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敌人眼皮底下办学
2022-11-09戚南强
□ 戚南强
1941年,抗日战争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日军为了控制东南沿海,向浙东地区进犯。同年4月,浙江省“三北”地区(指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北部)相继沦陷。当时的局势是日伪军势力逐渐嚣张;国民党大部队溃退,部分政权还在;我党主要利用公开合法身份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敌伪顽与我斗争尖锐复杂。
由于大部分学校停办或内迁,许多中小学生无处上学,又不愿进城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中共慈镇工委根据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要求,为提高青少年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并为抗日积蓄后备力量,决定在镇海龙山敌我力量缓冲的游击区办一所中学,以国民党镇海县政府江北办事处出面,由副主任李长来(中共慈镇工委委员)等5人组成筹备组。
筹备组开会讨论,以当地风景凤浦湖取名凤湖中学。为了隐蔽,校名冠以“私立”,全称“私立凤湖中学”(以下简称“凤中”),选择民众集资的公共场所“巩院”(有庭院、厅堂、厢房)为校舍,并一致推选龙山镇镇长朱祖燮(爱国人士)为董事长。
经董事会讨论,凤中聘请曾任乡长、小学校长,思想倾向进步的郑芳华任校长,吸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林某(国民党员)任教导主任。教师中大部分倾向进步,但也有国民党龙山区党部书记魏某等。办校经费主要由龙山区署承担,朱祖燮也出资一部分。
1942年8月,凤中正式开学。第一学期招收学生74名(后至第三学期学生增至170余人)。在敌人眼皮底下办学,首先碰到的是办学方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以李健民(从陕北公学学习、入党后回乡任教)为代表的老师认为,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投身到抗日爱国的活动中去。而以教导主任林某为代表的老师们,则认为按国民党教育部的“部颁规定”办,学生只管学习,不能参加校外活动。尤其是魏某对党的抗日主张和行动明显持抵触。双方争论激烈,也有老师明哲保身、互不得罪的。
事情闹到朱董事长那里,他说学生参加抗日活动是应该的,但也要上好文化课。他打了圆场,争论才暂时平息。李健民、陈文舟(总务主任)等共产党员一方面团结进步教师,贯彻抗日教学,如李健民在他的史地课中讲解国内外形势,举行讲座,办 《时事简讯》 刊物;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工作,成立学生自治会,在学生中进行抗日正面教育,通过“九一八”纪念活动和抗日队伍搞联欢等,提高青少年政治觉悟和抗日热情,还秘密吸收学生入党。但魏某等在讲课中继续鼓吹国民党那一套,抵毁三五支队的声誉等,又一次引起双方的争论和斗争。
随着浙东抗日形势的逐渐好转,凤中广大师生逐步看清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三五支队(后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才是真正的抗日队伍,认清了国民党消极抗日、镇压进步力量的本来面目。到了第二学期,林某辞职离开了学校,魏某的反动言论也失去了市场。于是董事会聘任李健民为教导主任。1943年2、3月间,凤中秘密成立了党支部,李健民任书记。这所对外灰色、对内已为我党组织所掌握的学校,大大有利于我抗日活动的开展。除在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改革外,学校党支部邀请著名作家黄源来校作报告,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话剧,出墙报,办夜校,男同学参与拆铁轨(给部队熔铁造枪炮),女同学做军鞋、缝补衣服等,让学校面目焕然一新,在三北地区获得了好名声。与此同时,学校党支部也认识到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敌人的捣乱和破坏,除口头提醒外,还做好应急准备,要求每位师生有一个“应急包”,存放与抗日有关的书籍资料,一旦发生“敌情”,有专人把它们送到校外坟头的空棺材里,并多次演练,以对付突发事件。
1943年10月25日,突发事件终于来临。这天清晨,住在澥浦镇经商的一位青年上气不接下气地前来报告,说伪镇北保安团团长姚华康正在集合队伍,很有可能要到凤中来了。学校紧急通知师生,立即转运“违禁品”,做好应急准备。果然,7时许,姚华康带了30多名伪军,进校关上校门,架起机枪,还带了手铐,看样子要抓人。
他们首先到教师办公室,翻箱倒柜,看到一套 《鲁迅全集》 后如获至宝,对着李健民说:“这是什么?”“这是从宁波开明书店买来的,如有问题,那为什么允许出售?”姚华康无言以对。接着他又出一招,说:“把学生名册拿来,我要逐一点名。”李健民一听,这下糟了,有位民运女干部这几天暂住在学校。在旁的陈文舟想起有位女同学正好请假回家,两人年龄相仿,于是不动声色地说我到厨房关照同学们的午餐,敌人就让她离开了。她到厨房叫一位工友转告那位女干部,点名时应一声“到”,果然没有露出破绽。姚华康一无所获,临走时气急败坏地叫嚷:“今后不准与三五支队来往,限你们在三天内把学校搬到澥浦镇去。”
一所生气蓬勃的学校就此夭折,给广大师生和校董们沉重的打击。中共慈镇工委分析认为这不是一次孤立事件,而是敌人向四明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的配合行动。龙山区区长戚铭渠到校慰问,在师生大会上揭露姚华康卖国求荣、破坏正常教育的罪行,鼓励大家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随后,凤中举行了“反对到敌占区”、“打倒汉奸姚华康”的示威游行,散发 《告三北父老书》 ,指出姚华康强行迁校的真相,唤起民众共同抗日。学校把部分师生组成流动训练班,继续学习;有的学生直接参加抗日队伍;部分教师根据需要到抗日根据地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迁到澥浦镇上课。
一所誉为革命熔炉的凤湖中学,虽然仅存在了一年两个月,但在三北地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时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委谭启龙著文说:“提到学校教育,就不能不说一说凤湖中学。”在凤中精神的教育和影响下,一批师生的人生道路就此改变。他们在日后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成为解放军的军、师、团级干部,有的成为院士、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和教师等。
1986年凤中复校。2002年建校60周年之际,著名作家黄源题词:“凤湖中学是浙东抗日根据地培养青少年的摇篮。”许多两鬓斑白的师生从全国各地聚集龙山“巩院”,怀念这段难忘的岁月,缅怀当年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并为此作出努力的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