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运河遗产与致富河、幸福河”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11-09朱明松宋桂杰

中国名城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遗产

朱明松,宋桂杰,黄 杰

引言

2022年8月19日-21日,“运河遗产与致富河、幸福河”学术研讨会在古城扬州召开。本次会议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扬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的共同指导下,由扬州大学、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办,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承办,江苏现代物流研究基地、中国名城杂志社、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协办。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天津市委党校等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是在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背景下召开的一次盛会,旨在集中专业力量,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通过深入而广泛的学术研讨,交流分享大运河文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研究心得、前沿动态,为进一步提升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提供学术支撑和有效指引。会议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研究员赵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长周琪,浙江大学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竞昊,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长松,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侯兵,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健做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92篇,现根据提交的论文和大会发言的情况,从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区域发展、品牌提升等4个方面进行综述。

1 遗产保护与理论构建研究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系统性、全方位地开展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本次会议中多位专家学者对此进行研究,重点围绕理论研究与学术总结、遗产本体研究与文献挖掘、生态空间环境保护、遗产价值分析等方面展开交流。

1.1 运河文化遗产理论研究

赵云研究员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一文中论述了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认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坚守、贯彻的理念;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监测和弘扬传承都离不开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举措;不以保护为前提的发展不是高质量发展,必然限制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阻碍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叶舒在《近代江北运河研究:学术史回顾与范式思考》一文中对近代江北运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考察与回顾,认为研究历经民国时期的综合性研究,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资料汇编与人物史研究,改革开放后地方史、水利史以及人物史研究,以及2010年以来的多元化研究4个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包括人物研究更为立体、机构研究更为深入以及出现灾害环境史等其他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指出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问题,即研究内容的同质化以及研究时段的割裂化。朱玉等在《基于Citespace的运河遗产的研究进展分析》一文中则以近年来CNKI 收录的运河遗产相关文献为基础,采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提供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时区图谱、突现词检测等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梳理与归纳,分析归纳运河遗产的研究进展,探究运河遗产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张蝶等在《费尔克拉夫三维模式下中国大运河立法研究》一文中基于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三维模式的理论框架,分析各地立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我国大运河立法提出可行性建议。

1.2 中外运河遗产理念比较研究

顾正晴在《公众参与视角下中国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一文中,以加拿大的里多运河与美国的伊利运河为例,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分析其遗产保护模式,探究世界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功能运河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可资中国借鉴与吸收的经验与教训。主要启示有三点:发挥民间组织、志愿者作用;创新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公众参与度;强化运河精神认同感,构建地方特色运河文化。李静等《世界遗产运河的评价意义研究——以中国大运河与法国米迪运河为例》一文选择UNESCO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大运河与法国米迪运河简介为语料,以评价理论为框架,从态度系统的情感、判断和鉴赏3个维度对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东西方运河文化遗产简介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权威遗产话语在评价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遗产运河时所蕴含的差异,验证评价理论在遗产话语中的解释力,这是把评价理论应用到遗产话语分析中的重要尝试。蔡佳佳等在《中国大运河水环境改善的国际经验与借鉴》一文中,对我国大运河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加拿大里多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以及其他国际案例,探析我国未来水环境进一步治理和建设生态运河的国际经验。

