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一棵树,一座山

2022-11-08正裕

莫愁 2022年32期
关键词:迎客松松针黄山

文正裕

胡晓春

2022年8月13日,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两人倍感激动,热泪盈眶。胡晓春是第十九任黄山守松人,在山上独自守护“迎客松”已十二年。他与迎客松的关系,更像是两个生命间的守望。

黄山守松人

傍晚,沐浴着落日霞光,黄山迎客松就像镀上了一层金边。当天最后一波游客抢在下山索道关闭前,依依不舍地在迎客松前拍下合影,惊叹声不绝于耳。这样的场景,胡晓春早已司空见惯。

1980年7月,胡晓春出生在距黄山东大门约20公里外的黄山市中墩村。从小到大,他总是站在山脚下仰望这座“天下第一奇山”。19岁离家参军,每每谈起家乡,魂牵梦萦的黄山便从胡晓春的心际涌上嘴边。但那时,迎客松在他的印象中还是一个并不十分真切的隐约身影。

玉屏楼东、文殊洞上、青狮石畔,海拔1670米的绝壁边,迎客松破石而出。它以惊人的坚韧和刚强将根深深扎进岩石缝里,历经千年风霜,仍然屹立不倒。迎客松树高10.2米,枝干遒劲,树干中间,两侧枝丫向外斜出,似人伸出手臂广迎四海宾客,便由此得名。

2006年,退伍回来的胡晓春穿上护林服,在黄山风景区当起了防火员。2009年,胡晓春成为第十八任守松人徐东明的徒弟,协助师父完成迎客松的日常巡护、监测工作。翌年,年近而立的胡晓春接过师父留下的《迎客松日记》、望远镜、放大镜等护松设备,正式“接棒”成为第十九任迎客松守松人。

这棵创造了生命奇迹的千年老松是全国唯一配有“警卫”的树木。早在1980年,黄山风景区就确定了专人对迎客松进行24小时的特级保护。在所有守松人当中,短则数月,长则数年,胡晓春虽然年轻,但他是十九人中守松年限第二长的守松人。

用心用情守护

清晨7点,胡晓春便开始当天的第一次巡查。迎客松的枝丫、松针、树皮的细微变化,以及支撑架、拉索、防雷设施等情况均要详细监测和记录。每天要检查六七次,每次耗时15分钟左右。晚上,胡晓春要等玉屏广场上的人走光后,再看一眼迎客松,在一旁的办公室写完日记,方能安心回屋,累得倒头就睡。夜间,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启动,若有人或动物进入迎客松隔离保护区,胡晓春放在枕边的手机就会收到报警,他便会起床查看情况。距迎客松25米远的地方,有一间大小约14平方米的小房间,那便是胡晓春山居时的“家”。一张简易床、一副桌椅、一台监控电脑和一些监测工具,是他在山上的全部家当。山间水汽重、温差大,入睡前被褥经常是潮湿微凉的;夏天蚊虫多,条件不可谓不艰苦。而胡晓春一年中有超过三百天住在山上。

黄山四季的变幻,胡晓春早已看遍,终年常青的迎客松在他眼中也有了不同的色彩。“春季,迎客松刚刚生出新梢头,一眼望去,松身嫩绿,色彩略淡;夏季,松针开始萌芽,5月开松花后,慢慢形成翠绿加嫩绿的松身;秋季,松针略微发黄,一些亟待淘汰的松针将枯萎凋落;冬季最长,有六七个月的时间迎客松都是呈现深绿色,略发乌。”

每个季节对迎客松的养护也各有侧重。春秋防虫害,夏季防台风和强降雨,冬季怕冻雨和大雪。胡晓春十分在意迎客松周边的水系、土壤情况,“这些是绝对不能被破坏的。”除此之外,他还要防止外界对迎客松造成伤害。游客多的时候,胡晓春一天要站七八个小时,时刻准备“闻烟而动”,及时隔绝隐患。“山上空气质量那么好,负氧离子含量那么高,既然来了就好好投入到身心的洗礼中。”胡晓春时常这样劝导吸烟的游客。他不仅要防止人进入迎客松保护区,还要防止动物,比如猴子会扯拉、撕树皮,松鼠会磨树皮。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胡晓春就会拿食物投向远方,引走小动物,“不要刻意驱赶它们,万物都有灵性。”

接过守松重任之后,胡晓春更加努力学习降雨量、土壤、病害虫、力学支撑点等知识,学着倾听迎客松的千年私语。渐渐地,胡晓春可以读懂迎客松更多、更深的“心事”。现在,胡晓春仍在不断充实自己,学习高等数学、几何等知识,“只有更了解它,才能守护好它。”他也有了自己的徒弟,希望徒弟不仅能把迎客松精神传承下去,还能扎实掌握所有日常守护的经验。

一个人,一棵树,一座山。“起初的确有换份工作的想法,甚至动过外出务工的念头。”胡晓春坦言,白天人山人海,晚上夜深人静,静到只能听到风吹动草木的声音,失落感很大。好在当过兵,和山里的寂寞和孤独算是打过交道,这才让他波动起伏的心绪安定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迎客松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彼此守望

在胡晓春眼中,迎客松是百看不厌的。当月光洒落在松针上的时候,松树神似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翁,全身上下每一根汗毛(松针)都泛着温柔的银光,“这种景致,无可媲美。”

“迎客松不仅是黄山的标志、安徽的象征,更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对待它,要有耐心、责任心,更要忍得住寂寞、坚韧不拔的迎客松精神。”胡晓春将守护好迎客松,作为一门值得用一生去参悟的学问。“白天游客多的时候,像入世。夜晚人散了,又出世了。”胡晓春知道,在极端热闹与极端冷清中“入世”“出世”更迭交替是守松人无法回避的日常。好几年前,他就学会了如何与寂寞相处,去调节心理落差,“我开始学着理解这棵古树,而不仅仅是守着它。”

每每提到家人,胡晓春总是充满了愧疚。正式接任守松人以来,胡晓春每个月只有四天时间可以下山。他或回中墩村看望父母,或去往35公里外的宏村陪伴妻女。每一次归家,妻子都叮嘱他巡查时千万注意安全。妻子尤其担心胡晓春背着吹雪机给枝条吹雪减压,怕他脚打滑,稍有不慎便可能跌落深渊。

十二年间,胡晓春将每日的天气、温度、相对湿度、风力等与迎客松息息相关的数据细节,一一写入《迎客松日记》中。如今,150余万字的《迎客松日记》装满了六十余个文件夹。胡晓春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在胡晓春眼里,他和迎客松、黄山三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是“你守着山,我守着你”。“迎客松已陪着黄山走过千年风雨,在四面八方的坚硬中,它不只是一棵树,它值得人们为之注入更柔软的情感。”

猜你喜欢

迎客松松针黄山
黄山守松人
松针扫把
胡晓春十年写下《迎客松日记》
咏迎客松
黄山冬之恋
学生写话①
耙松针
白鹤
松针是另一种时间
黄山迎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