够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而产出直接反映投入的效率。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内涵主要包括:(1)师资投入效率。主要涉及投入数量及投入效率,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经费投入要进一步突出改革导向;对师资的高质量投入还应从资源投入效率指标上进行衡量,如选送教师在企业实训基地培训的比例、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培训的覆盖率、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际交流的比例等,都决定着中职学校师资的培养力度。(2)师资产出效率。产出效率的衡量需要建立全面的评价测度体系,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教研成果产出、社会化影响等都是衡量师资投入效果的重要标准,其中社会化影响包括教师本人参加或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得奖励、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获得较好的社会影响等。
综上分析,中职学校师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师资的供给、需求、配置、投入产出、收入分配和循环,在了解各因素内涵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对师资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职教师资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演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小变为大变、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师资的需求质量、供给质量、配置质量、循环质量、收入分配质量及投入产出质量均会产生渐进性变化,并且这些要素之间也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整体高质量发展。本文在研读现有文献资料基础之上,梳理每一影响因素的内涵,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作用模型(如图1)。
图1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作用模型
(一)师资需求作用机制分析
高质量的需求应当是精准的、合理的、可行的需求。师资需求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对于师资需求的表达是否能精准反映出学校当前的师资缺口,师资需求解决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很多中职学校师资发展中存在的弱项还很突出,普遍存在着师资短缺、师资队伍不稳定等现象。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准确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提出合理可行的师资需求计划,需求不明确、有效需求估计不足或者过度需求都会影响师资需求的质量。高质量发展的渐进性也是需求层次渐次提升的结果,同理,中职学校师资的高质量发展也是顺应其师资需求升级的必然结果,是高素质、高性价比的师资满足学校多层次需求的过程,中职学校师资需求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其师资发展的质量,其师资需求质量的提升会对其师资发展质量产生促进作用。
此外,高质量配置的主要体现之一就是供需对接是否精准高效,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师资需求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其师资配置质量,一般来说,师资需求质量越高,师资配置质量也越高。
(二)师资供给作用机制分析
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于供给端,供给端的质量决定了整体系统发展的质量,其取决于要素的有效供给质量,因此要素供给制约问题,是当前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痛点”。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师资供给质量是师资整体发展质量的关键。供给质量不足造成了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总量不足、教师学历偏低、“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等现状,从而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5]。王伟针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师资质量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有促进作用。师资供给质量的不足会间接导致师资错配的现象,从而影响师资配置的效率和质量,即师资供给会对师资配置效率产生影响[6]。
因此,中职学校师资供给质量对师资的发展和配置质量都会有显著影响。目前,常见的一种培养方式是公费中职师范生培养,为中职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供给。但如何进一步提升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开创多种师资培养的新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
(三)师资配置作用机制分析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是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因此提高资源配置质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同理,教育行业的资源配置质量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夏焰、崔玉平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优化配置效率是提升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的可行路径[7]。吴伟伟研究指出,教师的教育产出和配置效率直接决定了所在学校的教育产出水平,提高个体教师的教育产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学校教育产出的充分条件[8]。蔡文伯、黄晋生从高质量发展的视域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结果表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足,会导致产出回报率较低,也会直接影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9]。因此本文认为,中职学校师资的配置质量,不仅会影响该地区的师资发展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师资的投入产出质量。
(四)师资收入分配作用机制分析
公平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高质量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高质量发展本质上要求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劳动、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能够根据各自贡献获得合理回报,再分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公平,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分配关系和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师资的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师资收入分配质量的提升。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薪酬机制存在着政策激励不足、考核指标不科学、教师收入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工作的态度[10]。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分配制度,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有效提升师资收入分配质量,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加教师产出,提高师资投入产出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师资的整体发展质量。
(五)师资投入产出作用机制分析
效率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标准,高质量必然伴随着高效率。从效率角度看,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的发展,因此投入产出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同理,师资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追求要素利用配置的高效率,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因此本文认为,师资投入产出质量的提升,将对整体师资的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六)师资循环作用机制分析
