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改饲”优化种养结构 草牧业发展提质增效
2022-11-07庄洪廷
庄洪廷
(辽宁省畜牧业发展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十三五”以来,辽宁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改饲项目,围绕“发挥企业主导作用、推行种养结合、实现一体化发展、最大限度提高综合效益这一关键”,着重选择牛羊数量多、规模养殖比重大、养殖企业意愿强的县区实施粮改饲项目,粮改饲试点由3个县增加到辽西北11个市47个县,实现了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种植相对集中区域全覆盖。试点种植面积由23万亩扩大到83.93万亩,累计调整种植面积447.13万亩,完成收贮任务1217.32万吨,完成总任务的117.51%,为辽宁草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加强组织管理,开展示范培训
一是实行绩效考核措施,即省将粮改饲项目纳入对各市目标考核体系,省、市、县三级均成立粮改饲领导小组,统筹做好粮改饲工作的组织协调、安排部署、督导检查、服务指导。二是建立项目全程监督管理措施,即“播种看地头、贮制看现场、贮后看壕头、验收量壕底、容重靠测量”。三是宣传、示范带动措施,即广泛宣传粮改饲政策优势,建立粮改饲试验示范基地,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以实际应用效果带动更多养殖场户参加粮改饲项目。四是拓宽粮改饲政策补贴品种措施,即将调制干草纳入享受政策补助范围,按照1吨干草相当于3吨青贮的比例兑现补贴。
2 探索创新思路,培育发展新模式
一是龙头企业“种养加一体化”模式。辽宁辉山乳业集团统一种植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同时配备大型青贮玉米和牧草播种、联合收割、加工等机械设备1500余台(套),全面推行青贮全程机械化作业;企业每年贮制玉米青贮90万吨、苜蓿青贮8万吨,专门供给65个自营牧场13万头奶牛使用,大幅提高了产能和效益,打造了大型养殖企业龙头的以养定种、种养结合模式,真正实现了“养殖企业+自有种植基地+产品加工应用”全产业链运营。二是“企业+种植户”订单模式。以海城市佳鑫、海城市绿世界、建平县安兴牧业、义县张春江等为代表的养殖加工企业,与周边种植户签订长期订单,由种植户按照收贮企业要求种植青贮玉米,在达到收割质量要求时,企业进行统一机械收割、贮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自身青贮饲料的需求,又带动了周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三是“合作社(养殖+种植+产销)”模式。以彰武县长青肉牛、天丰肉羊合作社为代表的养殖合作社,社内既有养殖大户,又有大量中小种植户,养殖大户将种植户的农产品、果产品的边角余料与青贮玉米混合青贮,除满足自身养殖需要,又打包外销省内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 优化种养结构,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促进提质增效,提升农牧收益 。在同等种植条件下,种植青贮玉米比籽粒玉米平均每亩多增收近300元,“十三五”期间,种植环节增收超过10.1亿元。2018年以来,共有5个牧场获得中国青贮饲料质量评鉴大赛奖励,其中银奖2个、优秀奖5个。饲喂青贮玉米饲料后,生产1吨牛奶节约饲料成本300多元;肉牛饲料成本每头降低900元左右;肉羊饲料成本每只降低40元左右。2019年辽宁省泌乳奶牛平均单产8.0吨,比2014年提高2吨。二是促进种养结合,推动循环发展。辽宁省参与项目实施的养殖场户流转土地自种、种养一体化经营比例达60%以上。养殖场利用一体化经营优势,将牛羊粪便还田用于青贮玉米种植,减少化肥用量40%以上,既培肥了地力,又减轻了粪污处理压力,走出了生产生态循环发展之路。三是推进现代饲草业发展,形成新业态。辽宁以粮改饲为抓手,培育发展专业化饲草生产、加工、销售企业10余家,推进“产加销用”协调发展,现代饲草产业初见规模,从“有草无业”到“立草为业”取得良好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