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哲学涵盖下的中国音乐艺术演变与唤醒

2022-11-08周洁楠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6期
关键词:哲学音乐艺术

周洁楠(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艺术是世界音乐艺术大家庭中不容忽视的一分子,有着漫长的历史沉淀,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表现出形态各异的艺术形式。笔者在本文中就我国音乐艺术的起源、发展、变革等进行了分析,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中国音乐艺术的演变和唤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认为在其中不乏文化哲学的深刻影响,以供参考。

“中国音乐”是一个宏大的概念,仅从一个角度解析是无法完全窥见其精髓和价值的。运用文化哲学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诞生及发展轨迹进行深入的剖析,是基于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该艺术形式进行解读。在我国,自古时起便逐渐孕育了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庞大、多种分支的中国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基础。在悠长的岁月当中,其经过数不尽的变革和淬炼,以文化哲学为支撑,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有曾经的辉煌也经过了沉浮、挣扎,但依然带着不尽的勇气和信念进入新时代。文化哲学带给中国音乐艺术继续发展的底气,中国音乐艺术究竟要走向何处,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应对来自各方思潮、文化的挑战和冲击。其使用文化哲学对音乐世界进行梳理和感知,将文化哲学的理念运用于对中国音乐艺术的思考当中,音乐与文化哲学观念相互影响、彼此成就。近年来,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及其文化重新获得大众认可,人们利用音乐来对深处的世界有了新的感知方式。采取文化哲学的视角对音乐进行思考并做出评价,是一种富有理性的行为,从而压抑了感性的认知。所以,只有真正运用文化哲学的概念和启示对中国音乐的萌发、演变、发展和唤醒过程进行研究,将思考贯穿于中国音乐的变化过程中,仔细聆听、究其根本、勇敢辩证并大胆创新,才能继续开拓音乐世界的理想。

一、中国传统音乐之起源

在我国古代哲学文化当中,追求事物的“本原”早在先秦之前就已经出现。在老子、庄子的理念当中存在“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万物畜而不知,此为本根”的说法。其中,本或本根是虚无的存在,也是万物赖以生存和演变的基础。在中国音乐当中蕴藏这哲学的本原思想,成为古代音乐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音乐的美学思想可以追溯至史前阶段,在这一时期支配音乐审美基础的,还未有商周之后形成的哲学思想,而是更加原始的“本原”哲学。“礼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使用的音乐被古人视作神秘的艺术,他们认为音乐中的律动和节奏能和天地之间的某些能量相互连接,继而出现共鸣。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集体认知,所以古人认为音乐的功能,不仅仅是声音能够愉悦聆听者,更将其通神的功能置于首位,所以其有着种种神奇功能。在《列子·汤问》当中,邹衍行至北方天寒地冻之处,田地内五谷不生,一派凄苦景象,遂吹奏管律发出音乐,尽然气候转暖,禾苗生长。这则故事在今人看来,是怪诞且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但可以从阴阳律学的维度来对此解析,从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蕴。这些哲学理念无疑是抽象的,存在形而上学的思考,但这也使得在进行音乐表现时能够呈现出一派原始的、生意盎然的意趣来。另外,在古琴曲中可以将音色划分为泛音、散音、按音三者,分别寓意天、地、人,若曲法得当、琴音自然,则可形成三才和合之象。在传统文化中,认为音乐起源于自然,音乐的最高境界即为能和“天道”相同,在乐论当中有关音乐审美和起源的描写,不乏宇宙意识的反映。所以,自古时起,人们对于音乐的鉴赏,形而上的思想能够成为体现音乐的境界。这种古老的哲学意识,能够从中感受到音乐在逐渐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性的审美特点。

二、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中国音乐随之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兴衰及多次改变。对于中国音乐,人们习惯将其划分为传统音乐和新音乐两大种类。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固有方式和特征、采取本民族特有形式创造的音乐形式,并不受明确的时间限制。业界专家或学者经常将二者做多方位的对比,审视其异同之处,分析新音乐的由来。也会将这两种元素结合在一起,使之在同一个空间或作品中互为参考、做出比较音乐是社会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质与美术、文学、书法等一样,寄托了人们,包括创作者和受众者美好的寓意,能够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风貌,与每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习惯风俗、审美特点、民族语言等共同造就了地域人文精神。

自1840 年后,我国的传统音乐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音乐创作取得新突破的同时,各种音乐门类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崭露头角,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革新。例如,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交响乐等西方乐器、乐曲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民族歌剧为基础的演绎形式上,演唱技法学习西方歌剧的表达方式;在乐器的使用方面,可以使用西方乐器钢琴、小提琴等,形成民族风格的音乐艺术。此时,区别于传统音乐的“新音乐”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这是因为“传统音乐”由于社会发生的巨大改变逐渐进入瓶颈期,因此融入西方音乐文化元素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始终无法忽略本土音乐存在的客观性。其深深扎根于本地文化,带有我国特有的文化哲学属性,在融入新元素之后,既能够展现民族价值,又可以焕发生命活力,在音乐艺术世界中魅力常存。

