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九绵 熊猫家园
2022-11-05四川绵九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傅舰锋徐迪王飞唐浩
文/图 四川绵九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傅舰锋 徐迪 王飞 本刊特约记者 唐浩
多年来,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路网密度的增大,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近年来,人们愈发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公路建设理念也逐步从最初强调经济性,到重视“快速、安全、经济、舒适”,再向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转变。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九绵高速”)建设项目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项目方在工程建设之初,便从多尺度分析公路建设的生态效应,最终探究并开辟出一条公路建设和生态保护间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路网密度的增大,公路建设对于生态环境,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威胁越来越大。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肩负着为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示范,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历史使命。
2017年,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公路建设如何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伤害,并与生态环境共生发展,成为摆在项目建设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对此,项目方在工程建设之初,便从公路建设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影响效应与保护实践出发,最终探究并开辟出了一条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并进的高质量、可持续建设之路。
九绵高速公路平武收费站
位置关系分析
九绵高速项目全长244.026公里,全线共设17座互通式立交,6对服务区,桥梁77.9公里/130座,隧道121公里/42座,桥隧比约84%。九绵高速基本沿既有省道205线走廊布线,大部分穿越公园的一般控制区,部分线路因展线及绕避原因,以长隧道形式穿越核心区边缘,只有长约13公里的白马隧道(黄土梁隧道),以大埋深方式从地下横穿公园核心保护区,穿越公园路线全长97.294公里。
影响分析评价
项目主要以桥隧形式穿越公园,桥隧比高达95%(其中隧道占比60%),仅占用公园岷山片区总面积的0.027%,占地对公园整体影响较小。项目在公园内主要穿越一般控制区,占穿越总长度的78.5%,其中互通匝道、服务区、管理服务设施等均布置在一般控制区,核心保护区则以大埋深隧道形式穿越,对核心保护区影响极小。项目永久占用大熊猫适宜栖息地64078平方米,占评价区域的0.072%,对区域内大熊猫栖息影响较小。
项目建成后,通过长约13公里的白马隧道下穿黄土梁区域,由此将大幅减少国道247线越岭段车流量,更利于区域大熊猫种群栖息繁衍。
组织保障强化
强化规划设计
项目全线隧道弃渣量巨大,共达2583.39万立方米洞渣。项目方遵循土石方平衡建设理念,通过优化施工工序、红线内隧道弃渣填筑、调整服务区规划方案、洞渣加工综合利用、结合地方规划及当地地形荒沟改地等方式,实现了公园范围内基本无弃土场。
强化生态监测
项目方积极开展生物监测工作,特别是邀请专业研究团队对公园境内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环境进行了专项监测,为项目施工管理、减缓工程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影响、管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提供技术和支撑。依托监测数据,项目方还开展了动物廊道动态专项设计,由此确定公园段落约有17个重点布设路段,为下步通道设计提供了依据。
动物廊道设计
项目方通过研究认为,沿道路设置供大熊猫迁徙、扩散和连接栖息地的廊道是应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干扰最为有效的措施,科学选址则是动物廊道建设的前提。为此,项目方对工程建设影响下大熊猫廊道选址进行了专题研究,为项目初步确定了大熊猫廊道位置。经监测数据证明,初步确定的廊道位置具有较大可行性和准确性。
在科学选址的基础上,项目方根据生态监测相关数据,初步判定相关动物的日常活动范围、痕迹和线位,并确定LJ10合同段梅家沟处和LJ14合同段福隆隧道与柴咖喱隧道处两个点位需设置专用动物廊道,咨询设计单位结合现场实际调研情况,对此做了专项设计。
工程建设标准化
为创造绿色公路、品质工程,项目方以工程建设标准化为依托,规范约束施工行为。
