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吴歌梦
2022-11-07渔歌
渔 歌
访谈者:渔歌
嘉宾:程桂兰,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副团长、艺术指导(下文中,简称“程”)
渔歌:桂兰老师好!听到您说话,就是听到了家乡的声音。吴侬软语就像甜甜的酒酿,第一口就让人醉了,却依然还想喝。您唱的那首《太湖美》,唱尽了江南的秀丽,唱尽了吴歌的委婉。无论在哪里,只要听到《太湖美》,哪里就是江南。您是不是感觉特别骄傲?
程:是的,这是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太湖是我的家乡,我喝着太湖水长大,说的是吴侬软语,听的是评弹、江南小调、昆曲等。生活在这充满温暖、柔软、梦幻的美丽地方,我感到很幸福。那时,我还会骑着自行车到郊区,坐在太湖边,看着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湖面,遐想连篇。但说实话,我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自己后来能演唱一首赞美太湖并能家喻户晓的歌曲。一首《太湖美》让大家认识了我,也是因为这首歌,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太湖边领略它的辽阔、欣赏它的美丽。你说我能不为此感到骄傲吗?
渔歌:我觉得这首《太湖美》就像是为您量身定制的一样,您能谈谈这首歌的创作经过吗?您唱这首歌用的是浓浓的姑苏方言,而且,太湖的一大半都在苏州,边界甚至来到了浙江湖州,怎么就后来成了无锡市的市歌呢?想象一下,如果用无锡话来演唱,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程:《太湖美》创作于1978年。当年,词作家任红举先生作为前线歌舞团的创作员到太湖采风,他坐着冲锋舟进入太湖深处,旖旎的风光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在船上一挥而就,创作出了《太湖美》的歌词。采风归来,任先生就把歌词交给了作曲家龙飞先生。龙先生也是南方人,他一边看歌词一边酝酿着音乐的总体构思,情不自禁地用吴侬软语吟诵着“太湖美呀太湖美”,不到半个小时,曲子就谱好了。完成创作后,作品被交给了当时前线歌舞团歌队的独唱演员李慧兰演唱,她是南京人,所以用普通话演唱了这首《太湖美》。那时,我在前线歌舞团是曲艺队的一名评弹演员。1980年,前线歌舞团派我去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帮我选了好几首江南民歌风格的歌曲。当时我很忐忑、很紧张,因为我是代表前线歌舞团、代表江苏省去参加全国比赛。好在我以前唱的评弹作品里常常有江南小调,所以那次我就用唱苏州评弹的感觉去唱歌,《太湖美》也改用苏州方言来演唱。就这样,吴侬软语版的《太湖美》诞生了,并在那次会演中获得巨大成功。这首歌受到了各地参演歌手的喜爱,纷纷向我要歌谱,学习苏州方言,他们都说用方言唱特别有味道、特别好听。自那以后,《太湖美》就像插上了翅膀,飞向了全国,成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朋友们都说,提起《太湖美》就会想起程桂兰,《太湖美》也成了我的代名词。面对熟悉我的观众,演出时如果我不唱《太湖美》,他们就不让我下场。
22年后,也就是在2002年,无锡市委宣传部联系《太湖美》的词曲作者买下了版权。我作为这首歌曲的原唱,也和任红举、龙飞两位老师一起被无锡市授予了“荣誉市民”称号。从此,《太湖美》就成了无锡市市歌。
渔歌:哦,原来如此。我知道您还唱过许多江南民歌和艺术歌曲,也演过很多民族歌剧。今天,我们主要聊聊江南民歌,聊聊江南民歌之大美,它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它的音乐风格。
程:提到江南民歌的历史,不得不说说“吴文化”。据史料记载,“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今苏南、浙北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而苏州成为“吴文化”的发扬地。被称作“吴地”的长江三角洲地带,长期以来,经济繁荣,文化尤为发达。江南民歌源于民间,是老百姓生活的写照,自然也流传至今,同时,江南是鱼米之乡,风景秀丽怡人;所以,江南民歌如同柳永的婉约词派,温婉细腻、含蓄优美。由于语言“柔软”的特点,让人听着感觉是那么“嗲”,因此,演唱江南民歌用当地的方言更为悦耳动听。最重要的是音乐风格更准确—江南是隽永的,细腻、精致是江南民歌风格的命脉。
渔歌:是的,吴侬软语很“嗲”,但是清淡雅致,清甜而不腻,就像苏州的碧螺春,嫩嫩翠翠的。其实江南很大,古代称为“吴越”,在地理上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区域。江南的民歌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从您的一张专辑中看到有这些民歌—《拔根芦柴花》《杨柳青》《无锡景》《茉莉花》《一根丝线牵过河》《姑苏风光》《妹扑蝴蝶》《月儿弯弯照九州》《绣荷包》《孟姜女》,我记得您似乎还唱过“九连环”。您最喜欢哪几首?
