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王地史诗
2022-11-05张伟锋佤族
张伟锋(佤族)
题记:202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史诗之一 领袖八月回信
群山巍峨,江河奔流
2021年8月20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阿佤山
彻底地沸腾了——
所有的人,沉浸在幸福欢乐地海洋
所有的人,都发自内心地深深感慨——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阿佤山的今天
就没有阿佤人的美好生活
阿佤人的铮铮誓言,铿锵有力
字字千钧:阿佤人世代紧跟中国共产党
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唱响新时代的幸福之歌
史诗之二 阿佤生息繁衍
历史的车轮滚滚
时间的汪洋浩荡。在漫长的年月里
阿佤人迁徙辗转,颠沛流离
在华夏大地的南方之隅
谋求生计,生息繁衍——
在内部的争夺中,械斗不已
血流不止,悲壮丛生
往东举寨,遭遇荆棘遍布
便调头往西,再遇泥淖旋涡
又往南、往北搬迁——
群山莽莽,大河汤汤
在原始的页码里,阿佤人
延续着千年的命脉——
向人类社会文明的核心地带
蹒跚迈步
回溯时间,转眼千年——
阿佤人迁徙的线路图
以及大致活动的区域
在三国、东晋时,属哀牢县地
后随中华大地王朝更替,变换称谓
但是,所处的地理空间
并未,发生重大变动——
阿佤山,沃野千里
阿佤山,滋哺育着万千阿佤人
因山川横躺,受大河阻隔
阿佤人入一隅而居千年
进一地而繁世代——
千年以来,阿佤山
在遥远之处的遥远之处
离中央王朝的实质统治
有很大的空间松动——
但是,阿佤人心向国家
守疆护土,亘古不变——
即便,时至民国
阿佤山仍尚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域——
当今之日,国内最大的佤族聚居地——沧源
在当时,未曾孕育;而后来,其所辖的区域
东部的岩帅等地属澜沧县
中部的勐省、勐董隶耿马土司
西部的班老、班洪归镇康县
其余部落,各自为政——
共生之中,隔阂并存
冲突不止。彼时,班老、班洪所处的地域
被尊称“葫芦王地”,而为世人熟悉知晓
从传说中的“司岗里”走出来
在苍茫的尘世上
历经时代变迁,饱尝风雨沧桑——
阿佤人,执着地、勇敢地,在时间旋涡中
奔走、飞跃——
阿佤人,不停地、恒久地,从涓涓的细流
汇入磅礴之河——
千百年来,广袤的阿佤山
塑造并承载了印记鲜明的佤族文化
柔韧并坚定地融入悠久的华夏文明
阿佤之光,熠熠生辉
璀璨闪耀——
史诗之三 李定国开佤山
苍茫的阿佤山,矗立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鲜有外人问津。在这样周遭寂静
而内部又械斗不断地行走中,阿佤人创造了
属于自身特有的文明印记
在祖国的北方,李自成攻陷北京后
明帝崇祯,上吊自缢于老树
明将吴三桂在不敌中,投身大清
并开关请其入主。在战乱烽火之中
明朝正统的南方宗室
被拥戴立国——史称“南明王朝”
在捉襟见肘、夹缝求生中
抗击大清的兵马,和叛徒吴三桂的绞杀
大清兵强马壮,南明弱小无依——
1659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败退缅甸
农民起义军将领李定国,率部追随
驻扎孟定、木邦。此两地,抵达班老、班洪之路
仅一日之遥。初始
缘于班老、班洪的亚热带雨林气候
环境恶劣,不宜居住。李定国之军
没有萌生进发阿佤山之意
向葫芦王地挺进的决定
在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必然地作出——
