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需要延迟满足吗

2022-11-09Lachel

读者·原创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损耗棉花信任

文| Lachel

很多人都会告诉你:要学会延迟满足,要培养延迟满足能力,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取得更高的成就。

他们同时还会把延迟满足跟即时满足对立:即时满足只会让你陷入无休止的娱乐、狂欢和上瘾之中,不断地把你拖入舒适区,只有学会延迟满足,吃苦耐劳,你才能够跳出来。

延迟满足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米歇尔博士做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棉花糖实验”。

他把一群孩子关在一个小房间里,每人发一个棉花糖,并告诉他们:棉花糖可以吃,但如果你等待15分钟再吃,就可以得到两个棉花糖;如果你抵制不了诱惑,立刻把手上的糖吃掉,你就得不到第二个了。

在随后十几年的跟踪研究中,他发现:那些能等待15分钟的孩子,在后来的人生中,表现均优于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

据此,米歇尔博士认为:那

些等待研究者回来的孩子有一种很强的能力,叫作“延迟满足”。这种能力使得他们可以抵抗美食的诱惑,从而也能在后来的人生中更好地抵制诱惑。

那么,延迟满足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呢?1998年,心理学巨匠罗伊·F·鲍迈斯特提出“自我损耗”理论。他认为:延迟满足的本质,就是一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强的人,就更容易抵抗即时的诱惑,做更加长远的规划。

这个理论看上去实在太简洁、太美妙了,又跟我们的直觉无比契合。因此,自我损耗理论一经提出,就立刻风靡全球,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甚至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可能一直在用延迟满足来要求自己,或者用它来教育孩子。

但是,自我损耗理论真的是对的吗?延迟满足真的那么重要吗?

最早对延迟满足提出重大质疑的,是2012年罗彻斯特大学的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发现,单单改变一项变量,“棉花糖”实验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这项变量就是对环境和可预期结果的信任。实验发现,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更安稳、更熟悉,且他们能确信研究人员会带给他们第二个糖,那选择延迟满足的孩子人数会大大增加。

这一实验动摇了棉花糖实验的根基,因为我们一直推崇的延迟满足,很可能只是建立在对这个世界信任的基础上。它很可能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2018年,另一项知名研究再次对“棉花糖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发现了几个结果:

1.孩子4岁时表现出来的延迟满足能力,与他们15岁时的学业成绩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被这种相关性影响的人数只有“棉花糖实验”中反映出来的一半,而且在考虑了家庭背景、早期认知能力和环境影响之后,受这一效应影响的人数下降了三分之二。

这项研究还有一些因素没有考虑进去,比如父母本身的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水平。一旦把这些因素也考虑进去,延迟满足的效应必然会进一步下降,很可能会变得微乎其微。

2.15岁之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跟他们的行为结果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

另一方面,这项研究发现,所谓的“延迟满足效应”带来的影响,远低于家庭背景、早期认知能力和环境的影响。其中环境影响,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是否信任这个世界”;而前两项主要是指父母本身的影响,以及他们能否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创造一个“符合及格线”的环境—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在幼年时期的大脑发育。

换言之,孩子是否能够延迟满足,取决于他的大脑发育程度。

综上所述,我们所推崇的“延迟满足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优秀”的观点,很可能是错的。延迟满足很可能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一是对环境和外部世界的信任,二是较为良好的认知能力。

也就是说:父母本身较为优秀,且成长环境良好、得到足够多关爱的孩子,他们普遍会有更杰出的成就,同时也会表现出更强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式可能未必是好的,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

许多家长着眼于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但正是这个培养的过程,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反过来影响孩子的幸福感,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大脑发育—这才是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最大因素。

因此,不让孩子陷入过度的“内卷”之中,尽量给他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充分释放他们探索世界的天性,让他在更幸福、放松、自由、被爱的环境中成长,并培养他们爱这个世界的能力—这可能是家长能够为孩子创造的最好的环境了。

说回我们这些成年人。如果说延迟满足并不是一个需要追求和培养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呢?难道要追求即时满足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我们要做更多能够带来长期反馈的事情,少做只能带来即时反馈的事情。

猜你喜欢

损耗棉花信任
棉花是花吗?
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损耗因素与减损对策研究
几种常见物体在5G频段的穿透损耗测试分析
5G传播损耗及链路预算
雪白的棉花堡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信任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