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11-09武英杰林俊良李超王川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化工管理 2022年24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无机工科

武英杰,林俊良,李超,王川(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0 引言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以德御才,方能德才兼备。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就是要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率先提出“课程思政”概念[1],并在上海大学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先后推出了《大国方略》《创新中国》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引发社会热烈反响[2]。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此,高等教育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深度挖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育人为党、育才为国”总基调,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适应近年来全球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引起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4]。“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专业课程不但要从教学理念、模式、技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且要求注重培养政治思想立场坚定、科研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征,作为化学、化工、材料等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融合了多学科的基础性与先进性[5]。

在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实现立德树人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向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1.1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应该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在专业学习中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材料及近源学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新生从相对封闭的高中氛围步入相对开放的大学环境,其思想极具可塑性,为无机与分析化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讲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授课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己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同时满足学生在知识层面和思想层面的成长需求。

1.2 夯实工程伦理教育基础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内容,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而工程伦理教育是课程思政与理工类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之一。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不仅在专业知识层面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而且在思政教育层面可以成为近源专业课程的“指南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将安全环保、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与艰苦卓绝的科创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工程伦理素养,以便在将来步入社会后能够提高行业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1.3 促进新工科建设的发展

新工科建设是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程科技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

构建新兴工科与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是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这是对工程教育改革做出的积极探索。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将专业特色与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使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协同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科技报国梦,为国家更好地培养出新兴工程领域的创新型及应用型科技人才,使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2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工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新工科建设的需求,在工科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无疑是有效选择。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关于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仍然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和完善。下面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进行探讨。

2.1 “传道”与“授业”不同频不共振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思政理论课孤军奋战的局面,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之间往往不能有机融合[6]。第一,在意识层面,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工科专业的教师往往对思政教育缺乏责任感,过分强调技能和理论传授,从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水平的同步提高。

第二,在执行方面,教师的思政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讲授专业知识过渡到思政内容时不够自然。在进行思政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课程思政既空洞又乏味。究其原因,课程思政元素不能以基因式嵌入到专业课程中,从而无法实现“传道”与“授业”的同频共振。

2.2 课程思政教学流于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从而在开展思政教学时无法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形成了被动填鸭式教学[7]。

首先,思政教育大多停留于表面,没有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尤其在工科专业的教学中,教师习惯照本宣科地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思政素材的支撑材料调研不充分,使得思政教学流于形式。

其次,思政教育往往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这是导致学生出现知行脱节问题的原因之一。工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无法将思政教学付诸于实践,就不能将课堂所学升华为工作领域的行为准则,也不能完全满足新工科建设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2.3 课程评价体系陈旧

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专业课课程已经历过一次教学改革,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权重比分配,逐渐侧重于过程性考核[8]。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忽略了课程思政教学作用,导致出现如下负面影响:其一,教师和学生在意识层面将思政教学放在专业知识的次要位置;其二,对分数至上的学生,与成绩无关的思政教学得不到合理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因此,为了满足新工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亟需形成更加科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以确保“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的教学效果。

3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针对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通过对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思政实践四个方面的改革举措进行探讨,以达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目的。

3.1 开展混合式教学,实现课程思政“现代化”

对于本科高等院校而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课程的教学模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9]。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各类课程改革也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伴随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高校应该有效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平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技术进行更新,开展多平台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为例,开展“传统课堂+线上直播+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利用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推进线上线下协同育人,不给思想政治教育留下死角。第一,利用传统课堂进行重点难点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工程伦理教育。传统课程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充分消化专业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同时,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穿插贴切的工程伦理思政素材,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团结合作的职业精神。第二,利用线上直播进行专业基础知识讲解和网络思政教学。线上直播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可以在线上直播课堂中讲解浅显易懂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嵌入生动的思政教育视频和实际生活生产案例,鼓励学生以翻转课堂的形式积极参与到思政素材的分享当中。以先辈艰苦奋斗的点滴事例浸润学生,激发学生的科技报国梦。第三,利用雨课堂进行预习、复习和总结教学反馈数据。雨课堂具有强大的后台数据采集、数据反馈和教学留痕功能,不仅可以在雨课堂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而且可以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打破疫情常态化对教学的限制,而且集中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政教学,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现代化”。

图1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3.2 巧用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故事化”

对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利用,需要从设计和实施角度进行改革[10]。第一,深度挖掘无机与分析化学专业课所包含的“科创精神”“家国情怀”“职业操守”与“安全环保”等思政元素,将育人目标明确纳入教学大纲当中;第二,将每一个思政元素以讲故事的形式巧妙引入,用敬业献身的科学家、艰苦创新的科研故事感染学生,使思政教育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背后的思想内涵展现出来。

例如:在讲解无机与分析化学发展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介绍我国在无机与分析化学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培养科创精神和职业操守;在化学电池章节中,增强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在讲解误差和数据处理时,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在实现课程思政“故事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

第一,思政教学案例要贴近生活和行业发展现状,力求思政元素深入浅出、发人深省,从而促使学生迅速融入到案例讨论当中;

第二,避免生搬硬套的“填鸭式”教学,灵活实施“千问计划”,设计生问师答、生问生答、师问生答等多种教学形式,在点滴事例的浸润中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程伦理素养,实现课程思政“故事化”。

3.3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数据化”

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加强课程思政方案的执行效果,而且有利于推动新工科专业改革探索[11]。

首先,合理分配不同考核单元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加大过程考核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其次,在过程考核环节中设置“课程思政”考核单元;最后,考核过程中要注重兴趣引导,避免出现一味追求高分、知行脱节的现象。

例如,在“课程思政”考核单元,鼓励学生发掘无机化学在中国航天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事例,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发言,并对其中蕴含的专业知识和科创精神进行总结。鼓励学生以录制小视频、制作课件和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建立科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需要雨课堂数据作为支撑资源。在雨课堂中,对教师的教学数据和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实现“用数据说话”。建立科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而且有利于教师收集思政教学的反馈数据,掌握思政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对教学方案进行持续优化,实现课程思政“数据化”。

3.4 理论联系实践,实现课程思政“落地化”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在课程思政中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避免出现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两张皮”的情况[12]。当学生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后,鼓励学生自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供学生团队自主选择实验主题并进行实验。在保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测定废水中蛋白质含量的实验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滴定分析的实验流程,而且向学生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在配制标准溶液的分析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精益求精的科创精神;在混合碱的测定实验中,体会质量是产品的第一生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引领行业发展的志向。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工程伦理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激发学生的科技报国梦,实现课程思政“落地化”。

4 结语

无机与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化工、材料等工科专业课程的“领头羊”,不仅担任专业基础知识普及的功能,更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到无机与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是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探索。本文针对工科专业其传统的课程思政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对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思政实践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力求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现代化、故事化、数据化和落地化”,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无机工科
新时期海产品无机砷检测与含量控制策略
长期有机无机配施下烤烟-玉米轮作优化土壤微生物活化无机磷*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分析化学》公布2019-2020年度优秀编委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基于不同添加剂的阻燃纤维专利技术综述
第一届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关于申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