项目方严格按照环评报告落实相关环保措施,实现“两区三场标准化”和“施工工艺标准化”。具体来讲,临建场区均设置污水处理系统、吸尘降尘装置、固体废物的规范化处理;隧道施工零开挖进洞、桥梁桩基施工装配式泥浆箱;施工工点标准化打围,将工点与公园隔离,防止大熊猫进入施工工点;设置了“大熊猫保护”标识标牌及注意事项,规范现场施工作业行为。针对公园段落内隧道弃渣的综合利用,项目方采用“分级筛选、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满足条件的硬岩隧道弃渣,用于生产加工隧道衬砌混凝土骨料,其余的用于填筑路基和生产机制砂;对于软岩隧道弃渣,则通过工程改良,用于混凝土挡墙、生态型砌块、电缆沟盖板等附属工程。
路域生态恢复
哪里有破坏,哪里就有恢复。项目方将路域生态恢复与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联系起来,提出主动环境保护和路域生态恢复方案,并将其贯穿整个建设周期。
河道整治
受制于沿线的地形地貌,九绵高速公园段落内的大量桥梁工程分布于河道内,且为连续长大纵坡。为避免桥梁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项目方改移疏浚区域内河道,增强河道行洪能力,改善区域内水环境、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质;对河道疏浚的漂卵石就地取材,将大块漂卵石合理码砌、小块漂卵石填充石笼,减少使用混凝土,起到导流疏浚和保护墩柱的作用;利用石笼表面回填耕植土播撒草籽、铺设草皮,不仅有效防护了河岸,还使之与周边环境更加和谐;充分利用原河道疏浚清理出的漂卵石、施工废弃桩头、废旧模板及钢材边角料,变废为宝,对石笼河岸进行防护,实现了节约、生态、环保的综合治理目标。
生态恢复
为确保高效生态修复,项目方依据沿线生态环境,拟定了以原生植物为主的生态恢复及景观打造方案,同时积极调研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保障植物成活率。充分利用红线用地,集中收集和利用耕植土、合理移植地表原有植被,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创新性开展“改良土”种植试验,采用黄土作为桩基钻孔造浆材料,不加任何外加剂,泥浆经过五级沉淀池沉淀后,晾晒至半干,加入黄土、碎石场石粉及肥料等进行改良,将之作为后期复垦用土,既解决了山区复垦种植土不足的问题,也减少了废弃泥浆占地及污染环境,实现了废物再利用。
水域保护
项目方根据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及先进环保理念,跳出固有设计思路,开展路面雨污分流、桥面径流系统等专项环保设计工作,同时结合现场实际,逐个点位细化设计,最终形成标准通用图。目前,已有部分路面雨污分流和桥面径流系统施工完毕,起到了良好的环保效果。
强化宣传教育
针对工程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项目方编写环境保护教育教材,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和运营期工作人员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法律知识培训;以及宣传栏、宣传牌、VR体验和互动式主题活动等形式,宣讲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状况、公园建设情况;制作生物多样性保护标牌,安置于主要工程区的醒目位置,以提醒过往车辆,尽量减少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九绵高速木座隧道
体制创新思考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九绵高速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体现在路网分割造成的动物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动物栖息地质量下降甚至丧失,进而导致生物种群产生近亲繁殖乃至遗传漂变,直至生物多样性丧失。对此,公路建设主体应综合采取避让、缓解、补偿三项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分别从宏观保障体系、中观反馈体系和微观运作体系着手,平衡各方利益目标,实现共容利益最大化,助力公园体制建设。
推动沿线产业发展
建立沿线居民与公园共建机制,鼓励沿线居民从事区内生态体验、卫生保洁、环境教育、安保、生态保护和监测等工作,使其在参与公园管理运营的过程中获得稳定收入。
此外,还应结合自然地理特点,分析市场预期,结合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周边区域产业负面清单,协助地方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统筹生态系统保护和沿线发展需求,适度发展有机农业、特色林业、生态体验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结合特色小镇建设,产品加工、物流服务等生态配套产业;依托公园品牌影响力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扶持沿线发展熊猫文化、休闲度假、生态体验、生态旅游、民族文化、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充分发挥沿线居民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生态多样化保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