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教育的反思

2022-11-08林路

摄影之友 2022年11期
关键词:摄影专业课程

文:林路

被需要的中国摄影教育

中国内地的高校摄影教育起步于20世纪 90 年代后期,从真正有学历的摄影专业和系科逐渐形成规模,大约经历了 10多年时间。在 2010 年前后形成一个井喷期,全国各个高校数百个摄影专业和摄影系蔚为壮观——当时我还奔走于多所高等院校,为摄影专业和摄影系的建立进行评估。然而近几年,随着摄影作为“神秘莫测”的传播媒介在当代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让人愈发难以把握其社会价值和地位,进而影响了摄影专业和摄影系从当年的峰值期往下“滑坡”,许多高校的摄影专业和摄影系或是关闭,或是转向,让人手足无措。

回望历史,早在 1997 年,台湾的吴嘉宝先生就在一篇题为《台湾还没有摄影系,可是已经不再需要了!》的文章中指出,大学不同系科学习的美术、摄影、设计、印刷、广告、媒体的知识,已经被“影像数位化”和“媒体复合化”的现代科技与艺术思潮,融合成不可分割的“视觉传播”科目了。这就是为什么台湾已经不再需要摄影系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的大学,不再有新的摄影系成立的原因。

当内地风生水起地“建造”摄影专业和摄影系之际,台湾就已经宣称不需要摄影系了,如此巨大的反差,是内地棋高一着,还是台湾有先见之明?现在看来,这里面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在这一类的教育中究竟教什么、怎么教,才能让经过专业摄影训练出来的学生有饭碗!其实在名与实之间,我们大可不必对摄影系的名称取舍如此敏感,关键是在冠之以摄影系的名称底下,我们究竟应该“贩卖”些什么东西。正如吴嘉宝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的,“摄影学”必须包括“视觉”“摄影”“传播”三项理论、技术、材料的知识,才算“完整的摄影学”。

找出 1999 年 8月11 日的《人民摄影报》的“摄影与社会”专栏,当时集中推出了“关于我国摄影教育中另类现象的调查”,选择了一些和当时比较传统的摄影教育方式不同的案例集中推出:

鲁迅美术学院选择的是一份“非纪实影像表现教案”,这份教案的课题为“创意摄影”,要求学生将主观感受的物像,视觉化地通过影像表达出来,构思完整,表现准确。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则提出了观念摄影在教学中的位置,认为观念摄影进入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尽快摆脱所谓人像艺术摄影、风光艺术摄影的程式笼罩在他们身上的影子。在北京电影学院,高波与同学回忆了六节课的过程,然后让同学介入讨论,其摄影教学面涉及到许多新的领域。

这样的“另类”在当时并不成气候,或者只是一种“先锋”状态。但是事实证明,现代摄影教育的关键可能不在于技术上,而是在观念意识上。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更容易解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但是观念的更新似乎就不是那么简单,尤其是作为一种以人为主的传递模式,教师本身的观念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观念形成。一些学校尽管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隐患”,但是限于师资力量、图像资料的制约,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自己培养的研究生、硕士生逐渐进入了高校摄影领域,加上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人才充实了高校摄影教育的师资队伍,然而其影响力还不容乐观。

发展之路道阻且长

接下来从“视觉”和“传播”的解读分析摄影教育的走向。当年,我曾对比过一些摄影课程的“菜单”,从课程的设置上已经看到了中外摄影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摄影教学课程设置上,无外乎这样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等)。这样一张课程设计表在各大学的摄影专业课程中是大同小异的,当时有一家外地的师范院校申报摄影专业,将上海一所大学类似的摄影专业课程表依样画瓢,回去申报成功。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其历史渊源,也有其某种合理性,但是对于现代摄影专业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来看,又似乎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对于学生的毕业走向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当时我就对照过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摄影系课程设置和美国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课程设置,发现前者更注重于摄影课程的实用性和相关领域的默契配合性,已经将单纯的技术型课程完全融入了视觉传播的领域,因此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实用价值,后者则打破了一贯的教授摄影技巧的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文化欣赏方式,以及对当今信息社会的敏感反应,强调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一些选修课如当代批评现状、历史与今天、视觉思考等也很具价值。

由此可见,影像的观念和影像的传播已经成为当代摄影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即便是在当下,除了少数几所摄影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高校之外,大多数摄影专业的教育似乎还停留在当年的水准上,这也就引出了下面的问题:学校对摄影的认知程度和师资力量的配备,是否能够胜任当下的“重任”?

