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临沭县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及对策

2022-11-07李善玲朱孟浩

新农民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全县人才科技

孙 欣,刘 淇,李善玲,朱孟浩

(临沭县科学技术局,山东 临沂 2767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进一步了解全县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情况,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动力,笔者通过实地观摩、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企业和部门,详细了解了产业知识产权创造、产学研协同创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工作开展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1 临沭县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近年来,临沭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县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县等荣誉称号。目前,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建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65,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9家家。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0余项,争取无偿资金3.34亿元。获得市级以上各类科学技术奖励14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技术金桥奖3项。深入开展“百家院所进临沭”活动,通过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共同承接国家和省科技项目,推动高端人才和创新成果向临沭聚集,已累计与107所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38次,转化科技成果376项,登记技术合同28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5亿元。

1.1 突出高位推动,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启动了科技创新示范县建设,形成了《临沭县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县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全县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县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从“创新投入”“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特色指标”5个方面设置了30项示范县建设指标,全面统筹和协调推进科技创新示范县建设的各项工作。在坚持和完善原有科技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县,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作出规划。

1.2 突出投入牵引,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热情

县财政设立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并形成稳定增长机制,用于支持开展各项科技创新工作。围绕临沭县“工业强县、创新发展”的定位,严格兑现企业奖励政策。2017年至2021年,县财政重奖企业共计4054.355万元。2021年,全县获批科技资金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其中,争取各级科技项目支持1865万元,各级企业研究开发补助资金700万,中小微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财政补助预计150万元,充分发挥科技金融源头活水作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金额度7300万元。在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下,企业创新创业热情迸发,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0.98亿元。

1.3 突出平台搭建,促进创新基础能力提升

围绕“3+2+N”产业,积极创建科技创新平台,转化应用科技成果,推动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平台支撑体系,促成全县成为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应用高地。目前,全县共建有市级以上平台65家,通过平台建设“筑巢引凤”作用,吸引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广商、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曾希柏、清华大学教授张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朱孔军、山东大学教授杨延钊等126位高层次人才和一批研发团队参与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同时,围绕产业发展的急需和紧缺人才,共引进外国各类经济技术管理专家330余人次。

1.4 突出产业融合,促进创新绩效持续显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新兴产业稳步壮大。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新兴产业链图谱,加快实施强链、补链工程,全面启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谋划布局。围绕企业的产业特点和科技需求,坚持常态化走访企业,协调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科技企业缺、研发投入低、研发机构少的短板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梯次培育企业、提升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等专项行动,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化、定制化和个性化的科技服务。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科技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

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主要以技术自主研发为主,联合攻关、共建平台等深层次合作较少,引进的海外人才和智力成果相对较少,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引进转化能力不强。在孵化载体、创新平台、公共服务等方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存在差距,创新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与全县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还不匹配。比如,从全县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企业及毕业企业数量看,全县分别达到60家、166家,较全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均数据相比,分别少191家、924家。

2.2 科技型企业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

高新技术企业育成孵化还不完善,新引进落地的高科技项目数量和规模较小,科技型中小企业储备不足,创新型企业群体急需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县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偏小,整体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全县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数量(50家)仅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的3.8%;高新技术企业总量(49家)仅占全市总量的4.45%左右;全县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培育和高科技项目投资落地上存在较大短板。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4.6%、增速为23.3%,略低于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主要从产业结构看,化肥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钢管加工业、机械制造业、柳编加工业传统产业占比较高。

2.3 科技创新活力还需进一步强化提升

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还没有实现突破。全县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仅有24.29%(2020年),低于全市5.7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4.88个百分点,且存在着规模较小,同质化、低端化的现象。企业聚集高层次人才能力相对不足,存在引不来、留不住等问题,尤其缺少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全县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仅为26.26人(2020年),略高于全市1.36人,远低于全省35.64人。

