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氧气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TNF-α、β-内啡肽水平及疼痛的影响*
2022-11-07王圆圆刘昂鑫温建民程肖芳
王圆圆,刘昂鑫,陈 冬,温建民,程肖芳
(1.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广东 深圳 518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之一[1],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病变部位为腰4-5或腰5-骶1,临床表现为腰部活动受限,腰骶部、腰背部及臀部的疼痛,常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或疼痛症状[2-3]。发病率逐年升高,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风险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多,费用较高[4-6];非手术治疗以针灸、推拿、物理治疗为主,因此非手术治疗患者的接受度较大,且费用相对较低,临床疗效尚可[7]。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长信教授和何庆教授开创三氧经穴理筋祛痛术,即气针技术概念[8],气针以医用三氧注射治疗技术为基础,运用中医经络穴位理论指导治疗疼痛。本文通过三氧气针治疗LIDH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VAS评分的变化,探讨三氧气针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LIDH提供一种新的诊疗方法及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9]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中的诊断标准。有腰痛病史、腰部损伤史或慢性腰肌劳损病史;主要表现为腰骶部、腰背部及臀部疼痛,伴双下肢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咳嗽、打喷嚏时可加重病情;腰肌紧张或痉挛,腰部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有局限性压痛、叩击痛,可向下肢放射;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腰椎CT或MRI检查示相应节段腰椎间盘突出。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LIDH诊断标准;年龄30~70岁;病程≥6个月;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腰痛相关疾病者;有严重心理、精神疾病者;其他原因所致的疼痛(如内脏痛、癌性疼痛等)者;患侧皮肤有破损、溃烂及严重皮肤病者;不配合治疗者。
1.4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门诊进行诊治的79例LIDH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本试验标准的LIDH患者58例。对这5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形成随机序列,采用密不透光信封进行随机隐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后通过(批准号:SZLDH2021LSYA-049),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三氧气针治疗。患者俯卧位,暴露腰部及患侧下肢,穴位常规消毒,选用25 mg/L浓度的三氧,每个穴位注射量约10 mL,快速进针,回抽查看是否出血,以确保针未刺入血管,然后缓慢推注三氧,以患者局部出现明显的酸、胀等得气感为宜,得气感以患者可耐受为度,出针消毒针眼即可。臭氧机:德国赫尔曼牌(立式)医用三氧治疗仪。注射器为洁瑞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5、10 mL。针头为5 mL注射器橙色针头。主穴:肾俞(双侧)、大肠俞(双侧);配穴:阿是穴、患侧环跳穴、委中穴、承山穴。每周1次,治疗4个疗程,共4周。
1.5.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患者俯卧位,暴露腰部及患侧下肢,穴位常规消毒。选穴同治疗组。主穴毫针规格为0.30 mm×75 mm,体重较胖者选0.30 mm×100 mm毫针针刺,操作时的针刺深度以患者有触电感或酸胀感为度,配穴选用0.25 mm×40 mm毫针,针刺以局部酸胀为度。接通电针(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连续波,留针20 min。每周一、周三、周五各治疗1次,共4周。
1.6 观察指标(1)视觉模拟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患者在一条标有0~10 cm的直尺上,根据疼痛程度在此线上的相应部位作标记。0代表无痛,疼痛越剧烈数值越大。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进行记录并分析。(2)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TNF-α及β-内啡肽(β-EP)水平的变化。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中的疗效评价标准拟定。治愈:改善率≥75%;腰痛及下肢疼痛消失(VAS评分改善≥75%或VAS评分为0),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显效:改善率50%~74%,腰痛及下肢疼痛基本消失(VAS≤2分),直腿抬高试验50°~70°;有效:改善率25%~49%;疼痛减轻或部分消失(4分≥VAS>2分),直腿抬高试验弱阳性;无效:改善率≤24%;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VAS>4分),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者,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治疗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46.62±9.85)岁,病程(9.66±3.95)个月;对照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46.86±8.03)岁,病程(9.59±3.05)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PGE2、TNF-α、β-EP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PGE2、TNF-α含量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β-EP含量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s,ng/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s,ng/L)
PGE2 TNF-α β-EP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治疗组29359.24±141.02191.66±69.115.7470.0001.66±1.261.10±0.772.0090.049109.31±41.56249.00±30.17-14.6970.000对照组29357.55±114.54248.83±52.384.6490.0001.62±1.121.38±1.120.8620.392110.97±31.89207.79±34.08-11.1700.000 t-0.050 3.350 -0.110 1.165 0.170 -4.932 P 0.960 0.001 0.913 0.041 0.338 0.000组别 例数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治疗组 29 7.59±1.74 1.14±0.9218.1630.000对照组 29 7.69±1.71 1.66±1.2914.7330.000 t-0.228 1.762 P 0.821 0.008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于外伤、慢性劳损及椎间盘退变等因素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继而压迫神经、血管、脊髓等而引起的以腰痛、下肢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1-12]。中医学尚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腰痛”“腰腿痛”等范畴。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外感腰痛和内伤腰痛。外感腰痛多因风、寒、湿邪等外邪阻滞经络,不通则痛。内伤腰痛多因肝肾亏虚,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慢性疾病,日久不愈,暗耗精血,腰腑失养所致[13-14]。
目前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疼痛,疼痛与炎症因子息息相关,其中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PGE2在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调节炎症反应及直接致痛的作用,TNF-α是由单核细胞及巨核细胞产生的一种促炎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及细胞免疫应答,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15-17]。研究显示,TNF-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呈正相关,TNF-α可促进PGE2表达水平的升高,造成神经根疼痛敏感性上调,而针灸能明显降低TNF-α及炎症因子,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18-19]。β-内啡肽是机体发挥镇痛作用的内源性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介导参与炎症反应。当体内有炎症反应时,细胞中的β-EP可大量释放,抑制P物质的释放,进而抑制痛觉的传递,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20-22]。研究表明,针灸能刺激人体产生大量的β-内啡肽等物质,促进神经递质改变,降低外周血中的致炎因子,达到镇痛作用[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多样,非手术治疗占主要地位,其中口服消炎药、局部注射麻醉药物及激素治疗,虽短期内疼痛缓解明显,但易复发且副作用大[24-25]。中医针灸在临床上治疗LIDH疗效突出,且患者接受度较高[26-27]。三氧气针是以三氧治疗技术为基础,以中医针灸腧穴学为理论基础的治疗方法。早在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就已经将三氧运用于各类疼痛疾病中,后来意大利学者发现三氧注入人体能产生与传统针刺相似的针感及作用,且针感较持久,刺激性较强[28]。研究表明三氧气体可以中和炎症反应中表达过量的反应性氧化物,从而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炎症的吸收,达到消炎镇痛和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29-31]。但三氧气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采用三氧气针治疗LIDH,结果显示三氧气针可明显降低LIDH患者血清中PGE2、TNF-α的水平及VAS评分,并能升高β-EP水平,提高患者临床有效率,表明三氧气针可以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且三氧气针比传统针刺有更强烈的针感,得气后针感持续时间更长,一般酸胀感可达3~6 h。
综上所述,三氧气针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32],便于临床医生学习、掌握及推广,但三氧气针的远期疗效及临床运用的作用机制、操作规范、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探究,三氧气针与传统穴位注射的疗效对比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组将进一步研究,以探讨三氧气针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