1.3 运河遗产本体研究与文献挖掘

张捷副教授在《明代漕运与大运河惠济闸的变迁》一文中系统阐述清江浦河入淮口的明代惠济闸设立及迁移过程,指出作为大运河南粮北运的重要咽喉与枢纽,保障漕运是惠济闸变迁的重要原因。匡淑梅在《关于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谢家坝建筑年代及建筑人考证》一文中对大运河遗产点谢家坝的建筑年代及建筑人进行了考证,认为谢家坝建筑于清末民国初,由谢氏乡绅主导,由群众集体修筑而成。程青菡等在《大运河功能演进及扬州段水工设施价值研究综述》一文中,以大运河水工设施为研究对象,从大运河功能演进、国内外水工设施的价值及保护、大运河扬州段水工设施的价值及保护等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归纳总结扬州段水工设施的综合保护利用方法。韩海浪副研究员在《张煦侯〈泗口考〉述评》一文中,对民国时期张煦侯《泗口考》一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该文采用了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并重的研究方法,资料宏富,考证详实,不但确定了泗口的地理位置,而且阐述了明古泗口在古代中国政治、军事、交通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因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赵自然在《〈清明上河图〉的运河母题叙事表述》一文中通过《清明上河图》涉及的运河景观,结合在其图像学层面所反映的文化和历史语境,分析运河母题叙事表达范式,指出长卷在情节表现与画面空间衔接方面的优势所在。陈跃等在《扬州:探索运河文化遗产和档案记忆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若干路径》一文中,以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为研究主体,结合馆藏城市记忆档案资源,探索运河文化遗产和档案记忆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若干路径。

1.4 运河遗产生态与空间环境研究

王长松研究员等在《京杭运河文化遗产空间适应性研究》一文中,以京杭运河沿线城市的电子地图兴趣点(POI,Point of Interest)为切入点,借鉴植物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思路,对京杭运河文化遗产空间感知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及项目现场考察统计,观测运河沿线城市对运河的利用模式和POI空间结构组织状态,并从集聚性、依赖性和多样性3个方面综合评价京杭运河文化遗产的空间适应性特征。罗云建副教授等在《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三生空间冲突的演化特征研究》一文中,以1980-2018年五期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研究了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冲突的演化特征,认为大运河地区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城市化快速推进、乡村转型发展提速、区域建设开发相对粗放等过程,改变了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三生空间之间的冲突明显,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万虹麟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驱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以沧州段为例》一文中,以大运河沧州段2014和2020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剖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驱动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同样表明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维持在“较差”的水平。王建华教授在《关于多主体协同优化大运河江苏段及沿线城市重点河湖生态状况的对策建议》一文中,提出了多主体协同优化大运河江苏段及沿线城市重点河湖生态状况的对策建议,强调要建设全程贯通的保护格局、多方协作的治理格局、以发展为导向的开发格局,保证重点河湖生态建设整体性、立体性、动态性,并通过公众参与、基层治理、顶层设计等,建成集开发保护于一体、生态文化并举的运河生态保护体系。

1.5 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研究

连冬花副教授《无锡段运河遗产的文化表征与时代价值》一文以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无锡段运河遗产的文化表征与时代价值,探寻江南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认为文化表征是一种社会实践过程,其意义再构需彰显江南共同体意识,挖掘其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意义,从更宽广的视域推进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路璐教授等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与民族国家记忆建构》一文中认为大运河文化遗产具有混杂性、被赋予性和当下性的三重价值属性,以及作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凝聚性结构,能够在新的历史脉络和媒体语境中重构过去,建构集体记忆,维系民族国家认同。余大庆教授在《江南开发与扬州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文中论述了江南开发与扬州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强调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扬州城市发展影响深远,指出扬州运河文化遗产至今仍在水利资源开发、运河旅游、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张思佳等在《提升大运河水运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一文中概述了大运河水运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价值,总结其发展现状并梳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大运河水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李胜疆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巨型文化遗产对国族认同与国家形象的双向建构》一文中探讨了大运河这一巨型文化遗产对国族认同与国家形象的双向建构,其实践路径是借助“记忆之场”的情感结构对内凝聚国族认同,借助“文化维度”的优势特征对外建构国家形象。

2 文旅融合与开发实践研究

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也是联系不同区域的重要经济动脉和生态廊道,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推进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本次会议中部分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廊道建设、旅游廊道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及文旅融合发展等,探索和研判大运河相关资源活化利用的形式和途径。

