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舞蹈作品“出圈”现象探究
2022-11-06靳美仪张婷
靳美仪 张婷
摘要:当今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与艺术的联系愈发紧密,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因专业性较强,呈现出小众化的趋势,而新媒体科技的运用使得一些舞蹈作品呈现“出圈”现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文章剖析新媒体语境下一些“出圈”舞蹈作品的表现手法、节目亮点、创新思路、传播方式,在舞蹈的创作与传播中寻求新维度的思考,以促进舞蹈艺术实现更广阔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舞蹈;舞蹈创作;舞蹈传播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3
0 前言
新时代科技的更新换代促使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各种艺术门类都与新媒体技术有不同程度的融合,找寻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而舞蹈艺术作为以“人体”为物质媒介的艺术,由于“身体”的传承性,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相较其他艺术媒介显得“姗姗来迟”。而科技与舞蹈碰撞出的火花——新媒体舞蹈,为传统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舞蹈艺术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受众更加广泛。
“出圈”一词是2020年后流行起来的网络语,一般指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知名度很高,不仅被圈子内的粉丝熟知,还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立足于部分“出圈”舞蹈作品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分析其“出圈”原因,以期拓展舞蹈艺术的发展空间。
1 光影交错间的新媒体舞蹈
1.1 新媒体与新媒体舞蹈的概念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是新科技的产物,分为两类:一是指新的媒体形态,即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媒体形态;二是指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随着新时代科技的更新迭代,新媒体搭上了数字信息技术这趟“快车”,艺术通过吸收和结合新媒体产生了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新”是相对的,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现在进行时态,因为讨论对象处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智慧与科技碰撞出的火花将会源源不断地带来新的媒体形态。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了音乐、舞美、服装、道具、灯光等形式的艺术,从一开始就具备吸收各种媒介为自己所用的优势。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界定:一是在舞台表演时,将舞蹈与互动装置、虚拟影音、动作实时捕捉等新媒体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二是在舞蹈创作时,采用电脑技术手段、以数字媒体技术为载体传播的舞蹈艺术。
1.2 新媒体舞蹈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设备的智能化发展,方便了舞蹈的推广与传播,人们在获取信息资源更便捷的同时也对舞蹈提出了新的要求。声光电的介入、全息影像的呈现和3D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舞台的视觉效果。“录像舞蹈”的实验性短片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新媒体舞蹈的成熟[1]。
随着电视媒介的推广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成熟,传统舞蹈改变了单一的表现形式。1960年,“电视舞蹈”在美国后现代以势如破竹的态势出现,进而席卷了世界各地,舞蹈编导们运用全息投影、交互传感、影像传输等数字技术,使其成为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2]。
近年来,新媒体舞蹈形式已屡见不鲜。业界和学界愈发重视新媒体舞蹈的开发与应用,新媒体舞蹈实验平台增多,有关新媒体舞蹈的理论研究也愈发深入[3]。北京舞蹈学院张朝霞编写的《新媒体舞蹈概论》一书提出,新媒体已成为我国主要的信息传播业态之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具有重要价值,舞蹈艺术必须顺应新媒体环境而创新发展[4]。
2 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节目的表现手法
2.1 虚实相生