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提升人才的量与质,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在不同地区和行业间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其在区域和行业分布合理化,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当前,我国人才状况仍存在高层次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人才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人才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张洪华[11]针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域的职业学校教师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西部学校存在教师数量最为短缺、教师队伍质量最为薄弱、兼职教师数量最多等问题。若想有效提高不同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职师资发展质量,必须促进师资在不同地区的合理有序流动,构建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师资循环质量提升上去,才能有效提升师资的投入产出质量,进而促进师资的高质量发展。
四、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识别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制,还必须设计合理的发展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发展的政策效应亦是学术界重视的核心问题。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某方面政策的执行,分别从师资供给政策、培训政策、激励政策、交流政策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探讨,而忽视了整体政策设计上的系统分析。但中职学校师资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很多政策具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不同地区职教师资的培养,需结合本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特色制定并实施综合政策,以有效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发展困境,保障中职学校师资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从中职学校师资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出发,提出中职学校师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政策设计
(一)师资供给政策设计
继续推进中职学校与一些特色师范大学的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供给政策设计。例如,以培养职教师资为特色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近10年共为我国西部输送了2000多名中职教师,其中公费师范生1000余人,占公费师范生总数的78%,涵盖30余个少数民族。在未来的政策设计中,还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分析现有供给政策难题,结合国家政策、区域发展特点等,对培养模式和培养政策进行合理设计,既能吸引高三考生或在职教师签订培养协议,也能尽可能避免被培养人违约现象的出现,例如建立更具弹性的就业政策,允许毕业生升读研究生或在行业工作2至3年后再回到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等。另外,加强职前培养质量建设,结合中职学校的师资要求,采用更符合中职学校发展的培养方式,使毕业生可以胜任中职学校教学的岗位要求,加强不同地区教师的顶岗置换交流机制,实现职教师资的高质量供给。
(二)师资需求预测方法与政策设计
中职学校师资需求需要建立在与区域产业发展充分对接基础上,因此,一是建立测度中职学校开设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程度的评价体系,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邀请行业专家定期评估后给出专业建设与师资培养建议;二是在准确掌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设计与产业对接的中职教育专业体系,采用一定的预测模型提出能与区域产业精准对接的中职师资培养目标,准确把握区域整体中职师资技能与数量上的需求。
(三)师资配置策略设计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供需存在很大的不均衡问题,一些公费师范生在怀揣发展职教事业梦想回到家乡后,却迟迟不能被分配到合适的岗位。高质量发展是高效率和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的结合。从根本上看,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核心要义是建立在更加公平基础上的高效率,从区域经济发展、中职学校需求和教师个人发展需要角度实现最合理的师资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在充分研究配置效率和配置满意度基础上,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的有效政策,以解决师资供需不均衡的问题,建立合理的政策指导,实现教师资源的高质量配置。
(四)师资收入分配政策设计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强烈的使命感是教师的职业灵魂。但除了使命感,还必须要改变目前中职学校教师超负荷工作与收入不成正比的现状。厘清影响教师从业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分析教师的心理期待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风险感知,设计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时能从福利、培训机会等多角度建立激励机制,使政策能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高质量发展。
(五)师资循环机制设计
师资高质量循环机制要充分考虑环境、制度、政策等要素。一是建立合理的产教师资循环机制。产教融合发展是实现“双元”育人的必要途径,促进产教融合可从社会循环的角度确保教师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识别来自企业、学校和教师方面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完善企业与中职学校间的师资流动制度,打破教师资源流动的障碍。二是建立教育系统间师资循环机制。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学校之间的师资交流,本是解决教师资源不均衡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阻力,这种阻力在现实中也造成了很多优秀教师或潜在优秀师资的流失。因此,需要在了解教师对区域交流主要顾虑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师资循环政策,以能通过良好的机制促进教师交流意愿的提升,最终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六)师资投入产出机制设计
优秀的师资供给为职教师资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但职业技能教育是终身教育,中职教师必须接受与新技术对接的各种技能培训,才能真正成长为优秀的职业教育骨干力量。因此必须确定教师投入的要素,科学合理设计投入政策。建立高质量中职教师的评价体系,明确满足什么样条件的师资是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师产出保障政策,构建高质量投入产出的综合测评模型,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以上整体研究思路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各要素间的相互衔接、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等,以及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支撑力量。促进我国不同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系统教师的合作培养;加大职教师资培养的学科建设,同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组等;启动社会资源生态协同发展相关政策研究等。另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互联网+”下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平台。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将为对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对口培养交流、产教师资循环等提供便利的信息渠道,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