2.1 运河文化廊道建设研究

孙竞昊教授在《谈谈大运河的文化旅游遗产:以明清时期“江北小苏州”济宁为例》一文中认为,一些城市和市镇在因运河而崛起和发展过程中,开掘了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而强化了地方的特色。明清时期的北方运河城市济宁就是一个范例,其时以南城门上的太白楼为中心,在南城墙内外或城外运河岸边,聚集了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文化、旅游、宗教景观,形成文化廊道并促进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甚至有“江北小苏州”之称。王何芮等《历史、空间与认同:大运河江苏段“美丽中轴”建构》一文,从历史、空间与认同的角度,论述大运河江苏段河道中轴经历了一个从雏形到明确、从完善到突出、从低谷到新生的发展过程,进而提出大运河江苏段“美丽中轴”面向当下的意义建构,即将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与景观相得益彰的江苏“美丽中轴”,指出这不仅是一个学术论题,更是一个实践的范例。孙伯琦在《国家文化公园战略背景下大运河文态复兴研究——以大运河常州东段为例》一文中分析了大运河常州东段文态复兴存在文化保护不足、沿河开发无序、交通问题突出、生态不够理想等几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文态复兴需突出规划引领、强化创新驱动、注重兼容并蓄、聚焦服务融合等对策思路。

2.2 运河旅游廊道建设研究

廖维俊教授等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模式研究》一文中探讨了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模式,认为大运河江苏域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合力共建,构建强有力的高位领导管理机制与智囊团支撑机制,形成多规合一的精准规划,建立灵活的建设、运营、保障机制,开创性架构智慧运河旅游服务供应链。温芳等在《共生理论视域下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游径的构建探析》一文运用共生理论及文化遗产游径理论,对大运河江苏段构建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遗产游径的构建路径,即强化共生单元、构建共生界面、优化共生环境、创新共生模式。巫晨在《仪征市区宋代运河旅游廊道建设的研究》一文中,对仪征市区宋代运河旅游廊道建设进行了研究,认为依托宋代运河建设运河旅游廊道,对于保护大运河历史遗存、发展运河旅游、建设仪征市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有着积极意义。赵靓在《线性文化遗产下大运河旅游廊道建设研究——基于扬州段运河与其他大运河段的比较与互鉴》一文,从政府、居民和游客三种管理角度,揭示不同主体在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建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潜在矛盾,指出扬州段运河文化建设存在零散、杂糅、偏向性严重等现象,建议作为主导力量的地方政府应重视并积极推动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推动线性遗产地方建构的统一化建设。

2.3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

秦宗财教授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建设的五个维度》一文中认为生态优先的人文生态系统、文化引领的文化意义系统、产业支撑的文旅产业系统、社会共享的文化传播系统、制度保障的制度规范系统等五大方面,构成了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建设的主体内容。这一研究有助于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支撑、社会共享和制度保障的发展格局。孙莹副教授《嘉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一文,分析了嘉兴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嘉兴打造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发展布局和总体思路,以及抓好运河文化内核提炼工程、加快瓶颈河段遗产保护工程、数字赋能打造数创大运河工程等具体建议。张红侠副教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法治保障》一文,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4个方面,提出构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的路径。

2.4 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孙琨副教授等在《国家公园旅游中的文化元素作用及文旅融合模式》一文中,以针对国家公园的网络游记为基本素材,基于扎根理论,识别国家公园旅游中文化元素的作用,探究其文旅融合模式。李洁《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趋势与对策》一文认为,大运河文旅融合推动的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转型,需要把握好文旅融合呈现上下游产业链模式、以大运河文化内容为核心形成文化旅游多业态融合等五大趋势规律,进而提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对策。干有成等《无锡大运河文化带水旅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一文提出,应在保证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的前提下,通过水利和水文化的展览展示、水工程区旅游功能建设、水情教育基地建设、水文化研学产品打造、水利风景区建设、人文水韵河湖景观建设等方式,积极推动水旅深度融合发展。侯兵教授在《运河城市文化资本的生成机制与创新发展》一文中强调发挥文化作为生产要素的文化资本的作用,研究了运河城市文化资本的生成机制与创新发展,分析文化资本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提出了实现运河空间文化转向、带动区域文化资本提升、积极开拓运河文旅市场、实践以旅彰文发展理念等多条发展对策建议。

