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火蚁在安龙县的入侵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2022-11-08李定超韦应敏

农技服务 2022年8期
关键词:红火蚁蚁巢绿化带

李定超,韦应敏,留 青

(安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贵州 安龙 552400)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属膜翅目(Hymenoptem),蚁科(Formicidae),家蚁亚科(Myrmicinae),火蚁属(Solenopsis),原产于南美洲[1],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2]。于2004年入侵我国,2005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将红火蚁定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3]。国内关于红火蚁的危害特点报道较多,如陆永跃等[4]研究发现,红火蚁工蚁会叮蛰人畜,取食作物种子、幼芽、根系、果实,或筑巢电器设备中、啃咬电线胶皮等,对人体健康、农牧业、公共安全、生物多样性等造成危害。

贵州省安龙县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段,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地形呈多级台阶状逐级下降至南盘江河谷,以山地为主,为喀斯特地貌,地形起伏大、类型多,土壤、气候、生物等均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为15.3℃,年均降水量1 195.4 mm,其中5—10月降水量984.8 mm,无霜期308 d,年日照时数1 545.0 h[5],是红火蚁的适宜生存区[6]。为弄清红火蚁在贵州省安龙县的发生情况,对安龙县红火蚁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其发生特点提出防控对策,以期为贵州省安龙县的红火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监测调查

根据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工作部署,自2014年起,植保植检站开始在安龙县开展红火蚁发生情况调查。采用诱测法、走访法及踏查法进行调查。

诱测法:每年4—10月,每月最后1 个周五的10:00—15:00,于公园、公路绿化带、住宅区、广场、苗圃等高危区域的绿化草坪和公路沿线农区(果园、菜地)设置监测点,监测点放置装有火腿肠片的监测盒诱集蚂蚁[7],并现场观察蚂蚁的攻击性、形态特征等进行鉴别。确认为红火蚁发生区的区域,需调查红火蚁的蚁巢密度,测量并记录蚁巢大小、高度等指标。

走访法:在临近发生区,通过走访询问当地居民或经常在该区域工作活动的人员、当地卫生室医护人员,咨询是否有被红火蚁叮咬危害的症状或病例,有无看到过金字塔状的红火蚁蚁巢等。

踏查法:结合走访情况,在临近发生区观察攻击习性强的蚂蚁活动,察看有无疑似红火蚁巢出现等[7]。

2 发生情况

于2016年首次在安龙县教育园区绿色草坪内调查发现疑似红火蚁工蚁和蚁巢,经贵州省植保植检站鉴定确认为红火蚁。随后,在安龙县栖凤街道办的龙城大道、安龙大道等公路绿化的绿化草坪上也相继发现。随着红火蚁在安龙县的发现,对红火蚁的普查面积和范围也逐年增大,尤其增加了对公园、绿化带、公路沿线农地的踏查频次,到2021年累计普查面积达6 267 hm2。

2021年在栖凤、招堤、春潭、钱相、五福5 个街道办以及义龙片区的龙广、德卧均有不同程度的红火蚁发生,程度中等偏重(3~4级),个别区域达5 级。调查显示,9月中旬是红火蚁的活跃高峰期,一般活蚁巢密度为0.3 个/100m2,最高达3 个/100m2;监测诱集工蚁数最高达46头/瓶。由表1可知,2021年发生面积达121.4 hm2,是2016年的18.4倍。2016—2021年,公路绿化带是蔓延扩散范围最大的区域类型,累计发生面积达172.0 hm2,占总发生面积的65.3%。

表1 2016—2021年安龙县不同区域红火蚁的发生面积 hm2

3 发生特点

3.1 绿化带优先发生

安龙县红火蚁的首发地为公园和公路的绿化草坪,主要发生区域是公路绿化带,随公路运输、物流不断扩散。表明红火蚁是随绿化草坪用草皮传入的输入型外来有害生物。

3.2 发生情况呈扩散蔓延趋势

从图1可知,商住区、广场、农地等区域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呈现出由单一的公路绿化带不断向公园、商住区、广场、公路沿线农地扩散蔓延的明显趋势。

图1 安龙县红火蚁的发生趋势

3.3 危害性大

入侵红火蚁为杂食性地栖型蚁类,可取食农林植物的根、茎、芽、果,造成农作物减产[8],对惊忧到蚁巢环境的人畜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安龙县人民被红火蚁蜇伤就医的病例时有发生。

3.4 防治和根除难度大

红火蚁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环境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传播途径多,扩散传播隐蔽等特点[8]。调查发现,在施药防治后的死蚁巢附近3~5 m,次年新出现活蚁巢的面积在80%以上,防控和根除难度极大。

