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农村土地撂荒地整治

2022-11-08策划本刊编辑部本刊通讯员关莹洁

电脑迷 2022年8期
关键词:种粮农技农村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通讯员 关莹洁

土地撂荒,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拦路虎”,也是农村产业发展的“老大难”。推动撂荒地整治,遏制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挖掘耕地生产潜力的重要举措。有序推进耕地恢复补充,对于牢牢守住稳粮保供的安全底线,夺取全年丰产丰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推进农村土地撂荒地整治,唤醒这些“沉睡”资源?从农业农村部日前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0893号建议的答复的政府公开信息中,能解读出不少关于农业农村部推动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综合措施的“干货”。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

要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首先需要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不断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壮大农业人才队伍,补齐农业农村人才短板。

在培育高素质农民方面,农业农村部实施了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对种粮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培训,提升农民种粮技能。2021年培育高素质农民71.7万人,其中35岁(含)以下的青年农民12.9万人、占比18%。

在壮大农技推广队伍方面,农业农村部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推动各地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网络培训等方式,积极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2021 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6.35万人次。

在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方面,农业农村部支持安徽、江西、四川等省探索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创新发展机制,允许有条件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层农技人员为新型经营服务主体提供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继续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等。

强化市场引导作用

同时,农业农村部近年来还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健全补贴机制,稳定并强化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稳定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以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导农户自行对撂荒土地复垦复种。

2022 年,根据农资价格上涨情况,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先后两次累计向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300 亿元。同时保障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22 年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斤1.24元、1.29 元和1.31 元,分别比2021 年提高0.02 元、0.01 元、0.01 元;小麦最低收购价为每斤1.15 元,提高0.02元。同时,在2022年支持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充分发挥平台载体作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加强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方面,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建设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预冷及配套设施设备。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推动完善以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龙头、区域性产地市场为节点、田头市场为基础的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

这些动作都释放了重农抓粮信号,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调动作用。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近年来,相关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引导农民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

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的通知》(财农办〔2021〕11号),明确要求对抛荒一年以上的,取消次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格。同时,指导各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推进各类补贴信息共享,动态调整补贴对象,提升补贴发放的规范性和精准性。

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引导各地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并明确规定土地流转受让方弃耕抛荒连续两年以上,承包方在合理期限内不解除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的,发包方有权要求终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

同时,相关部门也鼓励地方出台利用撂荒地种粮的支持政策,重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撂荒地种粮的给予补助,加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种粮支持力度,2021年新增10亿元用于支持南方早稻主产区、丘陵地区撂荒地恢复粮食生产。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除此之外,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集成推广先进技术,改善撂荒地耕作条件,实现机械化、规模化耕种,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也是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累计完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同时引导各地结合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尽快恢复撂荒地肥力,提升土地产出水平。

2021 年,在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问题突出的地区已建设200个退化耕地治理集中连片示范区,改善耕作条件。同时加快适宜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累计创建750 多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引导各地围绕耕种薄弱环节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活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在撂荒地集中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高产出效率、增加农民收益,也是防止耕地撂荒的有效方法。

布局持续发力空间

当然,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在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强化市场引导、完善政策法规、优化市场要素配置四个方面,还需要持续发力。

农业农村部表示,今后将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选树一批优秀乡村人才典型,宣传乡村人才带动乡村发展典型范例,营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快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农民愿意种粮、种好粮,同时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乡村休闲旅游等,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效益。

另外,指导地方探索补贴发放与实际种粮情况相挂钩的有效机制,加大补贴发放情况核实力度,做到享受补贴农民耕地不撂荒、地力不下降;强化政策扶持,不断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继续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等。

唤醒“沉睡”资源

撂荒现象并非个案存在,受到农业效益偏低、农民外出务工、耕种条件差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多数农村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撂荒现象。撂荒问题的加剧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降低了耕地质量,给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及农业经济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等带来了负面影响。鉴于此,国家表态坚决遏制耕地撂荒,并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为了改善“撂荒地”呈愈演愈烈之势的现状,2021年年初国家出台并落实了《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各省各地区尤其是撂荒严重的区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盘活农村的撂荒地资源,鼓励复垦复种或复耕复种。