3 名城名镇与区域发展研究

大运河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衔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为借势借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也为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促进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次会议中专家学者就合理利用大运河文化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促进运河名城名镇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运河航运转型升级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3.1 运河名城名镇建设研究

周琪在《加强民生家园建设,提升运河两岸人民幸福感》一文中提出打造精神文化家园,引导人们真切感知沿线城镇和乡村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发展脉络;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建设彰显大运河文化内涵、乡村传统肌理和景观格局的村落集群;打造兴业富民家园,使大运河真正成为沿线人民的致富河等策略。李德楠教授《地名研究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考——以淮扬运河地名为例》一文,认为由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串联起的沿线地名群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和人文精神,指出要进一步将地名文化保护与运河遗产保护相结合,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信息,讲好运河地名故事。李智副研究馆员《多重利好形势下瓜洲古镇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一文,研究了瓜洲古镇创新发展路径,在总结了瓜洲古镇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瓜洲古镇发展存在产业规划落地情况不佳、历史文化传承薄弱、文化景观形象相对模糊等问题,提出依托江口老街打造运河风情一条街,依托丰厚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名人文化与园林文化,依托近郊生态特色发展运河乡村休闲旅游等创新发展建议。罗家岭《浅析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文化》一文,指出江北长江运口文化在促进运河小镇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乡土及民俗文化研究

王健研究员《从大运河沿线土特产看饮食文化特色及保护传承利用》一文,以大运河沿线土特产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大运河饮食文化遗产的特色及传承与发展趋势,指出必须保护好土地及江河湖泊水域资源这一土特产之根,通过推陈出新并深入挖掘名人乡味资源打造运河饮食品牌。康渊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视野下聚落保护更新的多尺度营造方法研究——以徐州段为例》一文,则以大运河沿线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聚落营造耦合视角,在流域、聚落、院落不同层面揭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揭示乡土文化与乡村聚落当代营造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索延续运河乡土文脉、维护景观特色、促进历史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性乡村聚落营造途径和更新发展模式。缪旭芳副教授在《大运河丹阳段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体验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民俗文化传承与体验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思政教育的实践,总结出本土民俗文化传承与体验的过程与方法,如院校融合、齐头并进,植根本土、挖掘资源,践行反馈、形成特色等。

3.3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

张鸣年教授在《无锡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使用与开发研究》一文中,指出困扰无锡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五大短板,提出改善街区风貌、塑造文化品牌、营造慢行城市、培育人才队伍、活化沿线景观、做好文化推广等对策建议。田德新教授等《基于社会心理学三元领导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大运河顶层设计研究》一文,主要探究威权、仁慈和德行三元领导的“顶层设计”在中国大运河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并指明方向和路径。黄莉雪等《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运河江苏段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通过分析大运河江苏段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沿运河流域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打造江苏发展的文化凝聚源、推进集装箱为主多式联运模式、对运河环境进行合理长效管治等相应对策。高美真《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整合推广策略》一文运用系统理论分析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现状,提出对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整合推广的策略,建议从成员整合、方式整合、功能整合等多方面加强大运河江苏段各城市之间的相互合作与联系,强调活动的系统性,以发挥出统一作用,打造出完整的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形象。

3.4 运河航运转型升级研究

刘怀玉副教授《高质量推进世界运河航运窗口建设——以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为例》一文认为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叠加的先天优势,为运河文化与航运品质工程融合发展、打造世界运河航运窗口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提出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的相关建议,包括江河门户、航运窗口的总体定位,一“门”贯通南北的设计理念,实行以运河为主轴、运河文化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带”交汇、六圩轮渡码头及施桥船闸等为重要节点的空间布局,以及打造一江、一廊、一标、一渡、一品牌“五个一”文化工程的建设路径。王龙《京杭运河(江苏段)文化航道建设模式初探》一文,通过对国内外文化航道建设情况的充分调研,结合京杭运河施桥至长江口门段工程实践,提出京杭运河江苏段文化航道建设模式,重点包括航运基础设施和文化展示节点两类建设工程。通过先行试点示范,为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当好先行。方玲在《推进大运河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一文中,对大运河水运及其他运输方式的特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与梳理,认为应从优化大运河水运建设与治理、建设交通运输方式融合管理平台、完善综合交通网络结构以及推进综合航运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等4个方面大力促进大运河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发展。张冬梅《基于DPSIR的大运河江苏段绿色水运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从大运河江苏段绿色水运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行业管理等方面分析归纳绿色水运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绿色水运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做好大运河绿色水运总体规划研究、夯实绿色水运发展基础等对策建议。

