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文俊:小“水花”掀起大波浪

2022-11-08魏星

电脑迷 2022年8期
关键词:永川草鱼水花

本刊记者 魏星

人物简介

刘文俊,1966年2月生,大专,高级水产技师,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会长,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

水产养殖一直是重庆市永川区双竹镇大竹溪(双竹渔场)农民的传统项目和特色产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地的养鱼户就有近20户。1986年,二十出头的刘文俊就开始从事水产苗种繁育生产,1992 年,他带领小部分养鱼户组成“经济联合体”,后来吸引了众多养鱼户纷纷加入。

探索“一年三产”繁殖技术

上个世纪90 年代初,家鱼繁殖理论认为:家鱼一年只能繁殖一次或两次,性成熟的家鱼在全产情况下,一年只产一次卵,在特定情况下存在第二次产卵的可能,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水花”一年只能生产一批。

偶然的机会,刘文俊观察到邻居家的兔子多繁现象,他开始思考,家鱼是否可以多繁呢?刘文俊说:“经过仔细观察,我从产过卵的种鱼身上,发现有第二次产卵的迹象。当时我就想,这鱼能否一年多产呢?于是利用种鱼,我开始进行第二次生产试验。”

1991 年,刘文俊开始试验,他将池中的草鱼捞起来打催产素,并不定时检查雌鱼产卵情况。当年6月下旬,部分草鱼又开始产卵。经过两年的摸索,刘文俊发现草鱼每隔30至35天便可产一次,一年可产三次。产卵时间可从4月上旬延长到7月底,甚至延长到9月。

产研融合的互动发展之路

2006年,刘文俊找到重庆文理学院生物系副教授姜希泉,希望能证明自己的“一年三产”繁殖技术是可行的。姜希泉听后,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2007 年,姜希泉向重庆市申报了“草鱼一年三产的卵细胞发育及条件研究”课题。因为可能颠覆传统理论,做实验时,需要相当谨慎:每年锁定5口池塘,在雌鱼产卵前将鱼过秤称重、打标记;当腹中充满鱼卵后,将鱼剖开数卵粒数;一年至少抽样计算3次,两年来已解剖掉20多条产卵雌鱼。

“一条鱼一般重10多公斤,生产期可以长达10年。”面对科研的成本支出,刘文俊有些心疼,“杀一条鱼就相当于‘割’了三五千块钱。”然而,他放弃了小我的利益,以一个农村土专家、永川双竹渔业协会负责人的身份,借力理论专家,走出了产研结合的互动发展之路。

经过几年的探索,刘文俊打破了“家鱼一年只能产卵一次”的传统理论,探索出了“一年生产3次‘水花’”的技术,并获得成功。该技术在全国尚属首创。

技术促成产业兴起

2007 年,《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在刘文俊组织牵头下成立了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永川水花”商标,申报成功“永川水花”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刘文俊清晰地记得,当时全村267户繁育水花的村民,全都自愿加入合作社。

有了这“一年三产”的繁殖技术,除了亩产量得到了两倍以上的提高,质量也有提高,效益更是翻了好几倍。

“自从加入合作社,我家10余亩水花繁育池,每年纯利都在30万元以上。”合作社社员刘文祥说,“过去我们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现在合作社可以主导市场了。”

为培育市场,合作社建起了鱼苗批发市场。目前,这一市场已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淡水鱼苗批发“定点市场”。“永川水花”凭借品牌效应,一举占有西南(云贵川)三省绝大部分水产苗种市场份额,销至全国20 多个省市区,走出国门销往俄罗斯、中亚和东南亚等地。

如今,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了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同时成为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确定的水产科研实习基地。K

猜你喜欢

永川草鱼水花
永川:“逐浪奔永”汇聚八方英才
“永川秀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践与探索
快乐学成语
两个愿望
三千与水花
“城市名片”众望所归
小草鱼的新邻居
屋檐下的小草鱼
墙里墙外
草鱼为何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