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专业“德技并修”课程建设探究
2022-11-05陶佳慧
陶佳慧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焦作 454950)
随着“大智移云区”时代的到来,多数企业引进RPA技术,简单的会计工作已经被人工智能取代,市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复合型、管理型的现代会计人才将受到企业青睐。会计法修改前,从事会计工作的门槛较低,这就导致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泛滥成灾,会计资格证书仅作为一个证书而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和意义。2017年11月4日,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提出“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所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已经不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充分条件,会计专业人才需全面升级。
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取代的教育分支,其提供的人才支撑作用不可代替。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共计中等职业学校1.07万所,在校中职学生的规模约1600万。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高于95%,这一数据足以说明社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专业技能人才。在我国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的道路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是培养高素质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
德技并修的会计专业人才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基本都是“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强调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实一体化发展,但却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不利于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才的培养,未形成德技并修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因此,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职学校需要开发德技并修的会计专业课程。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培养高质量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
纵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蓝本,本次“十四五规划”最明显的不同就是“质量”二字,从明年开始经济的发展主题将从速度转变为质量。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在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服务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势必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输送体系。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在业界的口碑远不如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总是与“差生”相关联,中职毕业生也不受企业青睐,对口就业率低。因此,为匹配经济发展方向和解决中职发展瓶颈,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中职会计人才。因此,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工具需要重新进行审视和优化。
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工具,课程结构的优劣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形势下,企业用人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供给之间出现断层,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难并存。中职教育出现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不衔接、学历证书和学历证书不衔接等断层现象。总的来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主要表现为“德”“技”两方面设置不合理。
(一)未开齐开足德育课程
德育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高效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以及保障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中强调开齐开足开好思想政治课[1]。2009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中对德育课时重新做出规定,总学时变更为206~208课时。但是多数学校关于德育方面只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未涉及三观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学总课时介于144~200课时之间。显然,总课时数未满足国家要求,德育总课时不足[2]。
其次,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未设置“心理健康”等德育选修课程。《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中提出,德育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不得少于64学时[3]。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发展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
(二)课程设置不利于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强调,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原则,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学校需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意见》中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为载体培育学生的劳动态度、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5]。因此,实训实习课程是学生专业必修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桥梁。
虽然中职学校专业实践课程满足国家要求,实践性教学学时需占总学时数50%以上,但多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并无毕业前的“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的缺失不利于学生从学校向企业的过渡和学生身份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更不利于在顶岗实习进程中学生对实习岗位的适应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整体而言,当前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不利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德技并修课程体系建设
(一)实施“2+2+1”会计专业课程模块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导向和保障作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04年教育部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6]。德育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价值观教育,形成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融合统一的教学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将德育教育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的时代新人,现根据学生发展和企业发展需求提出“2+2+1”的课程结构,即“2种基础课程+2种专业技能课程+职业道德课程”三结合的课程结构,专门增设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系列课程,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素养、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四方面的发展,发挥好每门课程的作用,上好每一堂课,培养德技并修的会计专业人才,课程结构具体内容见图1。
图1 M中职学校会计专业“2+2+1”课程结构
课程实施方面,每学期都选取相应的课程实施,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在基础课方面,增设“心理健康”为公共选修课程;在专业技能课中坚持课证融通,面向“大智移云区”的发展背景,适当开设大数据分析、搜索引擎系统应用、信息检索和整理等相关的课程,增强学生接触数据与获得数据的机会和能力;职业道德课程方面,除已有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三门课程外,积极开发会计职业道德培育课程,结合专题讲座和文明采风活动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
(二)开发校内会计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加强课证融通
在1+X证书制度试点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努力融合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X证书所含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部融入课程体系中,形成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互通的人才培养方案[7]。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岗位最基本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是中职阶段考量学生专业技能的标准之一。但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又无法考取初级会计师资格,这就导致中职阶段会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缺失[8]。因此,学校应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建立行业认可的校内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接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丰富学生考评方式。
首先,在行业协会和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充分调研当地企业发展对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需求,提炼出中职阶段会计专业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最终以此为依据制订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认可的校内会计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该资格等级采取一学年一等级的考取办法,3年内考取A(入门级)、B(专业级)、C(上岗级)3个级别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该证书将替代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
其次,将校内职业资格等级与课程相对应。课程的设置要围绕培养会计人员从事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而进行。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必须对应一定的职业能力,每门专业课程都应有助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将校内职业资格证书与校内专业课程相衔接,具体设置见表1。
表1 校内会计职业资格等级证书(Table6-1 List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五、结束语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优势不强,个体需求、企业需求和国家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主要表现为学生就业满意度低,企业反映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究其本质,是学生本身的职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9]。新形势下,培养敬岗敬业、诚信友善,兼具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德技并修”的会计专业课程,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开发校内会计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形成入门级、专业级、上岗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课证融通体制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中职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