前面已经提及,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图书设备等投入方面的不足,是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瓶颈所在。而摄影专业的生源挑选,也对摄影专业的建设有重要影响。

就我在 2004 年创建的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而言,当时的高考专业测试采用的是美术类的色彩素描考试,和摄影无关。经过努力,我们和上海的另一所有摄影系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起,终于争取到了高考的摄影专业测试权,考摄影技术和摄影理论两门。然而好景不长,在实施了八年并卓有成效之际,却被通知取消摄影专业的考试,回归美术。

当时我的愤怒溢于言表:一是对准备了大半年的考生不公平,突然转向并且在一个月左右改成参加美术类考试,这是无法实现的任务;二是根据以往的状态,如果摄影专业进入美术类考试,我们最终拿到的只能是美术类最差的考生,这些考生对摄影大多没有兴趣,对于摄影专业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摄影教育远远没有到被真正重视的地步,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以学术杂志的数量及评价问题为例——目前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数量过少,如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中,在高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尤其是 CSSCI数据被教育部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目前最为高校看重。我们看到,CSSCI(2012-2013)期刊目录中“艺术学”收录了 20 种期刊,其中 11 种音乐类期刊、5 种影视类期刊、4 种其他类别期刊,与美术学直接相关的仅有《美术研究》。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术类学科专业(摄影就被归入其中)发展,更令人尴尬的是连摄影的踪迹都难以寻觅。在这样一个判断标准下,又会引出一个新的问题:专业摄影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摄影教育的成败!

以国外为例,法国摄影高等教育的课程系统设置十分注重人文因素。以巴黎第八大学为例,这是法国一所国立综合性高等院校,以文科著称,特别是电影系、艺术系、哲学系,其中一些任教老师和学生曾在 1960 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和五月风暴时期成为全法著名的领军人物。在其中,摄影及多媒体影像系在 1970 年从电影系分离出来,1986 年成为能够培养本科生、硕士生的成熟系科,并在 1996年确定传统银盐影像和多媒体数字影像齐头并重。它也是在全欧洲少有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内设置的摄影系。在课程设置上,摄影史、美学、艺术史、当代艺术等理论课程占了总学分的一半。同时,巴黎第八大学还可以在同一学科领域跨系选课,艺术方向包括电影、艺术造型、舞蹈、音乐、摄影、哲学、戏剧、艺术收藏、影像技术与艺术等多个系,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

可以看出,在大的机制上摆脱美术尤其是绘画的制约,更能呈现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样式的模式。尤其是当代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分支,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学习各类综合的艺术知识,强化人文因素教育,摆脱简单的技术模式,可以说是摄影教育中的必由之路。

如何面对当下困局

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悲观——中国当下的专业摄影教育有否必要,或者从就业的角度做些观察?

很早很早以前,大概在 20 世纪 60年代,复旦大学有人提出设立摄影专业甚至摄影系,呗校方予以否决:“摄影不就是按快门拍照,还用专业学习四年?”于是时至今日,复旦大学依然没有摄影专业,更不用说摄影系,只是在新闻学院下面设立了一些摄影课程。不少新闻摄影的用人单位对我信誓旦旦地说,他们需要摄影记者,但是不从摄影专业中招取,而是从新闻类专业中录用。理由很简单,只要有了敏感的新闻素质,学一点摄影技术,就比学了四年的专业摄影而缺乏新闻敏感的强。这似乎也应合了我先前所说的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观点。

我也遇到过不少商业摄影领域的高管,他们在聊天中这样认为:商业摄影的人才不需要从摄影专业的学生中招取,因为令他们失望的是,这些专业摄影学生,往往只会纸上谈兵,缺少实战经验,从而需要经历“漫长”的磨练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不招为妙!这实际上和前面提到的师资问题有关。学生的“纸上谈兵”,源于教师的“纸上谈兵”。在以往的商业摄影教学中,我们也曾遇到过两难:自己的师资缺少实战经验,让学生外出实习也是时间有限。后来聘请商业摄影领域的成功者兼职商业摄影课,效果很好却留不住人——讲课费和商业摄影的项目拍摄收入天差地别。幸好后来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一位商业摄影课教师恰好参与了一家商业广告公司的经营,将商业摄影的实战和教育融为一体,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态度乐观未来可期

高校摄影教育是否已经落后于时代?中国的高校摄影教育的确有点落后于时代。首先需要一个很好的反省空间,看看我们的摄影教育究竟有哪些成功的果实,有哪些必须花大力气迎头赶上的差距,从而在提升自身的人文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向新的高度,甚至创造出具有中国摄影教育的经典。接下来,该重新审视中国摄影教育已经走到了什么样的关键点上,然后为教育模式的当代性和准确性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资助,并制定一些更符合摄影专业的考评标准。

专业的摄影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肯定有必要!摄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其实已经成为非常多元化的视觉传播媒介。所有热爱摄影的莘莘学子,自身必须确认一个参照的空间,在选择上要有清醒的认识。网上有人提供了一份非常好的摄影报考指南,哪些院校的摄影教育长处在哪里,比如商业的、新闻的、艺术的等等(其实又是取决于师资),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找到“捷径”。一个能更快地融入社会的教育体系和适合自己的教育空间选择,都是众人所期待的。

摄影的就业现状和未来趋势是否还令人乐观?还是保持乐观的姿态吧!摄影一词,从来不是特指图片摄影,更包括动态影像以及和传播密切相关的网络视觉空间。还是老话题:在新媒介传播方式急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摄影教育所面临的,不仅是塑造学生过硬的技术能力,拓展技能领域,应对社会就业,而长远发展的目标更需要学生增强多学科融合下的广博的人文素养,培养深厚专业知识下的独立思考能力,把握反映社会时代特色的专业取向。尽管中国摄影教育的滞后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尽管摄影教育所面对的挑战也是严峻的,但机遇也是巨大的,如何占得先机,我们充满着热望和期待。

猜你喜欢

摄影专业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