三、文化哲学背景下中国音乐艺术的演变

自中国音乐艺术进入20 世纪之后,直至20 世纪下半叶,戏曲和器乐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在其他外来音乐模式的冲击下,传统音乐经历了一段“沉寂期”。中国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根基,而且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其中音乐风格多变,在这一阶段转变成为“民间音乐”。此时,中国音乐并未被完全遗忘,而是酝酿着新的蜕变,当中国音乐内容中可以容纳更多元的文化、哲学内涵,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便可以帮助其发生质的改变。“新音乐”“民间音乐”并存的过程,也是一个坚持自我价值并将其实现的漫长过程。终于,“新音乐”逐渐在我国音乐领域占据了主流位置,无论中国音乐艺术发展方向如何,两种体制仍会长期并存,并互相影响。中国音乐艺术不是一种孤独的存在,其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必定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如世界范围内其他文化、艺术、哲学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经历了多次创新和变革的中国音乐艺术,充分结合了我国特色和音乐艺术的实践。

任何艺术形式都会经历此消彼长的往复循环,在一段时间内总会有一些艺术形式受欢迎程度更甚,当一种艺术形式在大众间的发展趋弱,总会有另外一种艺术形式诞生或兴盛,如此形成新一轮的更替。在这些变化当中,中国音乐艺术在顽强地发展,也在生生不息地变化。回望过去,人们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被持续改造并自我革新的过程,是一个在被逐渐接受而又始终坚持自我的过程,中国音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被外界所认同,依旧保持了其自我价值取向。所有的艺术形式中,中国音乐艺术的价值在挣脱自身束缚之后得到了实现。自“新音乐”这一概念出现后的几十年内,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与其他艺术的摩擦、碰撞、融合与排异,虽路程曲折,依旧能以一种昂扬、奋进的姿态为中国音乐艺术提供新的力量源泉。中国音乐艺术可以在继续发展传统音乐观的同时,在灵魂深处注入新生力量,有动力寻找一种新的艺术的呈现方式。

四、未来中国音乐发展之趋势

我国音乐艺术存在的民间音乐和新音乐这两种不同的音乐体制是自然而然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音乐表达存在意见不一是必然的。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更,可能会引起一种艺术形式的趋于削弱甚至没落,也会诞生新的艺术形式,与万物一样,自有其兴衰周期。在这样的往复和更替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深刻的意识到,中国音乐艺术也在这一浪潮中不断地变化并发展。

(一)不同思潮彼此交融

从主体上来看,人们对于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演变的考察是宏观意义上的,但从具体来看,中国音乐艺术当中存在不同的思潮,塑造了如今在大众面前呈现出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新音乐还是民间音乐,亦无论是社会主流音乐形式还是我国特色传统音乐的集合,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总体。也就是说,中国音乐艺术中有充满时代气息的一面,体现了流行性元素,但却没有被完全同化,在发展过程中继续保留了鲜明的、个性化的民族特色。

与此同时,新音乐承载了一部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因”,和我国民族音乐实现了紧密结合。究其原因,人们能够看到所有的音乐表演形式,其会在中国各个地区百姓的茶余饭后、民俗活动当中出现,体现了不同受众群体的精神追求,是大众对于音乐审美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现象并不是生硬的嫁接,这是在原来中国音乐艺术展示出来的民族性的基础上,融入了部分西方音乐理论、音乐风格和创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能够满足大众欣赏水平的音乐作品。有一些音乐领域的创作者深谙“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致力于将我国民族音乐与当今潮流相结合,创造出有人文深度的、受大众欢迎的特色音乐作品。

(二)音乐艺术的民族性得以凸显

所有艺术形式都会有其萌芽期和发展期,在文化、经济等周边环境适宜的情况下会进行其兴盛时期,但“月有阴晴圆缺”,也会在其发展不利的情况下迎来其衰败期,即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该艺术形式的适应性和可转型性。在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其可能会发现一个新的途径来实现质的突破,在这种外力的帮助下,能够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其发展的束缚,在经历了沉默期之后,可能迎来爆发式的发展阶段。所以,民族音乐作为长期以来中国音乐艺术当中的另一条重要的脉络,在向外界展示其个性鲜明的特色之后,在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时,能够有机会获得全新的诠释。民族音乐唯有经过创新才能突破长期禁锢在其思想上的枷锁,形成“逆势上扬”,从之前的消沉状态进入反弹趋势。至此,“新民乐”在我国掀起了一股民族风的现代演奏热潮,为中国音乐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空气。

近年来,大众对于国学一改漠视的态度,崇尚国学的风潮随处可见,国学有更多的机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一文化现象之后,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一应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这种情况下,国人对于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有所提升。大众对于出现的各类艺术形式自有其选择的权利,选择意味着从内心深处的认可和具有与之匹配的审美水平。随着大众对于音乐艺术的了解更为深入,其表现在日常音乐形式的喜好层面则更加理智,如对于倾听或学习乐器的范围,不再单纯地局限与各种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与民族音乐相关的乐器、声乐、民族舞蹈等受到了更多群众的青睐。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大众已经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更喜欢的音乐形式,不再仅仅作为被动的欣赏者。大众还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某一音乐作品之后的深意,而不是只停留在作品表层的认知程度。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有赖于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和爱好、对于音乐价值的追求等。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音乐艺术展示了其民族化角色,市场的偏爱、在社会中持续升温代表着这一音乐形式发展势头强劲,在这背后离不开中国艺术教育的助力。

