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几点思索
2022-11-07刘瑛上海
◆ 刘瑛(上海)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作为公共文化宣传单位,在地方文化建设上如何进行功能定位;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公共文化如何在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的同时,突破以往工作的局限性,展示创新意识和拓展精神。这都是需要我们积极思索和探讨的问题。总之,要服务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然要与科学的服务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上海闵行区群众艺术馆新馆于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结束长达六年无场馆、少阵地的工作状态之后,近年经过一系列的转型、摸索与尝试,在活动的丰富性、培训的多样性、与百姓的互动性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有效的成果。本文试图以该馆为例,谈谈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几点思索。
一、关于自身功能定位的思考
闵行区群众艺术馆功能定位概括为八字方针:引领示范、服务基层。全馆工作围绕此一基本定位展开,以创新、创优为工作目标,使新的场馆成为闵行区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中心、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基地、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的摇篮、各门类文化服务和高雅艺术的配送中心、特色文艺团队的管理中心、社区文化的信息传播中心。
围绕这六个中心,每年年初在主管局的组织下,我馆针对区域内十四个镇、街道、工业区的情况进行摸底,找到工作对接点。第一季度基本盘活本土文化资源,对全年工作做全面布局,在市民文化节启动日这一天,推出今年打头阵的街镇文化亮点项目,同时发布全年工作设想,与区域内的群文单位结成同盟,达成工作上的一致目标。四月之前完成街镇各类创作项目的盘查和申报,馆业务人员不断跟踪指导,打磨前一年年尾组织的区创作节目汇演中评选出的优秀节目,把这批作品推荐到市“新人新作”大赛。紧抓群文创作的同时,我馆及时与市群艺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对接,提前制定公共文化配送服务的菜单,为区级公共文化配送及培训工作做预案。分派下基层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点对点服务,针对乡镇出现的特色团队进行业务引导,助推其品牌项目的打造。及时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动态反映在馆的公众微信上,并为区文广局“文趣闵行”信息平台提供充实的内容,让老百姓及时了解身边的公共文化信息。
近年来,区群众艺术馆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基层市民,而不一味沉迷于小众高雅艺术的推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群众艺术馆就是指导、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研究群众文化艺术的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应该以人民群众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由此,我馆各门类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对自身也有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是:业务素质上必须优于基层,信息量上必须广于基层,服务资源上必须强于基层。建立专业服务理念、专业服务团队,广泛发展受众队伍,成为我们提升自我和服务基层的一种良性互动,在创作、活动、培训等方面,自觉而积极地提升区级群众艺术馆的履职效能。
二、对于工作方法的探索实践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落实在具体工作当中,业务建设、内部管理、公共服务,对于群众文化机构又是个系统工程,如何才能行之有效,便需要从方法上进行探索和实践。
第一步,让自己的嗅觉敏锐起来,在脑子里勾画出区域的文化地图。由于历史的原因,每个地区都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独有的人文构成,闵行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乏现成的文化资源,发现和聚集它们并进行分类列项,由此而针对不同的服务项目,一层层实行项目负责制,为各个文化需求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方面,服务市民群众需重视群众文艺社团的建设,我们尝试建立多个群众文化示范基地和馆办文艺团队,建立经常性互动,这是文化馆之活力所在。为了便捷服务,各专业服务部门尝试建立各专业的特色团队,如民族乐团、艺术团、舞蹈团、诗社、书画摄影团队等等,把受众从茫茫人海中和忙忙碌碌中用信息平台有效地链接在一起,既方便分类沟通与互动,促进各类文化活动、培训、辅导,又具针对性、可操作性、能动性和长效性。在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要求上给群众以确定感和可选择性,形成规律;让各种层次、各个方面的群众需求尽可能在这里对号入座;重视和研发一些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务项目,如打击乐班、童声合唱班、多米诺骨牌兴趣班等。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既需要完善的服务场地,还要有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项目,并使之成为常设性的文化服务项目。
第三步,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推介,创新传播方法与途径。缺乏有力的传播手段,不管多么高品质的艺术节会,也只能是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没办法与电视等媒体开展的文化活动相提并论。由闵行区文广局承办的上海合唱节,因为借助SMG及各大媒体的宣传,得以在东方卫视播出,极大增加了受众面。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注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探索文化服务的多方联动机制,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文化发展。利用共享工程网络平台,积极建立群文资源数据库,搭建专业的“文趣闵行”文化互动服务平台,为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手臂”,实现文化服务智慧管理,为文化资源智能配送体系的搭建助推。我馆长期为“文趣闵行”提供服务内容和配送模式,项目设置不断更新,区域内的老百姓也能在平台上及时了解演出、培训和索票信息。有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只有重视网络、电视、微信、博客等新媒体新载体的运用,才会与时代同步,这是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另外,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好的文化常设项目需要有好的专业服务来配套和好的行政后勤管理来保障。提升行政管理能力,重视组织保障、后勤保障以及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流程等细节建设,因事关免费开放的质量与效益,故也十分重要。加强窗口和窗口效能建设,应作为每个馆员必修、常修的一课。
