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作品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探讨
2022-11-07马慧敏
摘要:文章以第二十八届至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获奖短视频新闻作品的特点——聚焦民生、贴近群众,注重时效、关注热点,以及敢于创新、富有创意,并从新闻价值、社交价值和人文价值三个方面概述短视频新闻的价值取向,并基于第二十八届至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评选标准总结短视频新闻作品的发展方向,如打造矩阵式传播渠道提高影响力、重视技术创新提升新闻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坚持“内容为王”提升短视频新闻的行业竞争力等,旨在为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创作者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在进一步提升短视频新闻质量的基础上,达到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目的,进而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新闻收看需求。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社交价值;矩阵传播;时效性;中国新闻奖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099-03
从第二十八届至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已经连续三年在“媒体融合奖项”中评选短视频新闻类作品,累计评选出获奖作品49件,涵盖典型人物、重大事件、专题报道等类型。这些获奖作品代表了近几年国内短视频新闻的最高水平,从中选取一些优秀获奖作品加以分析,探讨短视频新闻作品的创作特点、典型要素,能为短视频新闻的创作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另外,短视频新闻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主流新闻形式,基于这些获奖作品探究短视频新闻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对媒体自身的发展,还是对行业的健康成长都大有裨益。
一、获奖短视频新闻作品的特点
(一)聚焦民生
媒体融合不仅拓展了观众接收信息的渠道,还使观众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果新闻作品一味关注“重大题材”,久而久之会因为题材的单一性让观众产生反感,导致用户流失。因此,短视频新闻作品要充分发挥自身短小精悍、时效性强的优势,选择“小切口”,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报道那些与群众利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以获得观众的青睐和喜欢。事实上,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也特别关注民生类新闻,尤其是那些以民生“小事”反映国家“大事”或时代“大局”的新闻,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青睐。例如,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记者选择十八洞村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龙金彪,以Vlog的形式记录了龙金彪在脱贫之后的日常生活,从他的衣食住行到田间劳作,记者用镜头展示了龙金彪最朴实的生活,以及他带领村民积极响应“脱贫不返贫”号召的场景。这种报道方式拉近了主人公与观众的距离,观众在感叹龙金彪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顽强斗争等美好品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党中央“精准扶贫”策略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时效性强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之一。融媒体时代,追求更快、更新的新闻报道也是提高新闻作品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相较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的短视频新闻,在时效性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尤其是报道一些时政热点、社会热点新闻时,时效性越强的新闻报道越能满足观众第一时间知晓新闻事件的需求,因此更容易受到观众的喜爱。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中,《广西日报》记者在柳州融水杆洞乡突发洪水之后,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用手机拍摄并发回了灾区现场画面。让外界知晓灾区情况,对回应社会关切、辅助灾后救援发挥了显著作用。
这次新闻报道不仅体现出媒体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而这个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广受关注并最终荣获一等奖,与其时效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其他各类媒体没有获取相关素材的情况下,广西日报率先报道了灾情,并且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现场画面,相当于成为独家报道,成功吸引了观众,并在观众的讨论、转发中获得了持续的热度。
(三)关注热点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当坚守媒体行业的道德底线、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短视频新闻在追求更高的点击率和阅读量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时事热点加以报道,将报道热点新闻内容与弘扬主流价值观相结合,体现出媒体的担当[1]。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网红店假排队调查》中,记者选取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网红店”作为调查对象,并根据网络上热议的网红店排队长、排队难等话题,采取随机采访路人、假借身份暗访等多种方式,掌握了这些网红店排队长、排队难的“秘密”。该短视频新闻作品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全网的热议。网友通过留言评论、点赞转发等多种形式参与互动,进一步提升了新闻热度。除此之外,该新闻作品还引起了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注意,并开展了专项整顿,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短视频新闻作品在报道时事热点时,应注意始终坚持“三个服务”,即服务国家、服务大局、服务人民,这样才能保证短视频新闻作品紧扣主流,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
(四)富有创意
敢于创新、富有创意也是短视频新闻的一个典型特点。尤其是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短视频新闻只有不落俗套、力求创新,才能对观众保持长期的吸引力,并逐渐将普通用户转化成为忠实“粉丝”。因此,媒体人必须树立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尝试运用新的叙事模式,融入最流行的元素,使观众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以第二十八届中國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为例,采用了“虚拟抠像”等先进技术,将英国记者方丹的虚拟影像缩小到只有手掌大小,然后置于办公桌上,与桌上的书本、日历、水杯等物品展开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回顾过去一段时间里全国两会上产生的“热词”。这篇新闻作品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政策解读趣味化,让国内外的普通观众也能了解我国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兼顾了艺术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短视频新闻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优势,推陈出新,从形式上、内容上体现出创意,从而让观众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观看新闻,才能获得更加良好的体验[2]。
二、短视频新闻作品的价值取向
(一)新闻价值
聚焦时代发展重大主题是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获奖作品的价值取向之一。统计第二十八至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所有获奖作品,可以发现“十九大”“经济改革”“一国两制”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并且用许多实实在在的事例进行了解释和佐证,记录了国家历史走向的重要时刻,在弘扬主流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系列作品《中国3分钟》,以每周播出一次的三分钟短片,聚焦民生政策,以一种轻松、简明的方式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付出和努力;而获奖作品《一句话,让山水美如诗》则是围绕“两山论”,以电视散文的形式展现了农村生态治理前后的面貌对比,以及环境治理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些获奖的短视频新闻作品从事实出发,映射宏大的时代主题,彰显了新闻价值。
