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军经典战术之重兵合围

2022-11-07屈怡郭志陶立民

领导文萃 2022年20期
关键词:黄维华野野战军

屈怡 郭志 陶立民

包围,是指在正面部队的配合下向敌侧翼或后方突击,形成围攻态势的作战行动。包围是达成歼灭战的基本手段。由于解放军长期以来的指导原则是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为主,因此高度重视打歼灭战。综观我军战史,包围敌3万人以上的大中型战例达20余次,在如此频繁的实践中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包围战术,不但锻炼出一大批像林彪、粟裕这样精于此道的战术大师,更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许多精彩绝伦的包围战例。

集中兵力,牛刀杀鸡

“集中优势兵力”这条军事领域的第一法则,为古今中外兵家所推崇。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则将这一原则具体化,列为其十大军事原则之一的“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2倍、3倍、4倍、有时甚至是5倍或6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如此看来,解放军的包围战术,真是这一原则忠诚的践行。任何一次包围作战,解放军都秉承着“杀鸡偏用宰牛刀”的传统,形成泰山压顶之势,所以能快打快收、干净利落。

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包围,决不像今天在这里纸上谈兵般容易,而且在解放战争中的1948年11月之前,解放军的总兵力始终处于劣势,武器装备也逊于对手,这就为包围歼敌带来了一个先天不足。毛泽东对此的总结只有简单的4个字:“各个击破。”遵循着变整体劣势为局部优势的思想,解放军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叫绝的包围战例。其中,淮海战役就以60万包围80万的奇迹享誉中外。这个被毛泽东称为“一锅夹生饭”的包围,至今被世界各国奉为“形成局部优势、各个包围歼敌”的经典。参战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按照“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原则,每次集中优势兵力围其一部,力求全歼、积小胜为大胜,对淮海战场之敌进行了逐次包围,让国民党军的整体兵力优势荡然无存。

避实击虚,先弱后强

解放军包围战术的动作要领,可以概括为“准、狠、稳”。即:围歼目标选择要准、下手实施要狠、全歼把握要大。这其中对谁下手成为作战行动的逻辑起点。为了防止将围歼战打成击溃战,解放军的包围作战,在目标选择和时机把握上颇有一番心得。

在解放军眼里,那些战场上孤立、分散之敌更受青睐。1947年,国民党军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其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直接指挥24个整编师60个旅、45万余人进攻山东解放区,这一兵力远远高于在山东作战的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5万人,陈毅、粟裕且战且走。一开始,国民党军诸部队齐头并进,寻求与解放军主力决战,这个阵势让本来很想打一仗的华野部队无从下嘴。5月10日,在华野主力向东转移的过程中,野战军首长曾考虑围歼处于翼侧的国民党第7军及第48师一部,但很快就改变主意了,原因是国民党军阵营中另一个“愣头青”跳了出来,这就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该师师长张灵甫依仗自身全美械装备,孤军冒进,一头扎进了华野主力集结位置的当面。对于这种孤立、嚣张之敌,华野部队迅速调整部署,在15日拂晓即割裂整编74师与其友邻的联系完成合围,紧接着华东野战军上演了一出尽人皆知的“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好戏。解放军在选择包围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敏锐和耐心,就如同非洲草原上游猎的狮群,对手丝毫的失误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结果,这一点就连日后的“联合国军”也未能幸免。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为了实现包围,解放军在整体战役布局上谋形造势、隐真示假;在具体战术设计上,动静结合、攻防相长,可谓煞费苦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包围战术。今天回顾的这些战例,都是在解放战争中各大战略区的大手笔力作。

左右对进、两翼合围。这是解放军最常用的合围战术。通常是将主力分为左右两个攻击集团,分别向预定包围目标实施攻击,像一把铁钳牢牢夹住敌人,而后利用两集团相向对进的效果,迅速割裂被围之敌予以歼灭。这一包围战术,在解放战争中的冀鲁豫战场广为应用。