在贫穷的班老、班洪之地
阿佤人常走出阿佤山
到附近的孟定一带,以各种货物
换取生活资料。时值一个平凡之日
佤族兄弟达铁、达太,在出售的棉花中
无意间,裹进了狩猎时
捡回的银块。常年栖居深山的阿佤人
即便看见,也不知银为何物
何况看不见——
银块的流入,使孟定城沸腾、狂欢
缺银少粮的李定国,决定率部进阿佤山
开发银矿,以备持久抗清——
当时,班老、班洪佤族,孟定傣族土司
和李定国歃血商定:佤族出地皮
傣族出粮食,李军出人力——
共同开银矿。寂静的葫芦王地
迎来了美丽的春天,优柔婉转的佤族歌曲
飞翔在翠绿的无边丛林
佤汉文化、傣佤文化,在日益交融中
绽放出灿烂的火花——
史诗之四 吴尚贤兴银厂
任何具象的事物
都会在历史中消失
而任何抽象的印记,注定会以各种姿态
浸入人类的灵魂和血脉
生生不息——
象征着财富的银矿开采
在李定国病殁后,逐渐凋零、萎缩
银厂的支用
时常需以劫持缅甸客商来维持——
此情此景,不难想见
时间的沙漏之作用,越来越凸显
终于,深藏在葫芦王地的银厂
被腐蚀得体无完肤。它如同破败的房屋
暴雨之时,不能作避水之用
寒冬之际,不能抵御八面来风
1743年,在银厂的飘摇之中
一个名为吴尚贤的云南石屏人
穷走夷方,出现在葫芦王地
吴出身矿工,精于冶炼,长于人力组织
——吴到班老之后不久,便晋升成矿主
操持葫芦王地的银矿开采
高山耸立的葫芦王地,是阿佤山的腹地
所栖居的族群,几乎全为佤族——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各部落相对独立
各自为政。吴尚贤注重修缮各部落关系
维护地方的和谐与安宁
未经几年,葫芦王地各部落
重修盟约,和睦空前——
吴尚贤与班老王子香准图
剖木为盟,永结同心。木刻被一分为二
双方各持半边。银厂经营,日趋高峰
在银厂,众人无尊卑,平而视之
来者皆以兄弟称
在蓊蓊郁郁的葫芦王地
所藏匿的丰厚的银矿,被阿佤人呼之为“大矿”
按傣语、佤语的发音,吴尚贤调适之后
将其定名为茂隆银厂——洁白的银子
生着干脆利索的腿脚,从地底喷薄而出
像一朵朵白色的尊贵之花
渴望结出数量庞大的肥硕之果
吴尚贤的敏捷之处
如蔓延的游龙,覆盖着莽莽苍苍的山脉
几乎没有遗漏,而其薄弱之处
亦如坚冰之中的朝阳
软绵无力。吴尚贤出身矿工
不暗南明旧事,加之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同化
南明晋王李定国部队所留后人
已淡忘抗清之想。此时,居阿佤山之众
对清政府以及出卖永历帝的缅甸
态度大为转变:对清纳课称臣
对缅修好通商
入清之后,茂隆银厂经营日隆——
当朝,有矿民功勋卓著者
可授官之规。走南闯北的吴尚贤
脑筋活络,眼放金光
旋即组织九头大象,驮上白花花的银两
进京向清纳贡,以图一官半职
然而,时间的叠加
空间的流转,亦不能消除清之当局者
对南明王朝开办的矿厂
戒备之心——
此去北京,又远途折返
所受之苦,自是不必多说——
如果仅此,可罢而不言
可谁曾想,归附者被屠戮
伏地者永远无法再起身。从北京纳贡返回的吴尚贤
在昆明,被官吏截留下来
并借故杀害——
始于南明李定国的银厂
兴于清时的吴尚贤,并随着吴的亡命而凋敝1800年,清政府下令
永久封闭茂隆银厂。辉煌一时的银矿开采
如划过天际的流星
突然暗淡下去——
史诗之五 英军出没西南
茂隆银厂在华夏大地销声匿迹
葫芦王地在寂静中,翻阅着时间的书页
没有宏阔的灿烂辉煌
亦没有细部的可圈可点。
它就像人类原初的样子
轻描淡写,而又极尽顽强地
存活在世间
流动的时间,抵达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外强中干的大清帝国
被迅速击溃,被迫签订中英不平等条约
开启了割地、赔款的屈辱历史——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群山起伏的葫芦王地