4 防控对策

2016年在安龙县首次发现红火蚁,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多形式宣传红火蚁相关知识,加强监测、多渠道筹措防控资金,扎实抓好防范治理,有效遏制了红火蚁在安龙县的蔓延扩散速度,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红火蚁对全县农业和生态安全的负面影响。每年4—9月,以毒饵诱杀法为主,组织开展施药防治,累计防治面积达427.3 hm2,红火蚁发生区域的防治处置覆盖率达100%,当年的活蚁巢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9],其中,春潭街道办阳方村道路绿化带区域已经连续3年无新增的红火蚁活蚁巢。

为更好地监测和防控红火蚁,总结安龙县的红火蚁防控经验,提出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以绿色草坪用草皮为重点的外调绿植种苗调运检验检疫部门联动,充分动员和发挥相关行业人员的力量,抓好发生情况监测,集成运用二阶段处理法为核心红火蚁综合防控措施,切实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红火蚁发生情况阻截防控对策。具体防控对策和措施如下。

4.1 积极争取领导重视,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贵州省2019年红火蚁监测与防控技术培训会在安龙县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安龙县红火蚁的监测和防控水平的提升,加大了红火蚁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会议举办提高了对红火蚁防控工作的重视,确保了红火蚁等外来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盘子,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小组,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红火蚁阻截防控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了安龙县红火蚁防控工作的统筹协调。

4.2 加强植物检疫,外防输入

农业林业部门相互协作配合,严把检疫关,强化源头管理,禁止无证调运绿化草坪用草皮等带土植物。若确需要调运的,应由植物检疫部门经过检测合格,并进行药物预处置后方可进入。严防红火蚁随着应检植物的调运而传入,堵住红火蚁的外来输入源头。

4.3 强化监测

每年4—11月,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以绿化率高、草皮用量大的城市主干道沿线绿化带、农区、公园、居民区为重点,定期开展红火蚁监测调查,对新发现的活蚁巢及时组织开展施药防治。

4.4 强化知识宣传

红火蚁作为一种对人畜牧攻击性强,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大的新型外来生物,采取专栏、张贴挂图、公开电话咨询、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普及,提高群众对红火蚁的习性认知,让群众掌握基本红火蚁蜇伤后应急处置知识。红火蚁相关的知识宣传不仅有利于通过群众提早发现红火蚁,还能当出现红火蚁蜇伤人畜时有利于群众和医护人员及时采取应急的科学处置,以免引发市民恐慌。

4.5 强化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防控知识培训

加强农林技术人员、绿化人员、重要水利电信设施管护人员、环卫工人、公路管护人员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红火蚁识别和防控技术知识,充分发挥部门联动的优势,实现红火蚁早发现、早防治,提高总体防控水平。

4.6 科学防控,内防扩散

4.6.1 沸水处理 在轻度发生、人畜活动密集的区域可选择直接利用沸水来处理可见蚁巢。

4.6.2 环境整治 在有条件的轻度发生区,进行药剂处置,灭蚁后开展环境整治,铲除红火蚁滋生条件。

4.6.3 生物防治 在较为封闭的轻度发生区域示范运用红火蚁天敌灭蚁,如小芽孢真菌、寄生蚤蝇、蜘蛛、食蚁兽、穿山甲等。

4.6.4 化学防治 在发生程度高,蚁巢密度大,工蚁活动性强的区域,应及时科学运用二阶段处理法,开展化学防控,控制红火蚁发展和扩散速度。可先在红火蚁蚁巢及周边觅食区投放茚虫威、氟蚁腙、多杀霉毒等含低毒药剂饵剂,约隔7~10 d 再使用触杀性的农药如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辛硫磷、乐斯本等1 000~1 500倍液,直接灌施于蚁巢。坚持每年防治处置2次,通常4—5月处理第1次,9—10月处理第2次。

4.6.5 封控处置 在有条件的疫区推行药剂防治+封控处置的措施进行防控。即先对红火蚁进行药剂防治后,设置为封控区,封控区内禁止人为活动,杜绝人畜对红火蚁蚁巢及周边环境的扰动破坏,避免红火蚁随人为活动、物流运输等转移、扩散。定期对封控区进行调查和处理,待无新增活蚁巢后解除封控。

猜你喜欢

红火蚁蚁巢绿化带
最美城市“绿化带”
致命红火蚁再度现身
南方果园蚁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红火蚁来势汹汹 九部门联合防控
小狮子和红火蚁
No.3 红火蚁已传播至12个省份
玄武湖景区白蚁防治实践及成效
“小小蚁巢设计师”
种子
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