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的体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2022-11-06陈伟鹏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验式动作中职

体育与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体育是中职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体育练习、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对于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专业学习、就业创业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职业能力,成为全面发展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途径。但是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等具体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一、问题与归因

走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堂,仍然是学生被动应付,精神涣散,教师发号施令,教法刻板,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为此我们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中职体育观念落后,忽视学科核心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是比较薄弱的。很多领导和教师对学校体育都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觉得学校主要的任务是学技术、学专业知识,而且在技能练习中,身体也得到了体育锻炼,用不着再学习。很多学生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觉得上不上体育课没关系。因此,中职体育课往往安排不足,体育活动会减少,体育运动会也往往会挤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通过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具备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值得学校领导和教师深刻理解和具体落实的。

(二)中职体育教法传统,忽视学生感受体验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多数是比较简单的,很多体育教师都是“命令式”的教学,命令先跑步一圈,命令学会什么动作,命令体育委员带领练习等。这种把学生当成机器,用强硬、单调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显然,这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体育课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相反会使学生厌恶体育课。这是很多中职学生爱好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原因之一。

(三)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地位

在中职体育课堂上,往往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和练习,丧失了学习的主体作用。一个好的体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课堂。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活动,认真投入地学习新知识,积极主动地感受新内容,刻苦勤奋地练习新技能。同学之间交流碰撞,互相切磋。师生之间,教学相长。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体育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源于二战后英、美的职业培训,其哲学框架整合了杜威的“在做中学”、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体验式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新型方法之一。体验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体验一定是对所学习事物的体验。学习游泳就要让学生下水,感受游泳的快乐,慢慢地感悟游泳的要领,理解水的浮力。学习跳高,先不讲技术要领,观看我国跳高运动员在奥运会争夺金牌的感人视频,再让学生跳一跳,感受跳高的快乐,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一切既包含了感觉、知觉、观察、思维等智力活动,也包含了兴趣、爱好、情感等非智力活动。体验一定是对所学习事物的体验。因此体育教学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室外的,也可以是室内的,总而言之要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体验是学生的体验,情境是为学生学习创设的。因此体育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全面依靠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和创造性思维。

(二)体育体验式教学

首先,中职体育课程适合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一方面强调教学要重视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两点中职体育教学都具备。学生无论是在体育课上,还是在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中,只要教师善于积极引导,凭借体育本身的魅力足可以让学生全心投入,甚至形成个人的兴趣和终身爱好。学生永远是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活动中认知、练习,可以充分体现自我,可以增加自信。在体育比赛中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养成团队精神。

其次,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都易于开展体育体验式教学。一是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二是不善于抽象思维,但善于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第三,中职专业教学强调做中学,一般采取行動导向教学法,习惯于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不难看出,体验式教学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

最后,开展体育体验式教学,有利于落实《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成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提高学生的体质。课程标准提出要在磨炼意志、陶冶情操、集体教育和文明行为等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学科核心素养,将体育教学的过程变为目标、内容和方法有机融合的综合教育过程。

由此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中职体育教学比较适宜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中职体育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体育体验式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核心素养。

三、体育体验式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体育体验式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速度和力量,感悟体验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在开展体验式教学中,必须要讲究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体育体验式教学策略要把握好两个重点,一是恰当创设教学情境,二是促进生成。

(一)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教学情境具有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认知矛盾冲突的作用。比如播放运动会比赛录像,请优秀运动员或体育教师示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感到体育课堂生动活泼,特别有趣,甚至会把这一学习项目变成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堂具有生成性,有助于学生内化体育知识,形成动作技能。开展体育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易于学生体验的情境,帮助学生内化体育活动项目的要领,升华对活动项目的热爱,积累项目活动的经验,提高运动能力。

(二)学习主体激发策略

体育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受的对象,学生的感官经过反复的、全面的感受之后就会产生知觉,再经过体育活动过程进行交流对话,实现主客体融合,产生感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只有充分发揮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练习、合作探究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设计运动技能模块可以发挥学生的“竞争”和“表现”意识,让他们自己组织活动,从而调动他们参加活动和比赛的积极性,提高运动技能的内在动力和竞争能力。教师要善于通过一些趣味性、竞争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纠正错误动作,感悟动作要领,形成运动技能,能够比较连贯地、准确地完成动作。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和性格特征,通过项目模块选修、课堂分组教学,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

四、体育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育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创新型教学范式。其教学过程具有比较稳定的要素和顺序,以及合适的时间比例。根据体验式教学特点和中职体育教学实践,我们构建了“创设情境,充分感受—自主模仿,体验活动—练习技能,交流感悟—活动评价,提高能力”的教学模式,以此规范教学行为。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受

上课伊始,教师要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被运动项目所吸引,产生强烈的学习诉求。教师要允许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学生就会获得比较全面的、充分的感受,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如学习《基础模块 体操》,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创设情境。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播放我国体操队参加奥运会体操比赛的录像,让学生在欣赏运动员以优美的动作、顽强的意志为国争光的同时,产生强烈的体操学习愿望;另一方面,也可以讲述体操的支撑、攀爬、悬垂、平衡、腾跃的动作对于发展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发展柔韧性,练习平衡力,提高体能的作用,也可以理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模仿,体验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从兴趣开始的。学生产生兴趣后,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示范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模仿体会。这时教师不要着急,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做。做的次数多了,才会产生他们自己的体会,才会反思自己动作是否准确、到位,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形成一定的认知。这一阶段对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反复模仿,仔细体会,分解动作,吃透动作,需要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三)练习技能,交流感悟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学生对动作要领有所领悟,会形成一些认识,也会产生一些质疑,这就需要师生共同交流。注意不是单一的交流,而是做中交流,边做动作边交流,包括肯定学生正确的动作和纠正学生错误的动作。

(四)活动评价,提高能力

练习和交流之后,学生已经获得了所学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巩固这些知识和技能,并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比赛或评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总之,开展中职体育体验式教学是很有价值的,是切实可行的,实践说明也是卓有成效的。开展中职体育体验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学会2021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陈伟鹏,成员:李焕婷。课题编号:GDXKT27024。]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特约编辑 梁珠芳

猜你喜欢

体验式动作中职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动作描写要具体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