为了解决农民复种意愿低、对撂荒耕地的危害意识不到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从2022 年开始,国家也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模式,严守耕地红线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目前来看,各地采取的撂荒地整治工作初显成效,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案例。

相关链接

科技下乡 撂荒地变示范地

“土稍微盖厚一点,窝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每窝丢3 粒种子。”近日,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蒲江街道茅岭村村民在宣汉县农科所高级农艺师的指导下,往高粱地间“点大豆”。

茅岭村农田土壤有机质少、板结严重,一般作物长不好,加上青壮劳动力较多外出务工,曾经撂荒近10 年。农艺师调研后,指出高粱耐瘠性好,可以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大豆、高粱—饲草麦”高效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既发展粮食生产,又发展饲草,弥补该地冬季因草枯导致的青草饲料短缺问题。

有了农艺师的指导,村民种植高粱和大豆的行距能精确到厘米,田埂边还间种了适宜的边际大豆品种。在这样的套种模式下,亩产值能达6 000元以上。曾经的撂荒地再次焕发生机,茅岭村也成为了高粱高产示范、高粱新品种选育及试验示范基地。

集体托管 撂荒地重焕生机

看到自家撂荒一年多的坡地冒出一排排新芽、重新焕发生机,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焦李村的村民们由衷地开心。

“庄稼人把土地当自己的娃,我把‘娃’托付对了人!”他说。

焦李村的农田大多是“挂”在山坡上的山旱地,很难找出一块平整地。为了谋生,年轻人进城务工,山头陆续出现一些撂荒地。

去年10月,焦李村开始整治撂荒地,整治后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铲车、旋耕机开上“沉睡”已久的山头,昔日的荒地很快被修整成错落有致的现代化梯田。在全面机械化作业下,不到一年便完成施肥、起垄、覆膜、播种,土地在初夏时节泛起新绿。撂荒地“托管”政策不仅让农民的“娃”有了托付,村里闲不住的人还被聘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帮助平整梯田,一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

农旅融合 撂荒地上好风光

盛夏时节,重庆市彭水县善感乡农纲村莲藕种植基地里500 亩荷花摇曳生姿,莲藕种植丰收在望。

善感乡位于彭水县最南端,大量劳动力外出让土地一度撂荒。为综合整治利用撂荒地,今年1月,善感乡对农纲村500亩土地复耕复种,因地制宜发展莲藕轮作基地。鲜藕、莲子可以售卖,也可以加工成藕粉、荷叶茶等农产品,同时还发展荷花经济,带动乡村旅游。

目前,善感乡正形成以莲藕种植为核心,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研学体验、产品研发多元化发展的农文旅融合全产业链。莲藕种植基地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土地流转租金、基地务工薪金、村集体分红三项收益让户均增收3 000元以上。

未来,善感乡还计划修建荷塘旅游环线,并与旅游公司洽谈开通观光小火车。

企业参与 撂荒地成大牧场

“原来山上长的都是1米高的野草,土地里根本出不了粮食。”短短数年,袁家村村民亲眼看着袁家村的4300 多亩撂荒地,重新“活”了过来。

袁家村地处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由于村子地势高,引水难,贫瘠的农田收益微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山上的农田基本都变成了撂荒地。

2016年,青海东牧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到村里建起了牧场,种上了金皇后、陇东紫花苜蓿等优质苜蓿。撂荒地不仅全面复耕,其中2 700亩还被建设成为了高标准农田。

借助这些高标准农田,牧场打造出了一个优质饲草种植、高端牛肉生产以及有机肥还田的循环农牧业模式,直接带动387户当地农民获益。此外,牧场还直接从当地村民中招工,解决就业问题。“一年下来在家门口就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村民喜滋滋地说。K

猜你喜欢

种粮农技农村部
农资价格上涨不是小事
农业农村部部署 抓好秋粮生产等重点工作
农业农村部:加快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抓好重大危害物种治理
农业农村部——紧盯病虫监测抓好防控措施落实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农资价格上涨不是小事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2019年农业农村部展会计划
种粮大户连续7年给农民发巨额年终奖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