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2022-11-09刘亚

大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生活动

刘亚

(齐鲁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第一课堂教学任务为传授大学生理论知识,第二课堂教学任务为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是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关键场所,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统筹协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确保两者能够有效衔接,为第二课堂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夯实基础。高校应积极研究依托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最大化发挥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第二课堂概述

(一)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产生的基础,国内外对第二课堂的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两种:其一,第二课课堂包含大学生参加的所有课外活动;其二,第二课堂指实践教育,不仅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还包括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即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所有实践活动。以上两种观点均说明第二课堂主要为实践活动,只是第二课堂包含的实践活动范围有一定差别。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既相互辅助,又相互成就,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当前,高校第一课堂主要开展方式为课堂教学,通过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仅依靠第一课堂无法切实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还需组织大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提升其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因此,高校应适时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包括多样化实践活动,可充分凸显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唤醒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手段,可有效强化大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第一课堂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第二课堂则更注重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将两者结合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可切实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二、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优势体现

(一)更具实践性

第二课堂主要是大学生参加的各项实践活动,是将实践活动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中的有效手段,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为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具有较强实践性,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任,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更具灵活性

第一课堂主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因此,开展方式通常为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可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同时为教师根据大学生个性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创设了有利条件,是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第二课堂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在唤醒大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同时切实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三)不可或缺性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高校优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且,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使大学生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关键。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第一课堂仅能够培养学生知识素养,无法满足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第二课堂具有较强实践性,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相契合,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来说具有不可或缺性。

三、高校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弥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局限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处于初步阶段,受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设计单一等因素的限制,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传授大学生理论知识为主,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基本概念与方法,无法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且,部分专业教学任务较重,高校通常将专业课程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渠道的创新创业教育表现出明显不足。第二课堂可有效打破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空限制。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多样,能够在衔接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巩固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是弥补高校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局限性与不足的有效手段。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高校第一课堂主要将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创新创业内涵。第二课堂可为大学生提供进行思想碰撞的平台,使大学生在理论知识输出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提高自身创新创业水平,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第二课堂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推动大学生主动提高自身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根基。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第二课堂要求教师立足大学生个性特点制定实践活动计划,并通过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大学生探究学习能力,通过科技创新竞赛、综合性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大学生主动进行创新与创造,多维度培养大学生探究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技能与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日后进行创新创业夯实基础。第二课堂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有效路径,为高校明晰各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能提供了有力指导,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提供了外部保障。

(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优势

大部分高校通常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暑期实践等,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与社会服务意识,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与职业精神。构建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其与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传授相互辅助、相互成就,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素养的同时与地方强化合作,将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将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使大学生切实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可切实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使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成为帮助大学生巩固自身理论知识、制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将其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根基。

四、强化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积极作用的路径

(一)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其一,高校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理念,帮助在校教职工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为其全面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夯实基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在人才培养各阶段开展相关工作,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高校应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肩负的重要责任,提高高校领导与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注入新的因子与活力。

其二,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其的尊重与认可度,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营造优质氛围。首先,高校应强化舆论引导,依托校报、校园广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创新创业最新动态、支持政策或本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的案例,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其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并不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多维度唤醒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依托社团活动推动大学生将创新创业要求转化为自身努力的目标,在增强社团活力的同时使大学生自觉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最后,高校应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研讨活动,为大学生搭建与其他大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

其三,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机制,构建能够推动教师与学生踊跃参与到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激励体系。高校应细化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表现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中,倒逼教师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还应立足推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层面制定教育计划,改革学分,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进行学分奖励,并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

(二)深化第二课堂深度

高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多样化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如竞赛活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深化第二课堂深度。

其一,开展竞赛活动。高校应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融入第二课堂,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同时,高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严格审核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严格把关竞赛活动策划方案,确保创新创业竞赛能够切实发挥育人价值,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营造优质校园氛围。除此之外,教师可选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带领其参加各专业竞赛与各级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在各类实践比赛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其二,开展专题讲座。高校应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校外创业导师与成功创新创业的校友围绕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方面开展专题讲座,为大学生解答疑惑,并为大学生提供了解最新学术知识、创新创业理念与创新创业动态的平台,同时依托成功创业者的亲身经历启发学生,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除此之外,高校应组织校内学生工作者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活动,提高高校学生工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营造优质氛围。在各类竞赛活动结束后,高校应组织参加竞赛活动的教师与大学生开展交流活动,由其自由分享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心得与体会,在交流中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经验。高校可邀请成功本校成功创新创业的毕业生参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推动大学生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并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

其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不仅应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性活动,担任志愿者,还应鼓励大学生在寒假、暑假等课余时间围绕专业问题或社会热点话题开展调研活动,并进行实地考察,开阔大学生眼界,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高校应深化校企合作,定期带领大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环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使创新与实践并重。

(三)构建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评价体系

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评价体系是推动活动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手,更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第二课堂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即时性与延时性等作用,仅通过评价第二课堂取得的现实成果无法全面、客观掌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因此,高校应构建有利于第二课堂长期建设的评价体系。其一,在评价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目标时不应过度关注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中有多少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也不应一味关注大学生获奖人数与参加创业培训活动的人数,而应注重评价第二课堂有没有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且围绕具体项目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试错机会。其二,在评价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内容时,高校应考察第二课堂是否根据专业特点、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地区类型细化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内容,是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大学生是否在活动中获得创新创业经验与体验。其三,在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方面,高校应评价第二课堂物质保障、制度建设与总体规划是否到位,并评价教师在实践活动开发、组织、指导等工作中的表现情况,确保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能够立足大学生参与、体验与发展等方面开展。其四,在评价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效果时,高校应考察校园内是否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学生是否切实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教师是否面向有创新创业规划的大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其五,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应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纳为评价主体,还应积极推动学校领导、相关部门、专业教师与学生参与到评价中,确保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评价工作始终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学生评价可进一步明确第二课堂改革方向,确保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五、结语

第二课堂是实现教与学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并且其开展方式灵活多样,为大学生拓宽了学习空间。第二课堂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高校应深入研究第二课堂与深化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积极作用的策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价值,在传授大学生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