在庞大的社会背景裹挟下
慢慢地,隐含地,不停地
向苦难靠近
恍然之间,及至1885年,英国借故出兵
攻陷缅甸曼德勒,俘虏缅王——
次年,进逼清政府承认其吞并缅甸
并签订《中英会议缅甸条款》
自伊而始,苍茫的葫芦王地
开启了漫长而又曲折的
护矿守土的悲壮之旅,血泪交织,苦痛连绵
希望与绝望并存——
之后,再及1891年,清政府封葫芦王地
班洪部落首领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
名“玉山”。胡玉山怀纳百川
胸括四海。注重修好邻里,与班老蜂筑父子
和睦相处,共理葫芦王地之事务
阿佤山在团结一致中崛起
又在外部侵略势力的膨胀中
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制——
那种腐蚀般地侵蚀,在19世纪中期
英国彻底征服印度、缅甸之后
山洪般地,爆发了出来——
行世者,深刻地感受到:满山草木的晃荡
沉厚的大地动摇
之于具体之地,大英帝国滴水穿石般地
绵里藏针般地,指向葫芦王地
多次派遣勘察队,进入其腹地
探得此区域,没有中国政府军队驻守——
便推翻前议,悍然出兵
武力夺取葫芦王地的部分领土
烧,杀,抢,掠。肆意妄为,无所不作
之于葫芦王地的整体,英国既针锋相对
又绕线迂回反扑。在蚕食之中
遣派司格德潜入云南澜沧、西盟等地
暗中勘测,制造“司格德自划线”
把边界向中国推进了约100公里
企图控制班老、班洪在内的整个葫芦王地——
英之煞费苦心,极尽歹毒之能事
泱泱之中华,上下之五千年
在烟尘浩渺中,既有璀璨滚滚
又有低沉时常浮现——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在屈辱的历史柱
清政府又被钉上了一颗巨大的铁钉
无法磨灭,无法遗忘——
得意的英国,则借机行事
逼清政府勘界,欲过境葫芦王地
进入今为沧源县城的勐角董
葫芦王地各佤族部落,严正声明:
阿佤山是中国的领土
没有必要勘界
群众聚集交易,司格德所率的部分武装人员
骑马横闯集市,胡作非为
随意拿取群众所售的黄果,之后
不仅不支付钱币,而且开枪杀人
在浩浩荡荡的人群之中
公然制造了血腥的“黄果事件”
英军之暴行,之无法无天,其心可诛
其身可斩。极度愤慨的佤族群众
奋力回击,以乱棍将滋事挑衅者,暴尸街头
愁于无口实的英军,不但没有反思检点
反而眼放蓝光,以“黄果事件”为植入口
扩大进犯葫芦王地的尺度——
阿佤人誓死抵抗,继而大败英军
然而,破漏的飘摇的清政府
对外虽然尽显无能,对内却极尽镇压——
烧毁勐角董附近三个佤族村寨
又酿成“永和流血事件”
在此次的入侵和反入侵中,最终荒唐地
以付出佤族同胞的血泪和性命作结
——纵览千年人类史
贪婪之心,一旦开启,便难以遏制
抵御之心,一旦激活,便不畏枪火——
英军出没在葫芦王地的年月
阿佤人挺身而立,以血肉之躯,以愤慨之情
筑起守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这种激烈的对抗,在英国发现葫芦王地
藏有茂隆银厂,蕴含丰富银矿之后
达到极致。葫芦王地各佤族部落
信守“香准图——吴尚贤会盟木刻”之誓言
为国看守银厂,没有吴尚贤的木刻
任何人不得开采银矿
任何侵害佤族同胞,损害国家利益的势力
都妄想染指葫芦王地
受挫的大英帝国,改道前行
进入勐角董。在一日,适逢街天
史诗之六 班洪盟誓抗英
波动的云层,看见了葫芦王地的一切
暗流涌动的葫芦王地,映照着浩渺的苍穹——
从吞并缅甸之日起,英国的侵略势力
就时刻地垂涎着
连绵不断的阿佤山。武器弹药、开矿器材、粮
草秣马……
一应俱全,尽数陈放在中缅边境
只待刀光剑影
内部分化收买,文化浸润腐蚀
武力扩充壮大——完成战前准备的英军
在1933年的春天,乘着野草疯长
大风高飞之势,强渡滚弄江,占领户板
向阿佤山北部火力进攻。班老王胡玉堂得知
