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构建及场景设计研究
2022-11-08姚淑青
姚淑青
(菏泽市图书馆,山东 菏泽 274000)
在新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已从信息时代稳步迈入智慧时代,数据价值及衍生产品给民众工作、生活、学习等带来了极大便利。智慧环境中的各项积极要素迫使公共文化服务行业重新审视自身服务模式与服务思维,推动自身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资源角度向数据角度转变,并依托数据驱动实现服务创新与优化,实现公共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中供给侧的功能完善,充分发挥技术在读者服务中的支撑力和服务场景的环境育人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公共图书馆能够对馆藏资源结构、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方式等进行革新优化,促进人、资源、空间、等服务要素的完美融合,充分凸显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优化读者阅读体验。
1 智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特征与核心要素
1.1 智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服务特征
当前,用户需求对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发展的影响巨大,智能化、知识化、个性化阅读服务成为用户需求的新特征,也是图书馆后续实施服务创新的重要革新方向。智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通过理念转变和技术融合与应用,发现挖掘读者价值信息,优化创新服务手段,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在不同场景下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实现馆藏资源的科学组织和优化配置,为用户推送精准化、智慧化的文化产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技术革新和设备迭代发展成为公共图书馆实现服务创新的重要支撑和前提条件,也使用户与资源之间的供求协调管理实现了高度平衡,用户行为和偏好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也借此得以高效率实现。空间泛在化是智慧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又一重要特征,数据聚类、万物互联等技术红利让读者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图书馆提供的高效便捷服务,读者、空间、资源能够实现自由关联,同时使读者服务朝着全方位、立体化方向发展。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专业融合为读者服务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并使图书馆由单一知识服务朝着复合型服务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打破行业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共用、共维,促使数据价值持续增值。
1.2 智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核心要素
数据收集、价值挖掘、精准服务是智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新的核心三要素。智慧环境中,数据是提升文化服务品质的关键所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对数量大、多类型、增长快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处理,且能够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应用,最大限度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与创新价值。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公共图书馆更加强调数据价值的重要性,将用户行为和偏好数据作为自身服务革新的核心驱动因素,持续推动数据分享与深度互动,构建线上线下服务协同机制,设计全新服务场景。此外,“互联网+”也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提供了多种社交工具,协助高速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包含用户行为数据、海量资源数据、业务流程数据等),为后续服务决策及模式制定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与参考服务。科技进步促使图书馆从基础性文献服务向智慧性知识服务转变,服务智慧性内涵更加丰富,各种智慧化感知和分析手段能够辅助用户阅读与思考。
2 智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构建
2.1 智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框架设计
与传统服务模式不同,智慧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强调在人、资源、空间要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优势,形成以数据收集、价值挖掘、精准服务为核心,以基础层、网络层、数据层、感知层、应用层、服务层为分支的“3+6”服务框架。在该框架中,基础层、网络层发挥平台支撑作用,基础层主要提供具有强大运算功能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网络层主要提供具备数据浏览等功能的5G互联移动网络或专线网络;数据层和感知层进行数据收集和环境感知,数据层主要对环境、资源、用户等数据进行价值挖掘和智能分析,感知层主要应用视频感知、定位感知等实时感知手段对用户即时信息进行动态识别与采集;应用层和服务层根据数据分析与预测结果提供各项应用服务,应用层主要包含自助借还、智能检索、参考咨询等服务,服务层主要包含智慧服务的交接端口,为用户利用移动设备使用该项服务提供便利性支撑。该框架通过智能技术将相关服务的各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形成服务新生态,提升资源建设的智能化水平,打造能够敏锐感知用户阅读环境、提供人机交互服务的高度智慧化的服务模式。
2.2 智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构建