“虚实”源自道家“有无相生”“虚实相间”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我国的传统艺术也遵循了这样的审美意趣。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追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而舞蹈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其意境之美,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要求[5]。
传统舞蹈往往是用实物搭建舞台,靠服装道具、演员表演传达艺术内涵,节目表现手法单一。新媒体时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运用LED屏幕、虚拟成像、全息投影装置、多通道无线空间音频等,打造出一个虚拟的奇幻世界。比如荣登央视春晚的现象级舞剧《只此青绿》,运用了突破性的舞台技术来拓宽舞蹈创作的空间,通过复杂的电脑编程、现代舞美科技手段,将舞台巧妙地设计成地面多重转台与空中多重旋转装置组合的多层同心圆转台设计与可移动式的画屏装置。在数字技术、机械装置及艺术形式的跨媒介交互中,创意性复现了我国古代画卷的“展卷”过程,引领观众走入民族记忆的年轮。《只此青绿》运用装置、服饰、影像等舞台视觉元素合力展现了虚实相生、意象互通的古诗画般、东方写意式的整体性剧场美学[6]。
2.2 人影互动
人影互动是指舞蹈演员配合影像进行的舞美展示及表演,这些影像分为前期预制作的和实时产生的。前者是指提前设计好演员的动作,有时候需要对舞蹈动作进行数字化采样,再设计出与舞蹈演员相呼应的动画,最终采用普通投影、全息投影或LED屏的形式使影像和演员形成互动。后者是利用传感装置或者即时成像技术捕捉演员的动作,经过计算机快速处理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形成与演员实时互动的效果[7]。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那天恰逢立春,开篇节目《立春》巧妙地采用科技与舞蹈结合的方式表达这一立意,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传统风貌,以人影互动的舞蹈形式彰显我国人民的智慧。
为了让人影与光影完美配合,导演用三维的方式对所有发光杆进行了仿真预演,算出每一根发光杆在空间中的运动速度,并把所有人的位置信息和动作在整个三维动态视觉方案中呈现出来,精确到每一秒,然后把这个视觉方案交给仿真团队以编成手册。在节目尾声,由绿变白的发光杆和地面影像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蒲公英,被一個小孩吹散,飞到冰瀑,飞到天上。演员的动作与地面光影完美配合,蒲公英的种子宛如冬天里漫天飞舞的雪花般飘散,也暗喻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立春景象。《立春》通过演员与影像的结合,寻找舞蹈作为主体存在的他者性表达,完美诠释了“凛冬散尽,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吉祥意象。
2.3 物我合一
《庄周梦蝶》的典故开启了“物我合一”思辨的先河,哲学与艺术之间自然的相辅相成,使“物我合一”后来发展为古代艺术教育的一种观念,即艺术对象(物)和主观创造(我)的融合协调。其最高目标是将客观自然和内在自然之“真”表现出来,即“意造于真”。舞蹈创作是实质是通过编导的艺术思维将意识物质化的过程,它超越了舞蹈动作本身[8]。
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比中,《唐宫夜宴》的前身《唐俑》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却在后来的河南卫视春晚中一举成名,自播出以来,全网点击量超过30亿次,成为河南卫视的“出圈”作品之一。对比《唐俑》,不难发现,河南卫视春晚版本《唐宫夜宴》的巧妙之处在于增加了先进的AR虚拟技术,将中国国宝用“5G+AR”的手段搬上舞台,产生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性融合的奇观,再加上丰腴可爱的“大唐少女”们个性化、生活化的趣味性演绎,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博物馆奇妙夜”。编导用精美的艺术语言表达中国文化,用中国之“意”造东方之“真”。科技的创新影响了舞蹈的创作生态,舞蹈进入了跨界合作与多元交融的艺术视角,使其成为平民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9]。
3 新媒体技术革新舞蹈节目创作
3.1 《舞蹈风暴》节目亮点之科技赋能
《舞蹈风暴》自第一期播出以来就深受观众的喜爱。《舞蹈风暴》第二季更是获得了9.5分的高分,对舞蹈综艺来说,已经达到了天花板级别。
节目中的“风暴时刻”是点燃高潮的亮点环节,采用的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技术调度中心自主研发的“时空凝结系统”,后又为提升其成像品质和增强平滑性,与华为强强联合,用130台4K超高清摄像机同时对舞蹈演员进行360°实时拍摄,从而将高潮动作定格。通过对服务器所捕捉到的上百路视频信号的处理,实现了在任意时间点对舞蹈演员进行多维度的观察,可以制造镜头推拉和慢动作的效果,打破了传统剧场“以静观动”的固定模式,形成了一种“动态观摩”的观赏模式,演员的起跳、滞空、落地等一系列画面都可以被实时捕捉并放大观赏,为不同舞种的评判标准提供了新的维度。“风暴时刻”不仅是对舞者专业性的检验,还是对舞蹈作品精神内核的强调。比如在胡沈员的作品《只有黑夜听到了他的絮语》中,最后一幕将伞撑开,花瓣随之而落,当伞撑开时,光从伞上的洞中射出来,暗喻希望照进生活,如果观众只以平视角度看,显然难以理解表演的意境。因此在“风暴时刻”中获得从上而下的“上帝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舞千年》传播方式之网络营销
《舞千年》是河南卫视和bilibili网站合力推出的一档国风舞蹈节目,以“十二风舞志”为线索,借助5位“采舞官”穿越到具有代表性的文艺盛世的视角,由中国顶级专业舞蹈团队再现华夏千年前的优美舞蹈,在豆瓣、bilibili网站分别取得了8.7、9.9的高评分。