多点发力、分进合击。这是指解放军组织多路部队,从不同方向向预定目标实施向心合围。这种合围战术多应用于大兵团作战,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后期被广泛运用,从其组织思路和作战效果看,当首推辽沈战役中的辽西围歼战。锦州攻坚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廖耀湘第9兵团,在是继续向锦州攻击还是回撤沈阳或是营口问题上举棋不定,十几万大军在辽西平原徘徊不前,东北野战军抓住这一战机,围歼9兵团。为此,林彪于1948年10月20日将百万大军做了极为精准的战役部署。当廖耀湘再次调集十几万大军准备北撤沈阳之时,东北野战军各围部队突然发力,于27日将这个拥有6个军的重兵集团合围在辽河以西,仅用2昼夜就全歼10万敌军。

诱敌深入、正抗侧击。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黄维兵团急于北进,企图与杜聿明集团“南北对进,打通津浦路”,针对这种战场态势,中原野战军决心以4纵、9纵与黄维兵团保持接触,将其诱至浍河以北,以1纵、2纵、3纵、6纵、11纵等部队,隐蔽集结在浍河以南地区,待黄维兵团处于半渡状态时,分别由东西两翼实施向心突击,配合正面各纵队,对敌实施包围。当黄维兵团前出至忠义集、东平集等地时,这位当过黄埔军校区队长的黄维,终于发觉两翼有解放军强大兵力集结,自知中计,迅速组织部队回撤。“半渡而击”,成就了古往今来多少英名,解放军自然不会放过这一绝佳战机,两翼集结部队全线勇猛出击,至11月25日晨,将黄维兵团4个军合围压缩在东西不到10公里、南北5公里的双堆集地区,胜利完成合围。

穿插断后、迂回兜击。包围战术中,断敌退路是实现合围的关键,否则极易将围歼战打成击溃战。为此,解放军通常将穿插、迂回作为这“致命一击”的主要方法,经典之作当属解放战争中的衡宝战役。当解放军百万大军渡过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向江南发起攻击时,主要作战样式成了追击战,能不能围住惊弓之鸟的敌军,成了衡量一支部队战术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江北重兵集团一个个消失在解放军的包围圈里,给江南的国民党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一旦解放军摆出包围态势,就毫不犹豫地向南撤退,其中以素有“小諸葛”之称的白崇禧最为明显。衡宝战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的。第四野战军认为:如果集中兵力,继续采取传统包围战术,白崇禧部必跑无疑,于是提出三路进军中南的设想,以第4兵团为主组成东路军,进军广东方向,以13兵团为主组成西路军向芷江、黔阳方向前进,以12兵团为主组成中路军正面推进,解放军开始实施战略大迂回作战。1949年9月中旬,白崇禧鉴于青树坪的胜利,误判正面解放军兵力分散,自己的翼侧暂时不会受到威胁,于是准备集结主力于衡阳以南地区对解放军实施反击。

为了对白崇禧实施有效打击,林彪命令中路军各部队停止追击,迅速收拢兵力,准备寻机决战,同时命令在两侧实施大迂回的西路军和东路军加速向敌后侧猛进。在解放军战役迂回和战术穿插所构成的多层包围圈中,白崇禧使尽浑身解数,还是将4.7万部队丢在了包围圈中。衡宝战役,是解放军渡江之后华中最大一次战果,也是解放军包围战术的一次综合运用。第四野战军东路军和西路军,实施了相距近一个省的战略大迂回包围,中路军则利用135师插入敌后的战机,组织近距离的战役迂回包围,如此大手笔,将解放军包围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摘自《世界军事》)

猜你喜欢

黄维华野野战军
孤胆医生黄维一个人的“川军”
孤胆医生黄维: 一个人的“川军”
逆行者黄维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艰难转折
——从“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战役
华野燃气海外上市圈钱“疑云”
黄维为何没被“赤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