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谢家湾学校“小梅花课程”整合实践探索

2022-11-08刘希娅

文教资料 2022年16期
关键词:梅花学科评价

刘希娅

(重庆谢家湾学校,重庆 40050)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教育事业发展要越过“高原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重庆谢家湾学校立足区域与学校实际,在课程整合领域进行了十余年实践探索,建构了“小梅花课程”体系,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综合变革,探索出学生负担轻、成绩优、能力强、习惯好的素质教育新模式,获得全国教育领域唯一一个中国质量奖。

一、“小梅花课程”整合的价值意蕴

(一)回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即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将学生作为完整的个体,坚持以德为先、五育并举。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以学生认知思维、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为重要起点和线索,统整学生发展全要素,有利于学生视野拓展、思维创新和问题解决等素养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发展,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重任,回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二)保障教育综合改革有力推进

课程整合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是系统破解当前教育改革中“课程门类繁多,教材内容交叉重复,课程结构忽视差异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要回归教育主阵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要以课程整合回应新课标中对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内容统筹、跨学科教学等新要求,以新型课程模式,保障国家课程优质落地。

(三)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系统变革

通过在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整合,实现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学校管理、教育评价等关键环节的有效变革,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在校学习和生活方式。课程整合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和实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可持续良性发展,促进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变。

二、“小梅花课程”整合的实践路径

谢家湾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以课程整合为核心,在不降低国家课程标准、不减少国家课程内容的前提下,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入国家课程,建构“小梅花课程”体系,从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系统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一)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基石,树立科学的课程整合观念

课程是学校里与学生发展所有相关要素的总和,也是影响师生校园生活方式、生命状态、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载体。因此,课程整合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性建设,既包括了对课程各要素的有机融合,也包括了对课程各环节运行的合理安排,即“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基于这样的课程观,重庆谢家湾学校在“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校园主题文化,“天天快乐,健康飞翔”行为追求的引领下,坚守“不迎合功利取向、不倡导校外补课、不增加学生负担、不落下一个孩子”的教育价值取向,以课程整合为核心,形成了具有我校理念根基和文化特质的“小梅花课程”,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中的教师中心、教室中心、学科中心,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空间、课程形式、课程主体等得以巩固深化与拓展提升。

(二)整合区域、学校、学生实际,形成“小梅花课程”目标体系

适切的课程目标是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教育教学、材料组织、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和参考。针对国家课程标准以年段为单位,用概述性语言加以表述,同时是基于全国平均水平制定等特点而带来的落地困难问题,谢家湾学校各学科聚焦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细化分解国家课程标准。首先,提炼确立各学科的学科精神;其次,用三年时间,深入研读国家学科课程标准,整合区域、学校实际情况,以年段为单位,将概述性语言表述为主的国家课程标准分解细化为学年、学期、学月课程标准,最后落实到课时目标;最后,在确定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时,根据学生可能呈现出的水平差异拟定2—4个分层目标,精准对接每一个学生,形成30 余万字的“小梅花课程”目标体系。今年4 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颁布以来,各学科在深化课标学习中持续修订“小梅花课程”目标体系,立足实践与时俱进回应党和国家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以学习资源整合为依托,丰富拓展“小梅花课程”内容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局限于教材的课程内容显然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谢家湾学校以学科与学科整合、学科与生活整合、学科与人整合为主要思路,从多个维度拓展丰富学习资源,增强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们的教材”。

1. 整合研发400 余万字《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

丛书编写突出三条整合策略: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充分吸收优秀成果;整合教师实践经验,挖掘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素材;整合学生学习生活、认知发展、心理体验,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喜欢的方式予以呈现。全校教师全员参与,研发两套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科学6门学科的104 本《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先后由教育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中,各学科基于整合策略,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突破性探索,如语文学科整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情绪体验,设计一年级分散学习拼音;艺术学科整合学科内知识,创造性设计“五线谱简谱合一”呈现方式;科学学科充分整合重庆地域特点,开发系列探究性活动等;体育学科研发的《小梅花体育》作为全国首套小学体育教材,更是充分整合学科知识、学科文化、校园时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体系化螺旋化建构体育学科课程内容。

2. 整合设计517 个学科专题活动

基于学科主题知识,整合学科内知识、学科间知识、学生生活实际等,各学科研发517 个具有互动性、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的学科专题活动,并将其编写进丛书中,与学科主题知识相对应,形成一个有机体。比如语文学科研发了辩论等6 个类别144 个专题活动,数学学科研发超级大洞等4 个类别120 个专题活动。各专题活动每周一次,每次1—2 小时,教学时间更自主、教学场域更拓展、教学形式更丰富,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运用、思维拓展、情感体验等提供丰富载体。

3. 整合开设主题课程和200 余个社团活动

一是整合校园生活,开发系列主题课程。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将自助午餐、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课程化实施。如围绕学校自助午餐机制,开发“自助午餐精品课程”,并研发出“学会取餐”“让声音小一点”等跨学科专题课程,培养学生均衡膳食、光盘行动、就餐礼仪、环保安全、餐间交往、餐后休息等综合素养。二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开设社团活动。在统一调配学校师资、场地、时间,发挥校内教师特长爱好的基础上,邀请民间艺人、专业机构、家长志愿者等,开设编程、航模、棒球、手工等各类别社团活动200 余个,学生“走班选课”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满足多样化潜能发展需求。

(四)系统整合学习过程相关要素,优化“小梅花课程”实施

学生的情绪体验、师生关系、运动充分度等要素都与学习方式高度正相关,在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时间、空间、人员等多种相关要素的整合,以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益。

