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中国电影之强国路径

2022-11-07鸿

现代电影技术 2022年10期

尹 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

1 技术: 赋能电影发展

电影是工业革命的结晶,也是科技发展的成果。光学、化学、物理学、机械学等等一系列科学技术,在19世纪末催生了电影这种光影艺术的出现。随后100多年的历史中,电影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技术发展引擎所驱动。而每一次技术推动,都使电影在创作、生产、流通、传播和受众体验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反映现实的再现能力上,在抒发人的思想情感的表现能力上,在抵达观众的传播能力上,在感染观影者的体验能力上,电影一直在技术革新中获得不断发展的能量。

中国的电影发轫,是新文化运动前后出现的舶来品。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几乎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完全同步。电影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几乎都处在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发展大背景下,处在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潮流中。无论是1930-1940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还是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的第二个黄金时期,直到1980年代的第三个黄金时期和新世纪以后的第四个黄金时期,都与中国电影的技术更新、技术进步联系在一起。这几个阶段,也几乎都是中国100多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期。

技术对电影发展的推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拍摄制作技术。包括摄影机、镜头、介质、录音、特技、特效、合成等等。电影经历了从单本到剪辑、从固定到移动、从定焦到变焦、从每秒16格到每秒24格、从二维到三维、从无声到有声,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传统特技到CG 制作、从实景拍摄到虚拟合成等等许多重大的变化,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电影形态。第二,音像介质。电影录制的所有的声音、影像都需要存储介质的突破。电影介质的技术进步,对电影的改变是巨大的。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胶片到彩色胶片,电影变得有声有色;从胶片到磁带、从模拟到数字,使电影的视听效果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证和放大;数字化介质也改变了电影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数字通道而不是传统物理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地传播到任何地方。第三,放映设备。与拍摄技术、录音录像技术一起发展的是放映技术带来的放映设备的进步。宽银幕、超宽银幕、巨幕、环幕、穹幕、环绕声场、3D放映,每一次技术向更大、更亮、更清晰、更沉浸的方向推进,都是对观众的进一步征服,即便在当今各种大屏小屏风起云涌的竞争中,影院依旧因为技术带来的独特优势,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所走上的发展快车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电影技术和技术应用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影发展呼唤着电影技术的支撑,而电影技术的支撑也推动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2 技术为中国电影快速发展插上翅膀

2002年以来,在短短的20年间,中国电影年产量从不足百部发展到超过1000部,电影票房从不足10亿元发展到640多亿元,影院银幕从几千块发展到近9万块,影院观影人次从不足1亿发展到超过17亿,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快速发展的 “世界奇迹”。过去20年,全球电影产业的主要增量都出现在中国,在影院票房的全球增量中,最高的年份中国的增量甚至能够达到全球增量的80%。在这快速增长的背后,就有技术赋能的巨大功劳。

在制作层面上来说,从新世纪第一部大片 《英雄》开始,就开始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摄影录音设备,邀请世界著名的摄影师、录音师、美术师共同参与,创作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影片效果,从此开启了国产电影的 “大片”时代。当作为3D 电影的《阿凡达》第一次获得全球性巨大成功之后,其团队和技术纷纷被中国电影所吸纳,大大加速了中国头部商业电影的3D 进程和视效水准;《画皮》 《寻龙诀》《捉妖记》等等幻想类作品的出现,正是电影数字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能性。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新主流电影,广泛使用世界一流的拍摄制作设备,最优秀的拍摄制作团队和人员进行创作,《八佰》甚至全部使用IMAX 摄影机拍摄,创造了更加有质感的影音效果。而各种形式的航拍、无人机拍摄更是大大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影像视角。数字合成、虚拟拍摄,在《流浪地球》《长津湖》《金刚川》等重点电影中,已经接近了世界一流水准。李安导演的 《双子杀手》在中国企业支持下,使用3D/4K/120 FPS高规格进行实验探索,体现了中国在制作技术上“敢为人先”的探索性。动画片 《大圣归来》 《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白蛇》《姜子牙》等等,更是在数字技术加持下,突破了中国传统美术片的模式,产生了破圈的艺术效果。怀柔中影基地、青岛东方影都、横店影视城等等,外景和摄影棚的工业化、技术化水准的普遍提升,更是为中国电影创作生产带来了巨大支持。可以说,正是技术的进步,中国电影的题材、空间、场景、想象力、表现力才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为电影提供了穿越历史和未来的能力,提供了再造现实和呈现幻想的条件。

在放映层面上,技术的发展更是让中国影院从传统影院整体升级为现代影院。中国的银幕,不仅数量多而且数字化程度高,几乎实现了百分之百的数字化,数字化比例超过了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北美。这些数字银幕不仅带来了放映的方便性,而且带来了放映质量的稳定性,同时更是带来了放映升级的可能性。3D 银幕、IMAX、中国巨幕,特别是中国自己的CINITY 放映系统的数量和质量,都使中国的影院、中国的放映市场成为全球新技术应用最活跃最广泛的地区。以中影的CINITY 放映系统为例,根据傅若清文章所提供的数据,从2019年8月CINITY 放映系统推出至2022年6月,CINITY 系统在国内30 多个城市的70 多家影院安装,共制作放映了127 部影片,其中12 部高帧率版影片,单个影厅的票房产出是全国平均银幕产出的2.5倍。这些成绩都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结果。目前,LED 电影屏也正在投入试验和试用之中,影院设备和技术的进步,让观众在影院中得到最优质的观影体验,从某种意义说,也是电影称其为电影、影院成为电影第一窗口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中国的影院放映技术的普遍升级,已经让许多观众从电视机前回到了影院,也会让更多的观众从低头看手机转向抬头看银幕。