火速向班洪总管胡玉山报告——
之前的剑拔弩张之状,演变成子弹飞舞
烟火燃烧的惨烈局面
葫芦王地的佤族儿女,擦枪磨刀
全民出击,迎敌争战
保卫家园——
英军之武器精良,装备坚实
与阿佤人,形成鲜明对比——
阿佤人不畏牺牲,勇往直前
抛头颅、洒热血之果敢和赤诚
感动着天地,感动着华夏——
千万同胞,各地爱国人士
或发电谴责大英帝国,揭露罪恶
或提交请愿书,意欲投身战场
支援佤山战场
——得寸进尺的英军
继续向葫芦王地推进
1934年1月,英军又占领
阿佤山大片土地。在所控的沿途
设置军营,驻兵把守,开挖矿洞
强采葫芦王地的银矿,并动用数千人力
修筑公路,方便运输
——葫芦王地的阿佤人
义愤填膺,不容与吴尚贤订下的盟约被毁
不容外国的铁蹄,践踏祖国的疆场
愤怒还击——
英军的步步进逼
彻底激怒了阿佤山的17个部落
以及阿佤山的各族人民
班洪王胡玉山召集各部落
商讨抗英军守银厂的计策
各部落同仇敌忾:
誓死将英驱逐出境
严惩民族败类
在班洪大寨,在茁壮的青树之下
热血沸腾的17个佤族部落
怀着赤诚之心,在班洪王胡玉山的主持下
剽牛祭奠,歃血为盟
决心与英军抗争到底
将其赶出阿佤山——
国内各方见葫芦王地形势急迫
国难临头,纷纷出资出力
慷慨解囊,盛壮阿佤山的声威和士气
正面排兵布阵,侧翼手段暗涌——
英军极尽诱骗,企图使班老王胡玉堂承认
英在葫芦王地所开矿产
班老王大义凛然,不为所动,怒鼻以斥……
英方恼羞成怒,炮轰班老20余村寨
房屋尽烧,班老王不敌
退避三舍。之后英军退出班老
班老王重回旧地,搭棚驻扎,继续抗击英
军——
之后,有爱国武装力量,汇入班老
英军多次入侵,均以挫败结局。然而
班老的空白,还在换防驻守时漏出——
英军强攻,并放射燃烧弹
火海茫茫,班老损失惨重
班老王身负重伤
再次退避,函告班洪王疾驰救援
班老危局之时
英军一方面利用民族反叛武装
建立殖民统治,一方面致函班洪王胡玉山
要其解散17部落武装,听从英国处理
胡玉山严厉斥责,坚决不从
见威逼利诱不成,英军再次攻击班老地域
火烧村寨,洗劫佤山儿女
葫芦王地,在当时,归属镇康县
在抗英之初,镇康县长纳汝珍
即斥资、斥物支持抗英
今见阿佤人民家园尽毁,受苦受难
纳汝珍数次电告国民党云南省政府
但是,即便在这样的危急形势之下
国民政府依然迟迟不动
不派一兵一卒支援阿佤人民保卫边疆
与国民政府的按兵不动相反的是
边疆各族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
他们积极联络,自动组织义勇军
竖起抗英大旗,远赴阿佤山腹地
力挺班老、班洪抗英
——义勇军的抵达
不仅增强了葫芦王地对抗英军的实力
也增加了必胜的信心
战场的危局瞬间转化
英军节节败退,之前为其所占的领土
尽数收复——
在葫芦王地驱逐英军捷报频传之时
国民政府,则在后方
拆台、挖坑、堵剿义勇军
义勇军首领顾及将士安全,原地不动
听候命令。之后,英方几经外交施压
迫使国民政府一再退让——
最后,索性命令义勇军就地解散
否则屠戮、绞杀。在希望的曙光中
班洪抗英暗淡地落下帷幕
英方没有在欺辱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而葫芦王地则在保卫家国之中
付出巨大的牺牲
史诗之七 英国制造1941线
看似宁静的海面之下,实则波涛翻滚
在武力夺取葫芦王地的计划流产之后
英国展开外交攻势,铁定将其收入囊中
1941年,国民党政府与英使换文
在重庆,签订中缅南段未定边界协议
将班老地区,划给英属缅甸
阿佤人民自始至终,强烈抗议
从不承认“1941线”
及至全国抗日战争胜利,中缅交界的班老地区
定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威胁、诱骗、派粮、派兵、送礼
英、缅军官多次试图与班老地区大小头人联系
结果都遭到佤族头人、群众的坚决反对
一方是英、缅的持续围攻