培植专业团队,培养专业受众、服务广大市民,树立群众文化专业化服务理念。这些新的服务理念的导入,使公共文化场馆的内部管理也呈现出宽容平和的态势,从业人员在集体中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既各自为政又团结一心,通力完成各种大型活动之余,在各人的专业领域积极创新,让享受文化成为广大市民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把实现群众文化社会化、生活化,作为群文人长期的不懈追求。
三、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在充分运用文化馆的服务辐射,更新服务观念,探索区级艺术馆国办文化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双重载体功能的同时,我们正在面对新的课题。
一是完成从服务领域的“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在原来的组织文化活动、创作文艺作品、培训文艺骨干、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和挖掘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服务力度;二是因为分工的细化、市民文化节活动和公共文化配送的骤增,特别是网络数据平台的建立,即使我们的业务人员一专多能,但人力和物力仍然存在不足。
我们尝试采用委托、招标的合作方式,有意识培育其他协会团体、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共办“大文化”格局,以完成“小艺术作坊向大艺术中心”的转变。这也许是一个相当长的转型过程,面对这一挑战,未来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也势必要积极摸索应对方案。公共文化服务,既有各自为政,围绕各区主题活动独立运作的时段,又有通力配合与各区县联合运作的全市性大型活动,如“上海之春”群文展赛、上海合唱节、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等。在需要各区县配合的阶段,在资金、资源的配制上,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共赢机制,就可避免同类项目资金的重复或缺乏,导致无效使用。区级的财政预算都在前一个财政年的下半年展开,市级活动如果早于区级出台活动预案,区级公共文化机构便能以相对准确的预算与之匹配,活动经费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年末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局面。
一年一度的“上海之春”新人新作赛事为上海的群文原创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但实际上群文创作人员因忙于应对从年头到岁末的市、区、局行的各类活动,已经鲜少有外出采风的时间,好作品的出现非常难。建议每个门类的赛事以两年为一个周期举行,同时对原创群文作品的奖励范围扩大,得奖之后适当增加展演场次,不要只为得奖而创作,以鼓励编、演者的积极性。
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的思考
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我们将继续提供精良的培训、辅导、赛事等各类服务项目。把经营群众基础好、社会影响力大的服务品牌作为下一步服务的重心,馆应依据自身工作职能,立足本土,开辟符合本地文化特点、符合本地群众文化需求、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文化服务品牌,以减少活动的随意性、低层次性,追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区所属的十四个镇、街道、工业区,实现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品牌,帮助打造如“龙跃浦江端午文化节”“月满马桥中秋活动”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极大地丰富闵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品牌一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二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群众参与性广,社会影响力强,很值得完善和推介。
我们从2007年起持续打造“上海合唱中心”,把两年一届的上海合唱节办成了全民欢唱的歌厅。同时广泛组织开展民乐、诗、书、画、摄影等文化展赛,欢乐社区明星沪剧擂台赛,企业文化节,欢乐校园明星赛等系列活动,每两年开展的“浦江沪剧节”赛事及展演,“长三角广场舞邀请赛”“舞向未来、舞动青春、舞动夕阳”特色团队的打造,努力实现闵行区群众文化全区大联动,力求实现文化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
建设重视需求、共建共享的联动型艺术馆。一是广泛建立群众文化社会共建团队,建立群文共建名录,有针对性地开展和社区、企业、校园、机关等单位的互动联动,为他们提供才艺展示与分享平台。二是打开网络的发布平台,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如文化讲坛、才艺分享会等,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加入展演、展示进行交流互动,让有品质的文化活动通过网络实现全民云上共享。三是建立群众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招募现场讲解、现场导览、现场才艺展示、宣传策划师、校园文化大使、社区文化大使、企业文化大使、现场秩序维护员等,实行挂牌上岗、上岗签到、定期培训、分级管理,做到储备经常化、服务常态化、运作社会化。这些文化志愿者必将在文艺辅导、培训、演出等重要文化活动和各个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在制度层次上,应形成良好服务方式以及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有效的科技传播和普及的机制。在精神层次上,应把握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普及文化知识,提倡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
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已经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特别是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从而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和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