1. 整合时间与空间,探索半日制课程模式

学校在保障国家课程课时不减少的前提下,对班级课时分布进行优化。初中部也确保语数外等中考科目一节不增、地理生物等非中考科目一节不减,使国家课程扎实落地。上午学习学科课程,下午则以艺体类课程、专题活动、走班社团为主,30—120 分钟长短课相结合。小学部9∶00 上课,初中部8∶30 上课,全天没有上下课铃声,学生根据需要随时可以上洗手间、喝水,每节课老师和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年龄特点等自主安排课间休息时间和方式;大课间分散为每个班级每年一套自编操、每天一节体育课。不同年级教室、功能室穿插安排,形成跨年级社区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成为学习资源。即使在初中部,孩子们也能保持1.5—2 小时的运动时间和10 小时睡眠时间。

2. 整合课程与教师,实行跨学科教学

改变原有学科教师“跑班”教学难以深入了解孩子的模式,语文、数学均单班教学,基于人员配置标准,整合老师们的专业、意愿、特长、志向,逐步尝试推行跨学科教学,由过去一位老师教多个班级的一门学科,转变为一位老师教一个班级的多门学科,实现个人与学科的整合。从2008 年局部试点到2014 年全面推进,形成99%的语文、数学教师单班教学的课程模式,促进教师与学生深度交往,实现因材施教。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学校大样本数据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单班教学教师在教学质量、学生喜爱度、家长信任度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双班教学教师。

3. 整合课程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谢家湾学校以学生的立场、体验、收获为出发点,基于学生立场探索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供给,增强课程与学生的适配性。从拆除讲台、小组合作、对话课堂探索,到生态生活生长、主动生动互动的“三生三动”课堂学习模式,学校深化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应用式、情境化教学等方式,整合典型教学案例、学生学习水平等,编写25本《学科教学建议》,整体规划中小学阶段7000 余节课因材施教的具体策略,保障每一门学科每一位教师每一节随堂课的质量。初中部探索“分层走班”机制,根据学生在不同学科、不同单元的学习节奏与水平,组建“学科动态班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方式供给,确保不落下一个孩子。

(五)整合评价过程与结果,保障课程整合实施效果

科学的课程评价,一方面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系统;另一方面是确保课程整合实施科学性、方向性的重要保障系统,要以学生、教师发展样态为观测点,检验课程整合实施效应。

1. 整合过程性评价,激励每一位学生出彩

以全息化、个性化、激励化为评价原则,以学业水平、综合素质、特质发展为主要评价维度,形成等级式、描述式、平台式、联动式评价方式集群。以“2345”的形式具体展开评价,即对学业成绩和社团表现2 个项目进行等级评价;以“朵朵成长卡”“职业愿景卡”“红梅评价卡”3 类成长档案进行描述式评价;以“朵朵榜样订制”“朵朵志愿服务”“朵朵专属舞台”“朵朵专题展示”4 种平台式评价,激励学生潜能发展;充分利用与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联合开发的全息线上评价平台,开展“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5 类主体联动互评,以多元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2. 整合结果性评价,动态调整课程实施

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直接导向教师实施整合课程的方向与深度,因此评价也应相应具备复合性。评价维度方面,不仅着眼于学业成绩,还将班级学生近视率、肥胖率、校外补课率等纳入评价标准,且权重高于50%,引导教师充分关注和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评价标准上,既关注等级较高的学生人数,更看重班级平均分,引导教师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主体上,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整合各学科教师班级活动参与度、学生家长综合评价,每月对学科教师进行评价并反馈结果,引导所有学科教师及时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行为。初中部延续小学部课程整合样态,在对初中部课程实施情况及效果的全方位追踪评价中发现,加强小学部、初中部教师集体教研,开展跨学科教研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能力,为学校优化课程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小梅花课程”整合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教师成长发展态势好

重庆谢家湾学校以课程整合为核心的“小梅花课程”改革,保障了国家课程的优质落地,取得了突出成效。近年来,各级质量监测结果显示:谢家湾学校初中部、小学部学生学习负担轻,学业水平、综合素质等各项指标名列前茅,整体呈现身心健康、阳光自信、落落大方、思辨创新的特质,争当“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品行好,心情好,成绩好”的“六好”少年。全校教师近10 年没有一位老师有偿补课,在上级部门评测中,90%的教师没有职业倦怠感,85%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有价值有前途。

(二)课程改革经验辐射范围广

作为“教育部课程中心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实践基地”等,近年来,学校每年接待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教育同行200 余团次到校参观考察、驻校研修。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推广到重庆市31 个区县、全国28 个省市,自主研发的《小梅花丛书》《学科教学建议》在全国40 余所学校推广使用。通过教育部、重庆市、四川省、九龙坡区“刘希娅名校长工作室”,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以及结对帮扶等方式,带领全国10 余个省市、60 余所不同类型学校,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入学习方式、教育评价等改革深水区,共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学校办学实践经验认可度高

学校课程整合实践探索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70 余次。育人经验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学校办学实践被教育部评为2022 年度全国减负提质优秀工作案例,获2022 年重庆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国教育学会朱之文会长到校调研后说:“谢家湾小学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也代表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向。”李克强总理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校长汇报学校课程改革后说:“你们的探索很不错,既能让孩子们学得快乐,还能学到丰富的知识,这就是很有意义的探索,你们能把这两条平衡好,就是对国家功莫大焉。”

猜你喜欢

梅花学科评价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梅花引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