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境与突破

2022-11-08姜红霞蔡维波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宁波3155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7期
关键词:家校危机心理健康

◎ 姜红霞 蔡维波(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宁波 315500)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中小学校面临的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家校沟通既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化解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对近年来区域内心理危机事件干预中,学校与家庭在沟通中所面临的问题、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实践,探索提升家校沟通效果的策略,以期促进家校形成合作同盟,帮助学生转危为机。

一、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在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告知

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健康的重要方面,也属于学生个人的隐私信息。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精神卫生知识日益普及,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家长们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仍旧存在。部分家长担心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疾病信息后会歧视学生、区别对待等,害怕学生因此不能正常就学,从而隐瞒孩子的真实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不如实告知学生的就诊、确诊、服药、住院等情况,隐瞒学生的自残、吞药、离家出走等危机行为;当学生因心理疾病不能正常到校时,家长常以学生身体不适等理由向学校请假。

2.对学校的危机评估结果不认同

经过筛查评估后,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一般会通过多方会谈告知家长情况并提出转介建议。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或者由于亲子关系不佳,对孩子真实的心理状况不了解,认为学校的评估结果不准确,不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的心理危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心情不好而已,过两天孩子自己就会好转,不需要就医治疗;也有的家长甚至依旧用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

3.对学校的干预方案不配合

依据浙江省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求,对于评估为三类心理危机的学生,家长要在与学校会谈后签订知情书,根据危机状况的严重程度,需要办理退宿、请假、休学等相关手续,并带孩子到专业机构接受治疗。在这个阶段,部分家长因担心请假、休学等影响孩子学业而拒绝办理休学,拒绝服药、住院等治疗建议;还有部分家长认为一旦签订知情书、承诺书等相关协议,意味着学校不再承担任何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责任,而要家长自己对此全权负责。因此,家长从责任分担的角度想要通过不配合的方式来“拖”住学校。

(二)学校在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危机干预目标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学校来说存在很大难度和风险,家校双方在沟通中都会站在维护自身利益,减少风险与责任的立场上。基于这一立场,多数学校在危机干预中通常以校内不发生危机事件为目标,试图说服家长为学生办理长期休学,希望通过将学生“推”出学校的方式来化解风险。这种不当的目标定位势必会将学校与家长对立起来,激化双方矛盾。

2.学校在沟通中缺乏平等对话的态度

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的心理危机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学校在开展多方会谈时,往往会对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提出批评,以教育者的姿态指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各种不足和问题。面对孩子的心理危机,家长难免出现自责、焦虑的情绪,而学校居高临下的沟通态度则会进一步加重家长的愧疚感,为减轻自身的愧疚感,部分家长会将愤怒指向学校,指责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还有一些家长会责骂其他家庭成员,激起家庭矛盾,这种做法使家庭内部无法达成一致的应对方案,不利于学生心理危机的化解。

3.在沟通中缺乏责任意识

在开展多方会谈时,学校往往侧重于明确家长的责任,对家长提出多方面的要求,而较少向家长告知学校会提供的支持与帮助,缺乏对家长所处困境的理解与共情,让家长感到学校要将孩子“拒之门外”;也有部分学校将转介工作的完成当成心理危机干预的结束,对于请假或休学在家的学生没有定期回访,缺乏持续追踪与反馈。

二、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境

(一)家长:处于焦虑且无助的困境

学生心理危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部分家长往往是在被学校约谈时才得知孩子的真实情况。家长对于自己未曾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通常会感到自责和懊悔,一方面担忧后续如何治疗、何时才能恢复,因为心理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的症状也时常会反复;另一方面,对于心理危机等级较高的学生而言,在一段时间内,学业状况势必会受影响,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升学考试也会因此受阻,而这样的影响会进一步加重家长的心理压力。

(二)学校:无法掌握全面、真实的信息

家长对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的隐瞒,使得学校不能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辅导与干预。一些学生因中重度抑郁服药后,出现了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课堂学习状态不佳,个别教师在不了解真实原因的情况下,将此现象视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从而对学生进行批评。对于患抑郁症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批评会加重其内心的消极情绪,为心理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学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

当学校与家长因为沟通不畅而未能及时达成一致的干预方案时,家长通常会强迫孩子继续在校就读。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及时得到专业、规范的治疗和干预,无法排除自杀风险,有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困境的突破

(一)危机前期——奠定良好的沟通基础

1.加强沟通,建立关系

班主任平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并全面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如学生在家的表现、家庭成员状况、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自身的个性特质等。班主任的这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些信息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重点关注特殊家庭学生和特殊情况学生,有效防范心理危机事件;另一方面,让家长在沟通中感受到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从而建立起对学校的信任感,提高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度。

2.加强宣教,增强意识

学校平时应通过家长会、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向家长科普心理健康知识,使家长对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病耻感,奠定家校沟通的基础。

(二)危机事件中——展现合作的沟通态度

1.沟通目标上统一立场

共同目标的确立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学校而言,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学生,指向学生的发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应如此。学校在会谈前应明确以学生健康为中心的总目标,以避免发生自残、自伤等危机行为,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回归正常生活和正常学习状态为具体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下,学校与家长站在同一立场,双方才能达成一致的干预方案,形成家校合作同盟。

2.沟通方式上表达共情

(1)共情并接纳家长的情绪

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时,首先,应共情家长在面对孩子心理危机状况时的焦虑、无助和不安,接纳家长在负面情绪下可能出现的一些不恰当言行;对家长的情绪作正常化处理,告诉家长,孩子出现问题,每位家长都会担忧,以此缓解家长的焦虑。其次,在沟通中充分表达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切之情,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孩子的关爱,从而愿意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2)肯定家长的动机

尽管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不良亲子关系和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引发的,但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无论家长之前的做法是否妥当,学校都应当肯定家长当下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来自学校的肯定能使家长在后续干预中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

3.沟通内容上提供信息与支持

(1)提供全面的信息

在邀请家长来校进行会谈的过程中,学校应安排心理教师向家长客观、详细地介绍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包括主要症状表现、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后果,使家长全面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干预方案,包括治疗建议、可能需要的费用和时间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样的会谈能使家长看到学校对孩子心理状况评估的专业性,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及早让孩子接受专业治疗和辅导。

(2)提供具体的支持

与生理疾病的治疗相比,目前社会上关于心理疾病治疗的资源相对欠缺,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家长对此的了解也较少,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家长很难分辨和选择。因此,学校在会谈中有必要提供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包括具体的医院、科室的选择等。以宁波市为例,市教育局与本市专业医院合作,开通了心理危机学生转介的绿色通道,学校可以经由绿色通道为学生预约挂号,并开具转介单,为家长带孩子接受专业治疗提供了便利。

(三)危机事件后期——确保沟通的持续跟进

在转介完成后,无论学生是正常就学还是休学在家,学校的危机干预工作仍然要持续进行。学校应安排专门人员通过电话、实地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与交流,定期了解学生的恢复状况,并提供学业上的指导;也可以将来自班级同学的关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复学适应,同时也让家长看到学校对孩子健康状况的关注。

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迫切需要家庭与学校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如果学校与家庭能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顺畅沟通、积极合作,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双方的关爱和支持,体验到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那么危机便能转化为契机,学生也能借此获得心理成长。

猜你喜欢

家校危机心理健康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