应该说,中国电影在直接面对好莱坞主流电影竞争的格局下,不仅没有失去竞争力,而且还保持了电影票房份额的市场优势,这与中国电影的技术进步是密不可分的。1994年,当许多中国观众第一次从大银幕上看到好莱坞电影 《亡命天涯》中的飞驰奇观、惊天爆炸的时候,1997年看见 《泰坦尼克号》中的巨轮沉没、历史重现的时候,才意识到中国电影当时的“落后”,其中很基本的一点是技术的落后。随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十多年的全球学习、交流,从拿来主义到自主创新,头部国产电影在制作水准上可以说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流浪地球》《长津湖》《红海行动》等等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场面、动作、空间、节奏、造型、影像等等,都可以做到 “想得到就能做得到,做得到就能看得到”的程度。现在许多影片,超过70%以上的镜头都经过了数字合成和加工,题材扩展、视觉提升、品质增强,国产电影整体的提升,背后体现的恰恰是技术的强大支撑力。

3 虚拟化、超高清、沉浸式、智能化正成为趋势

中国电影从制作端到放映端,从制作设备到呈现介质,从前期技术到后期技术,过去二十年,特别是近十年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电影局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对未来中国电影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电影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提升电影摄制水平和特效质量,推动影院视听效果、观影体验、运营监管与服务保障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电影技术发展永远在日新月异。从战略层面来说,中国未来的电影强国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与技术的“领先水平”密不可分。

电影始终在艺术、商业、技术三个维度上不断冲突融合,甚至不断出现片面性,但又不断跨上新的台阶,形成一种发展力的四边形,推动电影走到今天。在各种新技术的影响下,许多专家都认为,电影未来会产生一些可以预期的重大变化:

首先,电影将更加视效化。“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方面是有一些过去我们拍摄不了的景象,在技术帮助下,摄影机、航拍机,拍摄能力和传输能力可以让我们 “上天入地”,瓦解 “空间死角”,捕获最广袤的视觉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再创作能力。只要想到了,即使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也可以给大家创造出来。现在电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视觉内容是由后期的数字技术呈现出来的,随着5G的普及,这种能力将会不断提升。从题材上讲,现在电影幻想类题材、灾难片、魔幻神幻片,与技术进步有很大关系:技术可以去创造一切,包括元宇宙。比如《地心引力》虽然主要由一些长镜头构成,没有大量的剪辑镜头,但所有长镜头都是棚内拍摄,在一个摇滚机上表演,虚拟空间最终合成。最近的《中国机长》《烈火英雄》《攀登者》《金刚川》《八佰》《长津湖》,这些头部电影的70%~80%的场景都有后期合成。换句话说,电影对实景依赖越来越少。从宏观角度看,技术为电影的视觉呈现带来了无限可能性。而从微观角度来讲,如果大家用4K/120 FPS去看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会发现微观视觉呈现也已经完全不同,他对表演、美术、化妆,以及所有场景都会有新要求。观众甚至能看到演员脸上的毛细血管。在整个大画面中,无论是前景、后景甚至过去镜头会忽略到的边角,全部细节清晰呈现在你面前。因此它对整个电影美学形态都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时间轴主导的电影观看,如今有了更强的空间支配美学。这就是所说的“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视觉优势在技术赋能下,会使电影的呈现更加具有审美魅力。

第二,电影会更具沉浸感。观众的观影理念需要重构,这一重构包括3D、4D 电影的出现,其实3D 不仅带给我们更高的票房成绩,包括最近讲的VR、AR、MR 以及人工智能 (AI)带来的仿真现实的出现,更重要的带来更沉浸的观影体验。换句话说,电影在创造一个渲染性场景,这个场景会让人沉浸其中,包括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些互动作品形态,虽然互动不能破坏线性叙事带来的不可控性。如果叙事是自我可操纵的,那这就是游戏,游戏的功能在于你去控制世界,故事的魅力不是因为你能控制世界,而恰恰在于通过你控制不了的世界满足你的审美需求。所以,线性叙事客观上不可能被互动叙事替代,虽然互动叙事会增加一些新的表现形态。将来的屏幕和现在声音环境发生越来越大的改变,其实都是增加我们的沉浸感。电影在改变视听美学。以声音为例,如果用近两年中国电影的声音跟5年前中国电影声音去比,整个声音系统可以说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声音的层次感、复杂性、立体感、透视感都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这是中国电影工业巨大的进步。未来电影的视听沉浸感将会在技术加持下有增无减。