一方是葫芦王地的阿佤人民的誓死抗争
双方胶着、消耗
1953年12月,这时的冬天
北方已经是冰雪连天
而南方依旧火热如夏
班老佤族头人决定:联名写信给毛主席
表达他们渴望党中央、毛主席
救葫芦王地的阿佤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佤族头人们在信中言——
班老地区驻有外国官吏
而班老人民不愿接受他们的统治
在班老人民心中
班老地区只属于中国
希望毛主席能派解放军驻守班老地区
去信的内容,简短明了、朴素实在
字里行间流露着——
边疆人民对党中央、对毛主席的信任
以及对祖国深沉的爱恋
彼时,遥望祖国
葫芦王地的班老地区
忧愁而伤感,疼痛而锥心——
像风中飘摇的浮萍,起伏晃荡
又像向上生长的树木
坚毅而果敢,奋勇而决绝
永远向着光明——
史诗之八 班老回归中国
瘦小的马匹驮着沉重的信件
从古老的葫芦王地出发
翻过高山,跨过河流,穿越险难
奔向祖国的心脏——北京
而葫芦王地的阿佤人
则在日出日落中,焦急地等待着
党中央、毛主席的答复
——20世纪50年代,由于交通不便
葫芦王地的信件,抵达北京
需要耗费许多时日。然而,即便如此
数月之后,深居在佤山腹地的
班老王、绍兴王、摩邦王、碗莫王
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于1954年6月3日
收到了他们期待已久的回信——
信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名义发出
鉴于班老地区,当时属于未定界地区
由缅宁地方派人,向班老地区人民
口头传达中央复信精神,转达党中央和毛主席
对班老地区人民的深切慰问和关怀
中央的复信送到阿佤山,阿佤人兴高采烈
悬空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毕竟,无根的野草,会死在肥沃的旷野
飘动的浮萍,注定消失在没有远方的路途——
班老地区的阿佤人,深知,切感,共鸣
班老地区的阿佤人,时时刻刻渴望着
回到祖国温暖的怀抱——
阿佤人的归国之心拳拳
向中国共产党之心,天地可鉴——
此时此刻。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大地饱经战争蹂躏,百废待兴
而缅甸,亦是如此
饱受英国殖民和战争之苦
经过血与火的疼痛,获得独立
渴望生息休养——
因此,在历史背景的页码上
公平、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
符合中、缅两国的愿望
以及人民的期待——两国相向,切近而行
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1954 年6 月 29日
出访缅甸的周恩来总理,在仰光
同缅方发表《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自伊而始,中缅双方又进行了
长达6年多的边界谈判
才逐渐达成共识,最终在1960年1月28日
签订《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
——中缅两国成立边界勘察联合委员会
组建中缅边界联合勘察队——
历时数月,勘察队于1960年9月
完成第一阶段工作
明确界线走向和班洪、班老部落辖区
以及完成骑线村寨的调查——
1960年10月1日,中缅签订《边界条约》
明确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划归中国
班老回归祖国之心,终于如愿——
回归当日,边民2200余人,在沧源勐董
举行国庆联欢,他们激动不已,他们热泪盈眶
他们深深地知道: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他们
