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科合作,共促全球可持续发展
2022-11-08同济大学教授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江涛
同济大学教授、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江涛
在“双碳”的每一个阶段,不只是政府在努力,或是某几个学科去努力,这已经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
如今“双碳”已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我国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抓手。尤其是近年来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气候变化已经从未来的挑战变成日趋紧迫的现实危机。
“从我的角度来分析极端天气和‘双碳’主题的话,我觉得整个社会上的极端气候肯定是跟人类社会活动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关系在人类尝试节约能源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得到了缓解,但过程是缓慢的。”江涛说道。
今年的极端气候还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像重庆的山火、四川的缺水。“面对极端天气,首先要提前预测事情的发生并进行及时阻止;其次是如何治理,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双碳’目标,但能不能从根本改变现状,实现减少排碳,距离最终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江涛说道。
除了关注“双碳”,也要从其他的角度考虑,像对能源获取的方面,应该偏向于清洁能源,使用能源时,尽量减少对整个社会或自然界造成额外的影响。
“听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讨论,我意识到要实现‘双碳’目标,应该用到我们每一个人擅长的东西,其实它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某一学科的事。”江涛说道。
“双碳”第一个阶段是在2030年之前,第二个阶段是在2060年之前。“每一个阶段,不只是政府在努力,或是某几个学科去努力,这已经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所以我觉得首先就是从研究角度把它做扎实,只有研究做扎实了,才可以辐射出去。”
此外,加强交叉协作很重要,国家政府已经提出越来越多的相关课题,这些课题应该让有能力、有条件的人去解决,或是合作解决,在合作里面促进多学科合作。
“我觉得它最后一定是多角度、多部门、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江涛说道。
在超额完成2020年目标的基础上,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展现了中国实现气候目标的坚定决心与始终行动。
江涛提议道:“在我们这一批做科研的主力军努力之后,如果碳中和还没达到,这个时候接棒的主力军是谁呢?就是现在的青少年——高中生、本科生,或者博士生。所以,通过媒体去宣传,给下一代培养‘双碳’的意识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