第三,电影将有更多的传播窗口。技术在改变电影的传播方式。移动互联网使我们能够无论何时何处都可以看电影。网络大大延伸了电影的长尾效应和精准投放能力。但是,影院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方面未来电影要多屏化,另一方面我始终相信影院有优先性,优先性就在于只有影院才能创造共时性话题,只有影院才能创造共时性文化现象。但是,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方便性,依然会在影院之外,极大地扩展电影的到达规模、覆盖范围,特别是智能推送的出现,更是会强化电影找到合适的观众,观众找到满意的电影。

第四,电影生产方式更加智能化。在各种未来的技术影响中,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提升,对电影制作领域会产生重大影响。正如刘达的一篇文章所说,“借鉴汲取元宇宙(Metaverse)的先进思想、理念和关键技术,以电影产业的云化 (Cloudization)与智能化 (Intellectualization)升级为抓手,推动中国电影提质增效,是推进电影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的确,电影生产形态会更加互联网化,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都可以在云端完成。素材的传输、加工都会更安全、更快捷。现在渲染一部电影要几十个小时,未来几分钟就能完成。写完一个故事大纲,就可以把浏览大纲以虚拟拍摄的影像呈现。如果要做赛博朋克风格,灯光、色调、镜头的运动方式、调度方式都已经有了标准、方便的配置模式。技术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性、支撑性。电影创作在全球化、分工化、数据化、标准化、流程化等方面都会受益于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巨变。未来的工业化是在云计算平台上的工业化,未来电影的生产方式是多点协作,导演可以多处同时拍摄,就像《金刚川》由三个导演分开拍摄,最后合成完成,电影不再是过去那种单机操作,也不是所有人员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拍摄,将来是云上多点协作,甚至全球性多点协作,现在对于制作软件、管理软件和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人把国外的优秀管理平台、管理软件引进到中国,中国也在自主开发更多更合适的应用平台。互联网化的点对点交互、云集成、多点协同、大数据计算、智能化处理,将不可思议地改变和重构电影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

4 艺术、技术、商业: 引领创新的三驾马车

艺术、技术、商业可以说是推动电影发展的三驾马车,也将赋能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推动电影摄制提质升级、加快电影特效技术发展、推进数字影院技术自主创新、完善电影技术标准体系,对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具有重大意义。当然,我们需要重视新技术对电影的影响,但又不能唯技术化,唯技术的电影就会失去灵魂。故事会改变,电影呈现故事的方式也会改变,摄影机、声音系统、生产系统、后期制作系统、播放系统等等都会因为技术而改变,但是好故事的需求不会变。归根结底,技术还是要回到美学,回到对 “好故事”的呈现上。用最好的技术呈现最好的电影,用中国的领先技术去创作中国的优秀电影,这是观众对未来中国电影的期望。

从电影史的发展进程来说,技术和艺术、创新和需求、发展和效益之间永远都是一对辩证关系。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在创新过程中,始终要在对电影美学的尊重和消解之间寻求平衡,这其中也包括对成本的平衡。举例来说,3D 技术很早就出现了,但当它的需求没有足够强的时候,3D 并没有被普遍应用,只是在世界各国的电影技术需求市场饱和到一定程度,并且需要有新技术带动消费的时候,3D技术才会被普遍应用。科学研究有成本,创新应用有节奏。李安导演在创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认为,这部电影可能会带动整个电影工业的升级,大家都会去拍4K、120 FPS。但没想到电影拍完之后好莱坞纹丝不动,中国内地的电影也没跟上,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成本和需求之间还没有达到平衡。一系列的技术改变、设备升级不能过度超前,高分辨率也会有某种程度的失真,观众会有一种 “推出感”和“出离感”。过度超前对产业节奏和艺术节奏有时候也是一种伤害,所以这中间的平衡也是技术应用需要考虑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需要提前量,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当然,无论电影技术如何发展、形态如何重构,线性故事仍然是电影魅力的核心。将来的电影可能更追求体验感,也可能出现游戏电影、VR 电影,互动电影等各种各样新的电影形态,元宇宙对电影的影响也会出现。但是,观众之所以需要电影,主要还是因为电影提供了一个线性的、主观不可控的故事,它让观众体验一个全新的、无法判断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观众从那种 “不可控”的故事中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和不期而遇的满足,超越人生不可重复、不可逆转、不可假设的现实局限性。电影魅力恰恰在于故事发展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正因为这种不可控,我们得到一个共同的体验,共同的梦境。如果每个人都在电影院里面按照各自的互动创造不同的故事形态,电影的共鸣性、共生性都不会存在。互动性形态虽然可能会增加电影视听的内容形式,扩大消费群体和消费规模,但不能替代线性故事本身的主流地位。“看电影”而不是“玩电影”仍然是未来电影主流。讲故事的方式会变,故事也会变,但是人们对好故事的需求是不会改变的。电影技术一定要为电影讲好故事服务,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优秀的电影。

商业为电影开路,技术为艺术赋能,是中国电影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路径。在制作上,更方便、快捷、万能、高效、智慧,在传播上,更清晰、立体、沉浸、临场,都将是电影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电影的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电影的艺术魅力才能历久弥新、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