(三)文化哲学唤醒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

哲学的思维向着直观、直觉、形象思维的方向继续发展,运用哲学思维看待事物,能够更迅速地捕捉到更加感性和鲜活的认知客体,更善于利用直觉来掌握和了解认知客体的全貌。为了获得更加科学、客观的结果,在研究中国音乐艺术发展趋势时,应当将中国音乐艺术放置在宏观总体环境中,即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局势中对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借助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哲学底蕴,追求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中新的觉悟。完成一次深刻且成功的革命,其关键在于革命的过程中能否呈现强劲的推动力,其改革活动是否具备可持续。所以,在研究事物的发展和变革时,才不会选择将之前形成的理念完全抛弃或固守成规。尽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不丰富,但是依旧有希望通过深入挖掘音乐价值并最终抵达音乐艺术中的理想世界,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和想法,必然会通过、研究、学习、反馈,继而获得更多的进步。

目前,从世界主流音乐的发展形势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情况进行审视和梳理,人们能够以更加理智的状态下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而所有种类的音乐艺术都需要被放在文化哲学的视角下进行解释。被文化哲学所影响的中国音乐艺术能够以更加稳定的发展态势展现出来。对中国音乐艺术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时,其需要运用先进的创作手法、有创意的音乐理念,融入多元文化、加入新音乐元素,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音乐艺术当中,可以容纳深厚的内涵并加以拓展,其中所蕴含的审美理念、价值观等持续升华,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注意由易入难、拾阶而上,改革并融入新的元素来持续更新音乐理论,新的观念从初期的提出至后期逐渐完善,作曲创作崇尚以音色对比变化为风格特征,在新的演绎过程中使用组合、混搭、次序、拼接等方式为中国音乐艺术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从而拓展出一条洋为中用、东西合璧的新路径。

中国音乐艺术当中既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内核,也不乏西方音乐元素的加入,两种风格在一起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彼此合并和交替,不断革新并最终实现突破,这些变化会起到唤醒中国音乐艺术的效果,使其告别单一旋律进入艺术内涵更加丰富的新境界中。中国音乐艺术以文化哲学为精神核心,其本身也成为连接两种音乐的桥梁,桥的这边是世界流行音乐的新思维,在桥的另一边是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独特个性,两边缺一不可,将中国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和宝贵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中国音乐“走出去”之路

中国音乐文化不应该仅局限在本土的发展,而应当勇于进入更广阔的天地——世界范围进行传播。

一方面,能够凝集海内外华人,提升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以音乐为沟通媒介,实现跨越语言和文化交流的目的,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通过中国音乐意识所包含的丰富底蕴,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除此以外,还有助于构建正面形象,有效消弭不同社会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疑惑,使中国音乐艺术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化艺术的多元、开放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一个崇尚艺术文化的社会往往诞生与更具开放精神的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当中。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政策推动我国与其他区域经济和文化繁荣,为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文化发展,需要以文化沟通促进经济发展。音乐艺术在文化活动中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借助充分的音乐文化交流有助于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精神层面产生更多的共鸣。音乐在不同民族间可以架设一条互相认同的文化桥梁,一方面扩大了中国音乐艺术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便于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内涵,走出一条积极发展的道路。

五、结束语

变革不一定伴随着好的结果,亦有可能在变革的路途当中遭遇颇多阻碍,但是如果一直沉溺在旧有的观念,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上则会在发展的大环境下出现退步。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对中国音乐艺术的演变和唤醒进行细致描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音乐形式的萌发、发展和迂回改变的过程,对音乐世界当中的理想和意境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唯有这样的定位,才能站在文化哲学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观察、审视。中国几千年的悠远历史,音乐从产生伊始,至不断变化的过程,所行进的每一步都能从中发现文化哲学深刻的烙印,从中不难发现文化哲学涵盖下的中国音乐艺术的演变过程和唤醒。外部的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音乐艺术价值和其发展走向,是和文化哲学范畴相关的一种全新的概念,这一变化不仅是对音乐艺术架构的传承、更新和改变,也是对中国音乐艺术在未来如何发展和延续的深入思考。中国音乐艺术在保留并发扬其民族个性的同时,不能固守封闭,而是要从西方先进的音乐艺术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如参考、学习其音乐体裁形式,观察其题材内容,借鉴其艺术风格。总而言之,将多元的文化内容和音乐艺术中有益的部分引进,保持中国音乐艺术更加蓬勃的生命活力,为大众奉献更加精美的艺术内容,为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致力于将中国音乐艺术传播至世界各地。

猜你喜欢

哲学音乐艺术
小包哲学
逆境中的哲学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