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如何推进积极老龄化
——基于涉老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2022-11-07江宇梁颖贤

传媒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老龄化框架

文/江宇 梁颖贤

2002年联合国提出“积极老龄化”并将此写入《政治宣言》。自此,“积极老龄化”成为国际上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原则性框架。伴随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积极老龄化的相关工作在积极推进。200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此后,在政府陆续出台的文件或者重要会议上,都明确指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那么在政策宣传过程中,我国新闻媒体如何理解和阐释积极老龄化的原则与内涵?在宣传和引导积极老龄化的工作中存在哪些值得改进之处?这些议题值得引起新闻研究者和新闻工作者的重视。

当前涉及积极老龄化与媒体的研究还比较有限。Abdullah等人的研究表明,“积极老龄化”和类似的术语在报纸中出现频率较低,新闻报道很少提及社会弱势群体。国内的李瑛和郭丽娟发现,涉老新闻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主题上多以政策宣传、保健养生和典型示范为主。总的看来,对国内媒体在涉老新闻报道中关于积极老龄化呈现的研究依然有待深入。本研究聚焦于2002—2020年间不同媒体涉老新闻报道的演进,探究以下研究问题:第一,我国媒体中的涉老新闻报道关于积极老龄化的呈现内容有何特点?第二,我国媒体中的涉老新闻报道关于积极老龄化的呈现常使用何种框架?第三,不同类型媒体的涉老新闻报道呈现积极老龄化时是否存在差异?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中国老年报》《新京报》涉老新闻报道的框架、主题、话题、版面等内容进行量化分析。《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中国老年报》是国家级的专业老年报,《新京报》是综合类大型日报,故选取这三家报纸做样本媒体进行分析。

自2002年联合国提出“积极老龄化”并将此写入《政治宣言》后,我国于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6—2020年的十三五规划和2019年的政府报告中都分别提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内容。因此,本研究以“积极老龄化”的提出和我国重要文件的出台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对200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间的涉老新闻报道进行检索。通过中国核心报纸数据库(CCND)检索《人民日报》和《中国老年报》的涉老新闻报道,《新京报》的涉老新闻报道则来自于《新京报》网站。最终获得《人民日报》报道213篇、《中国老年报》报道215篇、《新京报》报道216篇。本研究对每篇报道的报道主题及其子话题、报道对象、报道框架进行编码。

积极老龄化指数的具体构成指标初定于2012年,由维也纳欧洲社会福利政策和研究中心制定。本研究基于涉老新闻报道情况和Zaid等学者制订的积极老龄化指数,同时结合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口老龄化情况,确定以下四个主题的编码指标:即“健康”“参与”“保障”“积极健康老龄化的能力及有利环境”。同时根据积极老龄化的四大主题的分类进行话题的细分,将新闻报道话题划分为以下类别:“健康”主题中的延迟退休和国外老年人就业情况;“参与”主题中的志愿活动、照顾后辈、照料老人、政治参与;“保障”主题中的体育锻炼、医疗保障、独立的生活安排、经济状况、养老保险、政府打击犯罪和继续学习;“积极健康老龄化的能力和有利环境(以下简称能力和有利环境)”主题中的预期寿命、身体功能、心理精神、信息技术技能、社会联系、国家政策、社会机构体制、代际支持。对无法归入上述报道主题类别,但确实属于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举措的涉老新闻报道,则归为“其它”类。比如养老产业发展方面的报道并不适配积极老龄化的四个报道主题,但当前发展养老产业是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举措,宜划归“其它”主题分类,纳入积极老龄化的衡量体系中。

报道对象主要针对新闻报道主体进行分类,包括老年人性别、老年人所居住地区(城镇或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健全或残障)等类型。

在报道框架的类目设置上,臧国仁提出的框架分析法中的高层次结构框架,主要以“报道主要涉及内容”来划分报道框架。通过对涉老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内容的梳理,本研究将报道框架划分为原因剖析、措施建议、现象呈现、典型个案和政策解读。杨秀国和刘洪亮在研究中提到,一篇新闻报道中可能涉及多个内容,报道框架的选择可以是多个的。因此在统计中,本研究以呈现的频率作为统计标准,而非占比。

在信度检验方面,由三位编码员独立完成对报道样本的内容分析编码,霍尔斯蒂系数为0.972,研究具有较高的编码信度。

二、结果分析

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媒体的涉老新闻报道鲜有提及积极老龄化或与之相关的术语。2018年起,我国媒体的涉老新闻报道数量以及对积极老龄化各主题的关注度有显著增加。其中“保障”主题的报道增长最为明显,3家纸媒关于“保障”主题的涉老新闻报道数量从50篇增加至133篇。2017年起,我国陆续针对发展养老服务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媒体密切关注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政策。当前涉老新闻报道较少能刊登在报纸首版(12.3%)和评论版(4.3%)。李瑛等人也指出涉老新闻很少出现在报纸的重要版面,这折射了我国媒体对于老年问题的关注依然有待加强。

我国媒体关于积极老龄化的报道较为宏观,倾向于从国家政策、社会机构体制发展等话题切入。涉老新闻报道中关于积极老龄化的呈现主要集中在“能力和有利环境”(58.4%)及“保障”(21.7%)两个主题上;“健康”主题(2%)和“参与”主题(0.9%)的报道,在我国涉老新闻报道中仍相对缺席。归属在“能力和有利环境”主题中的“国家政策”(137次)和“社会机构体制”(116次)是涉老新闻报道最常见的子话题。“其他”主题在涉老新闻报道中占比17%,折射了我国较为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