(二)社交价值
目前短视频新闻主要通过“两微一端”发布,这些平台除了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强大的传播力,还提供了多种互动方式,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例如,用户通过新闻客户端观看视频新闻时,可以采取发送弹幕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与其他网络用户互动;或者进入短视频新闻的留言区,通过留言评论的方式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回复其他用户的评论。如果用户对短视频新闻感兴趣,还可以通过转发的方式,分享给其他的好友。利用短视频新闻的社交价值,可以实现二次传播,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热度,增强了短视频新闻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能让更多的网络用户在相互探讨、彼此交流中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最终形成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达到舆论引导的效果。
(三)人文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人文关怀也是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在短视频行业发展的初期,由于监管不严、竞争激烈,不乏一些为了博取关注、吸引眼球而使用虚假标题、传播恶俗内容的新闻。但是随着行业秩序的逐渐完善,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这些劣质的短视频新闻作品将会逐渐减少甚至被市场淘汰,而那些注重人文关怀、坚持质量至上的短视频新闻将会越来越多,并逐渐引导整个媒体行业实现人本回归[3]。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为例,有五件获奖的短视频新闻作品是记录草根人物,通过挖掘这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刻画真诚又质朴的群众形象,用真实感动观众,彰显人文关怀。
三、短视频新闻作品的发展趋势
(一)依托矩阵传播提升新闻影响力
对比第二十八至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短视频新闻作品可以发现,许多作品都会选择多个平台同时发布,这样可以进一步扩大新闻作品的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从而让更多的用户观看、评论、转发,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短视频新闻作品要想获得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和更多数量的点击率,就必须尽可能尝试多种传播渠道,实现多平台、矩阵式传播[4]。目前来看,许多短视频新闻作品已经尝试利用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以及新浪微博等第三方平台传播,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还应将目光瞄准海外的一些平台,如Facebook、Twitter等,为海外华人或外国网友了解国内的新闻信息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新闻作品的影响力和提升新闻媒体的知名度。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短视频新闻作品《中国3分钟之〈回归20载“一国两制”为香港插上双翼〉》为例,除了选择国内的主流平台发布外,也在Facebook上同时发布。并且发布24小时以后阅读量就突破了500万次,72小时阅读量达到了1180万次,有超过35万人次参与了互动。因此,拓展传播途径、实现矩阵式传播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短视频新闻作品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重视技术创新提升视觉冲击力
对前沿科学技术的融合运用也是短视频新闻作品的特征之一。进入5G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短视频新闻的融合更加密切。在这一背景下,不仅是新媒体,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也开始重视技术创新。新闻画面更加丰富、更具震撼力,由此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短视频新闻作品《AI剪辑大阅兵》为例,该作品使用了时下较为成熟的AI技术,可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多路实时画面进行智能剪辑,以更多的角度、更快的效率将盛大的阅兵现场画面呈献给全国的观众。这样一来,观众即便没有来到天安门广场,也能在电视机前感受到人民军队的磅礴气势和雄伟姿态,增强这一新闻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同样的,无人机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短视频新闻作品中,特别是展示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时,利用无人机在高空航拍,一幢幢耸入天际的高楼、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块块生机勃勃的田地、一条条笔直宽阔的马路,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这种高科技含量的短视频新闻作品更容易受到观众的欢迎。
(三)坚持“内容为王”提升行业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一味重视甚至盲目崇拜技术,将会导致新闻作品失去灵魂。因此,无论媒体行业如何发展,新闻媒体人必须始终坚持“技术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主动肩负起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5]。在融媒体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质量把关上具有绝对优势。从这一角度来看,短视频新闻作品要想提高竞争力,也必须将“内容为王”、质量至上作为准则,才能让短视频新闻作品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与信赖。在保证内容过关的前提下,再配合新的技术、好的创意,让短视频新闻作品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对比近几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可以发现,每一部获奖作品都是在内容、题材、创作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精心打磨,融入了新闻媒体人的独到讲解,增加了新闻内容的深度,而不是一味跟风、模仿。唯有如此,才能使短视频新闻在快节奏时代获得用户的认同,增强用户的黏性,进而提升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四、结语
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除了能够选出可以代表全国最高水准的优质短视频新闻作品外,还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创作方向、创作理念也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以第二十八至第三十届获奖的短视频新闻作品为例,在横向对比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些优秀短视频新闻作品的共性特点。追求创新、关注民生、紧跟热点等是制作出优秀短视频新闻作品必不可少的元素。当然,随着媒体融合程度的加深,对短视频新闻作品的创作要求和质量标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媒体人应当树立创新思维,密切关注中国新闻奖的相关动态,借鉴获奖短视频新闻作品的特点,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 杨晓丽.新闻短视频的深度融合路径探究:基于第三十届中国新聞奖获奖作品的分析[J].青年记者,2021(14):73-74.
[2] 韩姝.融合新闻的形态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的分析[J].传媒,2020(1):44-45.
[3] 王柔.短视频新闻发展现状与潜在危机:以“四川观察”抖音账号为例[J].中国报业,2021(6):128-129.
[4] 王诚.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7):24-25.
[5] 吴伟锋.网传短视频中挖掘传播正能量的“党报路径”:从湄洲日报社一篇获省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谈起[J].新闻世界,2018(12):36.
作者简介 马慧敏,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