“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对变化万千的融媒体时代,要想实现优秀节目的“破圈”,好的营销是成功的关键。《舞千年》节目组抓住了观众的文化认同心理,借“国风”崛起之文化复古趋势,采取以口碑和品牌影响力为导向的网络营销策略,充分利用bilibili网站、抖音、微博、快手、视频号等平台进行新媒体营销。《舞千年》的成功是遵循并重视互联网生态环境的传播规律,将“5G+AR+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结果,亦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启发性创新表达,为舞蹈艺术传播提供了良好借鉴[10]。
3.3 《少年奇妙游》创新思路之守正创新
2022年8月,河南卫视推出的游戏国风晚会《少年奇妙游》在bilibili网站上获得了9.9的高分,自播出一个月以来获得了近700万次的点击量。节目以“影视剧情+文艺节目”的方式,将我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作为节目的五大主要篇章呈现,并致力于深耕中华传统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理念,将传统与科技完美融合,将观众带入一场东方意韵的视觉盛宴。
在《少年奇妙游》中,《盛景长安》不同于其他独立的节目,它采用了歌舞剧的表现方式,边看边跳,边走边唱,并加入了船宴与胡旋舞这两样当时“潮人”最爱的项目,带观众领略长安的盛世繁华。中国的船宴自古有之,到了唐朝,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宴会方式。胡旋舞的舞者身着异域服饰,身姿曼妙绚丽,动作力求标签化、符号化。主创研究了唐代的服饰、饮食、习俗,再现了大唐盛世。不论是热闹的船宴,还是瑰丽的胡旋舞,都寄托了节目组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璀璨、唤起民族文化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美好愿景。相较于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这种利用图像、音频等的立体表达方式,全方位实现对新生代的耳濡目染,从而使文化产品更好地转变为文化载体。
4 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促进舞蹈创作走向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感知能力,同时也使舞蹈作品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但是,当前的新媒体舞蹈仍存在一些局限。第一,在全球在地化的当今,一些新媒体舞蹈存在“抄袭”的现象,致使舞蹈作品走向趋同化。第二,有些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过于强调科技,舞蹈是用人体动作来传情达意的艺术,要求艺术家们在新媒体舞蹈的语境下,仍遵循“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不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不能忽略“人”在舞蹈中的主体地位。
舞蹈过度的剧场化和技术化使其成为专业化小众艺术,面临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到的作品将舞蹈艺术推向市场、推向大众,实现了舞蹈的“破圈”创举,使舞蹈这一专业性较强的小众艺术为大众所认可,值得后人借鉴。每个舞者和编导都应成为提升大众审美素养的担当者。
参考文献:
[1] 张朝霞.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与特质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4):49-52.
[2] 王雪逸.試析新媒体与舞蹈的碰撞与交融[J].尚舞,2022(6):74-77.
[3] 雷真.新世纪中科技与舞蹈的碰撞与融合[J].科技资讯,2022,20(3):248-250.
[4] 李泉泉.古典舞教学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评《新媒体舞蹈概论》[J].中国科技论文,2022,17(6):718.
[5] 谢冲.舞蹈艺术的意境创造:兼论中国书画与舞蹈的共通性[J].衡水学院学报,2007,9(3):73-74.
[6] 袁艺.诗性、沉浸、跨媒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美学建构[J].文化艺术研究,2022,15(2):78-83,115.
[7] 吴振.新媒体互动舞蹈的研究与实践[J].舞蹈,2016(9):58-63.
[8] 宋瑞江.新媒体艺术环境下舞蹈审美与创作技巧探究:评《新媒体舞蹈概论》[J].新闻爱好者,2016(7):95-96.
[9] 王斌.身体与姿态:舞蹈《唐宫夜宴》的跨媒介表演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13-19.
[10] 董牧孜.《舞千年》与“国潮”趋势下的舞蹈综艺创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20-26.
作者简介:靳美仪(1998—),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舞蹈与民族民间舞。
张婷(1979—),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
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表演、编创及理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