三家纸媒的报道主题存在一定差异,但三家纸媒均有超过半数的涉老新闻报道围绕“能力和有利环境”主题展开,《中国老年报》(67.4%)报道比例略高于《人民日报》(57.3%)和《新京报》(50.5%)。三家纸媒近五分之一的报道为“保障”主题。“健康”和“参与”主题的报道在三份报刊中所占的比例都甚少,仅占三家纸媒涉老新闻报道总篇数的2.9%。

三家纸媒644篇涉老新闻报道中将视野放在农村老年人身上的仅有70余篇。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当前我国媒体的涉老新闻报道较少提及残障老人,三家纸媒单独提及或涉及残障老人的报道不到60篇,年均篇数不足5篇。在报纸类型上,《中国老年报》涉及农村老人和残障老人的报道最多,关于农村老人的报道有41篇,残障老人的有25篇;涉及农村老人的报道,《人民日报》和《新京报》均是15篇左右;关于残障老人的报道,《人民日报》有20篇,《新京报》则不足10篇。

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和老龄化加快,农村留守老人逐渐增多。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将超过2亿人,且大多分布在农村地区。目前我国媒体对农村老人或残障老人的特殊群体关注度仍然不足,与社会现状出现了一定的脱节与割裂。

644篇报道惯常采用的报道框架依次是措施建议(277次)、现象描述(192次)、典型个案(183次)和政策解读(113次),原因剖析(23次)框架最少被采用。《中国老年报》(50次)使用政策解读框架的次数略高于《人民日报》(36次)和《新京报》(27次),三家纸媒对其余报道框架的使用量较为相似。

措施建议框架主要针对老龄化社会出现的各类老年问题提出措施建议,措施主体多是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等,较少针对老年人本身或围绕老年人社群关系提出建议。政策解读框架主要是对某个涉及老年人或老龄化社会的政策、条例、规划等文件进行再述或专家解读,有部分报道会涉及政策实行现状,但较少提及公众对政策文件的态度意见。原因剖析框架在涉老新闻报道中出现得最少,对老年人相关问题多作负面归因。媒体较少通过积极老龄化的动态镜头进行报道,缺乏其他年龄段的个体对老龄化态度的呈现。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近年来我国不同类型纸媒对涉老新闻报道的关注内容和报道框架等。虽然三家纸媒在“积极老龄化”的呈现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报道内容、报道对象和报道框架等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总的来看,目前媒体的涉老新闻报道在积极老龄化的呈现上均较少使用“积极老龄化”相关的术语,对于积极老龄化的战略较少涉及;报道视野强调积极老龄化中“老有所养”的“保障”和“能力和有利环境”主题,对“老有所为”的关注相对不足;农村老人和残障老人在媒体报道中的出现频率有限;多着眼于国家、社会层面等宏观的新闻叙事框架,鲜以动态视野观察社会老龄化问题。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以供探讨。

词汇概念的表达对于人们认知模型的框架构成和意义建构有着一定的作用。对本研究分析的三家纸媒而言,涉老新闻报道较少出现和使用关于“积极老龄化”的术语,即便有部分报道提到“积极老龄化”等相关术语,但缺乏详细通俗的解释,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从报道获知积极老龄化的相关内容和人们对积极老龄化认知的建构。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多次提及媒体是“推动积极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媒体可通过开展关于老龄化社会的讨论专栏,在媒体平台上呈现涉老领域及各方相关人士的对话和讨论,从多角度普及积极老龄化内涵,传播更全面的积极老龄化观念。

当前媒体对于农村老年人和残障老年人的报道还相对较少。虽然媒体在报道中提到城乡老年人的异同,但是对农村老年人的关注度与我国农村老龄化的程度仍不相符。对残障老年人关注的不足,将有可能导致公众对残障群体在信息化社会下遇到的困难认识不足、帮扶不够。因此,媒体的老龄化报道,一方面需要对农村或残障等弱势老年群体倾注更多关怀,传达党和国家对于老年人及弱势群体的政策,呼吁社会力量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看到老年人的需求并通过新闻报道表达他们的心声,增加从老年人自身角度出发的报道。

老年人参与程度影响着积极老龄化的推进程度。媒体需要丰富老年人“健康”和“参与”主题的报道。积极老龄化建立在老年人个体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在积极老龄化过程中,不可匮缺的是人们参与积极老龄化的主观意愿。当人们年老时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是积极老龄化的关键目标,老年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否积极努力地维持个体的自主独立生活能力,并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老年人自身的意愿。同时,积极老龄化的模式是通过提高正式和非正式工作的参与率来应对社会和经济变迁的一项有希望的战略。媒体可以多关注再就业和延迟退休议题,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给予引导,端正人们对老年人参与变迁公共领域的认知,激发老年人活力,鼓励其保持身心健康,更多参与社会或家庭事务活动。

积极老龄化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后的状态,而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会老去,对于老龄化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宏观的国家和社会层面或微观的老年人本身。媒体在积极老龄化相关报道上,需要以动态的视野,关注积极老龄化。在微观的叙事上,除了关注老年人群,还需要重视其他非老年人群对老龄化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打破当前涉老新闻报道的局限。

媒体机构还可以通过自身影响力,整合政府机构、社会商业组织等社会资源和各年龄段社会群体,组织开展助力积极老龄化的相关活动并进行报道,推进积极老龄化。媒体可以综合运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报道与活动相得益彰的方式,倡导尊老敬老文化,促进社会各界为提高老年生活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老龄化。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老龄化框架
浅析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企业工会新闻报道工作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框架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健康月历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