程桂兰演唱 《太湖美》
程:我从事歌唱艺术就是从演唱江南民歌开始的,我熟悉它的语言,熟悉它的音乐,熟悉音乐中的韵味。20世纪80年代初,“中唱”上海公司就为我专门录制了一张唱片,其中选择了很多江南风格的民歌。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江南民歌。我对江南民歌,特别是江苏民歌情有独钟。我喜欢《茉莉花》《无锡景》《大九连环》《小九连环》等苏南民歌,也喜欢浙江的《采茶舞曲》和《拔根芦柴花》《杨柳青》等苏北民歌。可以说,最好听的江南民歌,我都演唱过。除此之外,我还向民间艺人学唱地道的民歌,比如《孟姜女》等。很多人听了我唱的《孟姜女》会觉得与众不同,特别有味道,这正是采风的功劳。
渔歌:您能谈谈江南民歌的音调特点吗?
程:江南民歌多数都用五声音阶,窄徵声韵561、653和小声韵123的综合运用;级进为主的旋法,连续发展、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旋律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很多江南的小调和曲牌都没有固定的词,而是通过对情绪、对景和物的感慨和描述来填词。比如,大家熟悉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就是江苏民歌《无锡景》的旋律,歌词却改成了《秦淮景》,同曲不同词。歌曲《姑苏风光》也叫《大九连环》,它是把江南民间的曲牌【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调】【鲜花调】【湘江浪调】等有机地联结在了一起,时而明快,时而缓慢,时而柔美,时而轻松,娓娓道来。通过优美的旋律,把1到12月每个月开的花都唱了出来,就像是将原本散落的“珍珠”连缀成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渔歌:我最喜欢《茉莉花》这首歌了,全国各地有好多版本的《茉莉花》。我还是觉得您用苏州方言演唱的江南版《茉莉花》最好听,您认为呢?
程桂兰与歌曲 《太湖美》 作者龙飞 (左) 、任红被无锡市授予“荣誉市民” (2002)
程:谢谢你喜欢我唱的这版《茉莉花》。确实有很多不同的《茉莉花》,但是最有名的,在国内乃至世界都产生影响的是20世纪50年代由作曲家何仿先生搜集、整理成的江南民歌版《茉莉花》。这首歌的原型是流行在六台、仪征、扬州一带的民歌,叫《鲜花调》。《鲜花调》也是有三段歌词,每段各唱一种花,分别是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何仿先生认为这样主题比较分散,而且歌词又带有一些封建色彩。所以,在加工的过程中,何先生首先确定以典雅的茉莉花为主要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歌词进行了大的修改。比如,用“我”字替换了原词中的“奴”字,并改写了原词中一些带有挑逗成分的低俗句子。同时,他也对音乐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比如,他将曲谱的前四小节进行了加工、处理,在结尾处做了高八度的拖腔处理,表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女轻盈地来到百花园中,看到白花绿叶、清香高雅的茉莉花,马上就被吸引了的美好图景。江南的这首《茉莉花》在中国民歌中的地位很高,在国内外广为传唱。我在我的第一张唱片中就收录了这版《茉莉花》,而且还是首次用苏州方言来演唱。何仿先生非常认可,他曾经说:“那么多人演唱《茉莉花》,我最喜欢听程桂兰用苏州方言演唱的。”我将苏州方言的嗲、柔等特点运用于歌中,包括对“好”字、“笑”字等特别能体现方言发音特色的处理,受到很多人的喜爱。2020年,中央电视台《回声嘹亮》栏目专门邀请我作为经典传承人再一次用苏州方言演唱了《茉莉花》,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渔歌:江南民歌的音调婉转悠扬,犹如小家碧玉般的优雅,又像江南水乡河网纵横交错的细腻。这是不是和吴侬软语有很大的关系?
程:当然了,要唱好江南民歌必须首先在语言上下功夫。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民歌都和当地的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用方言演唱民歌和用普通话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要唱好各地的传统民歌,就要学好那里的语言,体会语言中的独特韵味。《太湖美》人人都会唱,但有人会说“就是没有程桂兰唱的那么独特,那么有味儿”。其实根源就在语言,独特的咬字和独特的韵味是唱好这首歌的基础。
渔歌:那么,江南民歌与地方戏曲有没有联系呢?譬如,吴地民歌和锡剧、评弹,越地民歌和越剧?