上述服务框架和服务要素可以构建侧重资源供给、空间功能和精准推送的三种智慧服务模式。侧重于资源供给的智慧服务倾向于打造深度学习的知识服务,通过强化资源供给侧服务将各图书馆从资源提供者转变为知识生产者,为读者提供更多基于深度学习的知识性服务,有助于读者提升资源的检索和获取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图书馆全面收集读者行为与偏好数据,搭建科学化的专业性知识服务平台。基于数据挖掘和智能化服务的智能机器人能够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性智慧分析与服务,通过关联度较高的各项信息对用户行为和需求进行综合预判,给出针对性较强的定制化知识服务方案,供各类用户群体参考。侧重于空间功能的智慧服务倾向于应用VR、AR技术,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与实体设备,将其转变为智慧服务开展的重要阵地,用户可以通过穿戴VR智能感知设备,获得高度仿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沉浸式体验。公共图书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能够极大地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宽度和广度,使读者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营造泛在化的知识获取和信息交流环境。随着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环境营造、智能感知、信息传导等路径打造虚实结合的服务环境,物理空间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均可通过智能设备的调节到达最佳状态,虚拟空间能够为用户提供各种仿真阅读情境。侧重于精准推送的智慧服务倾向于突出用户的核心地位,突出人在智慧服务中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构建用户画像精准感知和预测用户需求,为他们提供精准文献推送。该模式虽然强调数据和智能技术在服务中的重要性,但指明其无法替代馆员的主体性服务作用,只作为辅助性手段出现,因此,公共图书馆希望引进专业化人才提升服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3 智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读者典型服务场景设计
当前智能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数字孪生、大数据、场景智能适配等技术的融合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阅读服务的边界,能够为用户营造更具泛在性的虚实融合和交互的虚拟体验空间,形成多场景集成化的智慧服务模式,满足用户的多样性体验需求。
3.1 智慧空间服务场景设计
公共图书馆利用混合现实(MR)、数字孪生、AI等技术,能够对现实场景进行高度仿真,对全生命周期的阅读空间进行虚拟映射,利用数据收集、分析与需求预测等为后续的管理提供智慧解决方案,推进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高度融合。公共图书馆通过对虚拟空间及服务模式的构建,为用户提供多维度、立体式的服务资源,不同资源对应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精准提供嵌入式的全过程服务,最终实现智慧服务的全面落实。基于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沉浸式智慧体验场景的构建,能够满足读者对可视化情境的体验需求,并通过环境因素激发用户阅读热情,提升阅读效率,实现用户、虚拟空间与数据价值之间的高效协同,促进服务创新。
3.2 智慧阅读服务场景设计
新技术作为阅读服务前进的重要驱动力,能够在智慧阅读服务场景构建中实现对用户行为数据、环境数据的立体式、全方位感知和采集,并通过云数据、5G通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关于用户需求的“高清”画像,实现资源的定制化服务和精准推荐。以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为阅读服务场景的创设提供了多元化路径,同时优化了用户阅读体验,使阅读行为分析与阅读资源开发等深度知识服务得以实现。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能够实现用户在实体书籍和虚拟空间之间的自由切换,获得沉浸式阅读体验,当前热门的远程阅读、MR阅读、城市微书房等服务均可通过创设智慧阅读服务场景得以实现。
3.3 智慧知识教育场景设计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性教育职能部门,自身具有知识教育职能,但当前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基于此,公共图书馆应更新自身服务理念,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合作,通过信息技术高效整合不同学科的科研数据,不断优化知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打造与高校教育类似的智慧学习空间,动态呈现各种知识原理。公共图书馆还可通过构建数字化孪生模型、应用3D打印等技术实现动态仿真分析,将晦涩复杂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形象化数字模式,并通过VR技术构建对应的展示情境,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服务,使用户能够快速融入其中,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3.4 智慧导航服务场景设计
智慧导航服务场景主要利用近场感应技术、模糊识别、数字孪生技术等多元支持模型,复原和构建图书馆原生3D实景模型,用户端可利用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实现对用户身份的无感验证,打破用户现实阅读环境和虚拟空间之间的界限,将读者与智能书架、座位、门禁等进行全息互联,通过3D投影缩小再现公共图书馆的全貌布局,动态展现馆内特色服务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智能导航服务场景还能够提供读者特色资源精准推送、VR导航、创客空间资源配置与场景互动等相关服务。
4 结语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深化了读者服务的内涵,也为图书馆转型发展提供了多元化路径。公共图书馆应准确把握智慧环境下读者服务的需求特征与核心要素变化,重视数据收集、价值挖掘、精准服务的强大驱动效能,加强顶层设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专业化、智慧化的服务手段构建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服务模式,精准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