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会代表描绘中国航天宏伟蓝图

2022-11-09赵琪,杨璐茜

国际太空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验舱神舟航天员

2022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航天领域诸多新成就成为一大亮点。两会中,来自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们介绍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宏伟蓝图,一批重磅航天工程的最新进展也描绘出中国将成为航天强国的愿景。

中国空间站即将建成普通人有望上空间站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赵小津介绍,预计在2022年4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地面后,科研人员将对空间站整个关键技术验证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结果满足要求后,空间站转入建造阶段。“空间站建造阶段将依次发射天舟四号、神舟十四号、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和神舟十五号6个航天器,在有人状态下完成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转位,最终完成T字构型空间站的建造;建造完成后,对功能性能进行在轨测试,然后转入运营阶段。”赵小津表示,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将持续开展航天员驻留和多领域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舱内活动空间将超过110立方米,提供6个睡眠区和2个卫生区,可实现长期3人、短期6人驻留。此外,中国空间站还将配置核心舱节点舱和问天实验舱气闸舱2个航天员出舱舱口,以及梦天实验舱气闸舱1个货物气闸舱;配置1个大机械臂和1个小机械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保障航天员和货物出舱,舱外载荷安装、照料等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表示,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是对空间站承载能力的验证。中国空间站建成之后,会根据需求设计航天员的在轨驻留时间,目前是按照国际惯例,以半年为一个常态化驻留周期,后续根据工作、实验需要,可能会延长在轨时间。在采访中,杨利伟还针对“未来普通人能否进驻空间站”的问题表示,普通人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间到空间站参观,因为商业航天也是整个航天发展的大趋势。“从工程来讲,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不同性质的企业参与进去,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助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将来普通老百姓进入空间站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有这种需求,我们的资源允许,这应该不是一个很长远的问题。在‘十五五’或者可能在十年内实现,不是个技术问题,主要看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神舟”飞船可用于太空旅行,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考验,飞行环境条件也被证明能让人们健康地度过太空飞行过程,但是中国空间站现在还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现在的目标是把空间站建好,发挥其科学和应用价值。周建平说,空间站建造完成后,很多工作将转向科学探索、科学实验与应用,其中会涉及很多在轨载荷操作,包括运送、安装、调试新载荷,有时要根据实验情况在轨调整试验方案等,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士参与,因此今后会有更多类型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工作。针对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何时可以进入中国空间站,周建平表示,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乘组主要还是完成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之后会根据需要,安排另外两类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周建平还指出,载人登月是国际热点话题,中国也在对载人登月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中国具备实施载人登月重大工程的技术基础能力、工业能力,相信不用很长时间就能实现载人登月目标。

新一代载人火箭正在研制将使中国具备2030年前载人登月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席总师姜杰表示,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正处于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深化论证阶段,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将使我国具备2030年前载人登陆月球的能力,并为后续月球科考与开发、深空探测及空间资源利用打下基础。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将突破13项重大关键技术。姜杰表示,在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研制中,科研人员探索了高效的运载火箭研发制造模式,打造了安全可靠、性能先进的载人运载火箭系列,同时满足载人月球探测及近地空间站后期运营需求。

姜杰还就广受关注的重型运载火箭进行了介绍。重型运载火箭具有跨代意义,其研制需要8~10年时间。重型运载火箭可跨越式提升我国进入空间和利用空间的能力,任务覆盖面广、适应性强,既可用于空间舱段、空间电站等近地轨道大规模发射任务,也可用于载人登月、载人火星/小行星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使我国空间活动进入全新的大规模探测阶段,保障我国在宇宙探索和空间开发中的优势地位。

此外,在商业发射方面,捷龙三号运载火箭计划2022年首飞,2023年以后将满足每年不少于5发任务,并呈逐年增长趋势。捷龙三号还可实施海上发射。“目前我国可以执行海上发射任务的火箭主要有捷龙三号和长征十一号,均为固体运载火箭。”姜杰介绍,2022年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执行4~5次发射任务,其中商业发射任务预计有1~2次。

继续实施探月工程中国瞄准太阳系边际探测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正式通过立项审批,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拟于2049年实现太阳系边际探测。

吴伟仁表示,探月工程四期将分三步实施,计划在2030年之前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目前研制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其中,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极区进行采样返回,争取从月球极区采集1~2kg样品回地球。嫦娥七号计划在月球南极着陆,对月球资源进行勘查,比如水冰的勘查,以及月球南极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的勘查。而嫦娥八号的主要任务是勘查如何对月球南极的资源开展利用。

吴伟仁表示,探月工程四期几次任务的实施将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打下基础。“先建一个基本型科研站,之后逐步进行完善。计划是在2030年后继续实施几次任务,争取在2035年之前把国际月球科研站建成,建成后就可以长期运行。”根据吴伟仁的设想,未来的国际月球科研站上,多个巡视器、着陆器和飞跃器在月球表面连续协调地工作,而且有指挥中枢指挥它们一起协同工作。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有意愿参与到国际月球科研站当中。

吴伟仁还介绍,中国的后续深空探测计划会是长期的、持续的,后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深远空间的小行星进行探测,把小行星的样品采集回来。未来还准备对太阳系其他行星进行探测。比如探测威胁地球的近地小行星,对其实现预警、防御、处置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再往远期看,中国深空探测希望实现“两个100”:在20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实现对100个天文单位(150亿千米)之外的太阳系边际进行探测。

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太空资产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党委书记马杰透露,我国正在规划构建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以实现全球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大气遥感数据的获取。掩星探测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大气探测中最具有潜力的手段之一,可以全天候提供全球均匀分布的中性大气和电离层信息,具有高垂直分辨率、长期稳定、无需定标、全球覆盖、全天候等优势,其探测资料在电离层环境监测与预报、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精度、提升台风预报能力、临近空间环境监测、航空气象等方面具有重大应用潜力和前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主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首席科学家罗俊介绍,中山大学“天琴一号”卫星近期已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全球重力场数据。该项技术此前一直为美国和德国所垄断,“天琴一号”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地球重力场数据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服务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油气资源勘探、国防安全等领域,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是具有战略价值的基础数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目前,国家正在推动以下一代北斗系统为核心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建设,2035年前,将推动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近年来,北斗高精度应用已经在抢险救灾、生命保障等方面贡献了“北斗智慧”和“北斗力量”。当前,北斗全球系统已建成开通,北斗规模应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以下一代北斗系统为核心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工程启动建设在即,建议利用国家综合时空体系的建设,构建一个人才培养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孟飞表示,近年来,国际航天发射次数显著增长,在轨航天器数量快速增加,在轨活动日益频繁,空间碎片环境恶化,使得太空资产保护问题愈显突出。我国太空资产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空间碎片碰撞等系列安全风险。但目前我国对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尚不足,且在轨航天器大多数不具备对厘米级空间碎片撞击防护能力,只能依靠地面系统控制调整轨道实现对空间碎片规避,自主规避能力弱。虽然国际上已经开始了空间碎片环境治理工作,我国也制订和提出了相关规划并开展了试验,但整体工作进展缓慢。

杨孟飞建议,积极主动推进太空资产保护政策制定,让太空资产保护活动有法可依,同时对外宣示我国对太空资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从国家层面建立我国航天体系与其他国家航天机构的协调机制,着力构建空间碎片环境监测体系,发展空间碰撞预警与自主规避技术,推动空间碎片清除能力建设,有效保护太空资产,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目标实现。

猜你喜欢

实验舱神舟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梦天实验舱,发射!
认识梦天实验舱
走近空间站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并完成对接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我要当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