2.4 科技人才引育留用工作实效性有待提高

一是人才优势不明显,与南方发达县区及临沂三区相比,全县经济、交通、基础设施等区位优势不足,县城综合薪酬水平较低,支持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发展平台有限,吸引力低。二是当前全县出台的人才政策,主要是针对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面向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配套政策少。大多数企业对科创人才的激励方式仍停留在薪酬、项目成果奖励、新产品销售分红等比较传统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人才和企业捆绑在一起。三是有的高校毕业生存在高学历、低本领的现象,与企业技能型、实用型岗位匹配度不够,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失严重。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上差距,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很多高学历人才和高素质技工等就业群体流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3 科技创新工作发展对策

3.1 推动创新要素协同配合

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统筹力度,根据全县科技创新能力、本级财政科技支出、科技工作成效等因素进行资金优化配置。通过科技项目实施、平台载体布局、人才团队下沉,对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给予支持。建立完善县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规范企业研发费用的归集与管理,对项目的立项、实施进行过程管理,项目完成后进行后评价和绩效管理,提升研发资金使用效能。

形成“政府搭台、院校参与、企业唱戏”研发平台协同建设体系,实现“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顶尖研发团队合作共建,推动每个主导产业成立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布局一个中试示范基地。鼓励企业支持加大研发场所、研发设备等投入,壮大专职研发队伍,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

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创新人才团队进行对接交流,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以“一区三园”为主体,加快推进对接“长三角”科创大走廊等区域特色创新载体建设,着力把全县建设成为省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引擎。鼓励和支持各镇街、开发区和企业在济南、青岛等省内创新高地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资源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飞地”研发平台、孵化载体,促进创新要素和智力成果向临沭县汇集。

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研发计划,争取更多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市级科技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等财政资金的作用,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科技金融发展,探索开发特色科技金融和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3.2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发挥科技创新科技赋能作用,推动产业结构持续调优,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协调创新体系。带动全县形成“标杆企业引领、优质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跟进”的递进成长新格局,培育“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强化动态管理、精准服务和全链条培育,带动形成全县“金字塔式”企业梯队。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技术改造等手段,加快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

实施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围绕“3+2+N”产业体系,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县级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各类创新要素,破解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瓶颈,推动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实现新突破。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项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法性纳入科研诚信管理。管理费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实际管理支出情况与项目负责人协商确定,绩效支出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科研活动需要和相关薪酬标准自主确定。

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进创新人才、科技成果、金融资本、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集聚发展。拓展与“一带一路”和“长三角”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实行常态化科技成果采集、遴选、定期发布制度,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和技术转移体系,强化对创新创业全链条的服务支撑,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打造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为企业和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和孵化服务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细分产业的精准孵化服务。鼓励多元主体建设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强孵化器的建设与运行,推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专业化精细化升级。不断提升服务入孵企业、入孵团队水平,充分满足创业团队和企业对于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个性化需求,形成“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3.3 打造创新人才团队

坚持全球视野选才,精准引才,着眼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候鸟专家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柔性引才。创新人才引进新模式,加快推进“人才飞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机制。

建立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协调机制,依托科技等重大技改项目,支持重点领域科技工作者参加国家和省里的科研计划、学术交流。完善以人才分配激励办法,重点加大对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股权、期权、岗位分红权等激励力度。支持企业赴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离岸创新实践基地,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来沭创业创新发展。

鼓励科技人员聚焦工业振兴、乡村振兴、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成果转移转化。在县级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置科技特派员计划专项,用于支持建设提供技术示范、成果转化、技能培训、人才培养、创新辅导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夯实科技特派员工作基础,形成鼓励特派员精准服务工业强县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新局面。

实施企业家素质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专项计划,加大对企业家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的培训力度。弘扬工匠精神,强化创新思维,积极倡导企业家坚守实体经济,形成“伯乐型”企业家培训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机制建设,深化不同层次的交流活动,打造区域性和产业性企业家联盟,努力建设一支锐意改革创新、具有全球化视野、善于做大做强的企业家队伍。

猜你喜欢

全县人才科技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