4 品牌传播与品质提升研究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指出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不足,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限,距离打造中华文明亮丽名片、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显然,大运河文化在品牌传播与品质提升方面还有诸多工作要做。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次会议从运河文化世界形象塑造、运河文化视觉媒介传播、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等多个角度,对大运河文化品牌的推广传播进行了探讨。

4.1 运河文化世界形象塑造研究

谢燕红教授《江南运河世界形象的塑造与生成——基于近现代域外游记的研究》一文,从近现代域外游记着手,探索江南运河世界形象的塑造与生成,指出众多西方旅行者的域外游记构成了大运河外生性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大运河形象的建构提供他者视角和全球眼光,推动了世界各国对大运河的认识与了解,是大运河世界形象的域外见证。认为在当下“国家传播”战略下,应将近现代江南运河域外书写的史料研究价值与现实应用价值有机结合,大力传播并充分利用这些文献来塑造大运河的世界形象。潘玥副教授《基于语料库的外国人眼中的大运河形象研究》一文采用语料库等实证研究方法,以运河镇江段为例,对外国人作品中的运河文化形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对比了不同宗教意识、不同国别、不同阶层身份以及不同性别的外国人对运河镇江段的文化形象塑造和关注焦点的影响,期望以此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中国运河故事,提升国家文化及镇江文化影响力。

4.2 大运河文化的视觉媒介传播研究

葛玉峰《大运河文化视觉标志设计探析——以运河名城扬州为例》一文,借助大运河遗产的文化要素和地域特色,分析研究相关实践案例,对大运河文化视觉标志的设计、传承、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指出有特色、有温度、有情感记忆的标识设计可以赋予大运河文化更高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特别是通过构建统一而又富有个性的大运河文化视觉标识体系,对于系统阐释和彰显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人文内涵、高水平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极具意义。邓良《流经人类世的帝国之河:新世纪以来中国大运河环境传播话语分析》一文从中国大运河环境传播的角度,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大运河环境传播话语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景观生态学话语、生态理性主义话语、反思人类世的环境话语等三种传播话语的不同功能和实现途径,认为从生态文明角度对大运河媒介再现中环境传播话语及其修辞进行提纯与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环境传播的内容质量与效能,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形成共同世界的意识与网络中的集体行动。

4.3 运河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研究

李想《文化自信与淮安“运河之都”名片品质提升研究》一文,分析了淮安在运河之都城市名片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指出淮安在新时代的运河文化建设中应该立足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切实对运河之都城市名片进行提档升级,化优势为胜势和动力,正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加强对运河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研究、保护开发以及营销推广,全面提升运河之都名片的含金量。蒋大平教授《让“中国运河之都”淮安焕发出新时代迷人光彩》一文则提出淮安要抓住自身历史文化优势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机遇,增强文化自信、发掘文化价值,展现大运河文化带独特魅力,努力打好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和文化名城的四张城市文化名片。蒋芃《“水韵江苏”视野下扬州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探究》一文,认为当前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尚处于分散、自发状态,缺乏整体性和联动性,应当梳理扬州历史记忆、重振即将消失的老字号,深度挖掘旅游者需求、探索传承扬州非遗文化新模式,探究运河文化活化方式、创新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此项研究对于促进地方文化品牌传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遗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遗产怎么分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千万遗产
放歌大运河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