程:太有关系了,很多戏曲、曲艺门类里,江南民间音乐元素运用得特别广泛。比如,苏州评弹,除了演唱自己流派以外,还会经常在长篇、中篇评弹中根据人物性格、情节内容,有机地将江南的民间小调穿插在其中,给整个演出增加了活力。沪剧也很典型。除了演唱沪剧本身的流派以外,也会运用很多江南民歌和江南小调,如在整场戏中运用《四季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甚至用一些苏北小调穿插在剧中,使人物性格更有特点。再如,我们熟悉的浙江民歌《采茶舞曲》,其实是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先生根据越剧曲调创作而成的,里面运用了很多浙江越剧行腔曲调,关键是结合得不留痕迹,既符合地域特点又那么优美动听。20世纪80年代初,周先生还亲自辅导过我演唱这首歌,我至今难以忘怀,也特别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这首经典之作。可以说,南方戏曲中有江南民歌的元素,江南民歌中也有南方戏曲的元素,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渔歌:回顾了江南民歌的历史、特色等,作为一位歌唱家,您又是江南民歌最好的演唱家之一,您说说在演唱江南民歌的时候,它的特点是什么?技术上有什么要求?和演唱民族歌剧或者其他创作歌曲有什么不同?
程:唱好江南民歌,首先还是要了解江南的特点。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缘故,再加上南方人说话唇齿音比较重,也就是声音比较靠前、比较白,过去唱民歌大家基本都习惯用“大本嗓”。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艺术的进步,经过多年探索,我认为江南民歌完全可以打开喉咙演唱,声音尽量往前送,保持音色明亮,而且用科学的混声来演唱会更加自如。在演唱的时候,尽量行腔连贯、婉转,甩腔不要那么生硬,如果能掌握方言那就更好、更地道,韵味更足了。而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一切围绕着剧情和人物去表演和演唱的,语言基本都是用的普通话。我认为演唱江南民歌和民族歌剧或者创作歌曲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语言,语言带来风格上的不同,而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追求则是一致的。
渔歌: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孕育民歌的土壤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小康”的江南和过去有了完全不同的内涵,江南的人民似乎也更积极地融入了现代化的行列。原来那些粉墙黛瓦的村落变成了大楼、变成了别墅,那些充满诗意的田间小路变成了直直的柏油马路,吱呀吱呀摇船的橹桨换成了机器。没有了夕阳下的袅袅炊烟,没有了鸡犬相闻的村头村尾,没有了水牛背上的牧笛,没有了插秧割麦的号子,民歌也变成了卡拉OK,很多当地的年轻人甚至说方言都“洋泾浜”了。古老的江南正在消失,吴歌离我们渐渐远去,您认为如何才能将江南民歌这一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呢?
程: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作为演唱江南民歌的代表人物,只要有机会就会去演唱江南民歌,并把它录制成音像资料进行传播,中央电视台也多次为我做过江南民歌专场,我也留下了一些江南民歌的演唱范本。现在,只要有机会,我就教年轻的歌唱演员演唱,逐字逐句地教她们唱《蝶恋花·答李淑一》《太湖美》《拔根芦柴花》《采茶舞曲》等。很多学生在她们的音乐会上演唱的江南民歌都特别出彩,我很欣慰。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很多同人也喜欢唱江南民歌,但是真正能唱好的不多,热爱的也不太多,去钻研江南民歌的人就更少了。我由衷地希望江南民歌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因为江南民歌太好听了、太美了。这是我们的宝贝啊,如果没有年轻人去传承,太可惜了!我也只能在力所能及地范围里去引导、去教会那些对江南民歌有兴趣的人,让她们去演唱地地道道的江南民歌。我自封是“江南民歌的传承人”,总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有一种使命感。我曾经也向有关部门领导提过江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我想如果在江浙沪一带,能有机会举办江南民歌的演唱和创作培训班,举办江南民歌的比赛,从传统民歌的传承到新江南民歌的创作……能出现这样的一个局面该多好,我特别期待!我会为弘扬和传承江南民歌竭尽全力!
渔歌:太好了!谢谢程老师,您今天细说了江南民歌的前世今生、它的特点、它的演唱,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广大江南民歌爱好者会感谢您,也会有很多的其他地区的民歌爱好者会感谢您。我们真心希望,您作为江南民歌最优秀的演唱者和传播者,能够为江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