毛主席没有忘记他们
班老回归之后,边界勘察联合委员会
随即开展第二阶段的工作:界桩勘察
界桩树立,绘图,标点,划线
以及资料收集整理。1961年10月13日
中缅签订《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
全面解决了两国边界问题,历史在此
画出圆满的句号
——云消雾散,一切尘埃落定
曾经飘摇的葫芦王地,动荡的葫芦王地
迎来了和谐与安定
千百年来,受尽穷困侵扰的阿佤人
紧跟着中国共产党的步伐
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史诗之九 佤山两跃千年
纵横千里的山脉连绵起伏
驰骋山野的河流巨浪滚滚
千百年来,地处祖国滇西南的葫芦王地
原始而神秘,从未变更——
恶劣的自然,残酷的社会
笼罩着世代栖居于此的阿佤人——
致使,直至新中国以前
在阿佤山,原始、奴隶、封建等各种元素
依旧交错编织
生而有命,又生而无望——
千百年来,外面的世界无数重风雨
无数重更替。而阿佤山却在高山、河流的拱卫下
岿然不动地
保持着原初的存在——在时间的标尺上
庞大如鲲鹏之翼,厚实如野象之身的阿佤山
既纯真朴素
又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但是——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自从中国共产党进入阿佤山——
一切就变得不一样
一切都翻天覆地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
阿佤人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听党话,跟党走。延续千年的阿佤人
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光芒——
阿佤人,第一次一跃千年
从原始蒙昧的社会形态
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
跟着中国共产党的脚步
阿佤人民翻了身,做了主人——
在改革开放中
阿佤人的日子,慢慢地充裕了起来
告别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病不能医的黑色年月——
阿佤人民唱起了响亮的新歌:
……阿佤唱新歌
毛主席光辉照边疆
山笑水笑人欢乐
社会主义好,哎,架起幸福桥……
在党的光辉沐浴下
阿佤人一路披荆斩棘
所向披靡,奔向幸福——
在新时代,沃野千里的阿佤山
长满了绿色产业
盖起了红色楼房
不再惧怕病痛无钱医
一批批阿佤人走出阿佤山
远赴祖国各地求学——
2020年,阿佤人,和全国人民一起
走进了小康社会
阿佤人,第二次一跃千年
实现整族脱贫
唱响了新时代的幸福之歌——
史诗之十 向党中央报告
从告别原始社会,第一次一跃千年
到整族脱贫,实现第二次千年跨越
阿佤山的巨变
深深地折射了党心民心聚力之伟
深深地震撼了置身其间的见证者
在内心的巨大感召下,2021年6月4日
班洪、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
汇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阿佤山翻天覆地的变化
表达佤族人民
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他们的名字:三翁、三贵、俄松、三木嘎、尼红
赛金、岩翁、岩团、三木水、岩板
将被永远地刻进历史
代代传颂——
6月4日,去信领袖,报告幸福
8月19日,收到回信,领袖勉励
阿佤山沸腾了——
在广袤无垠的阿佤山
手的海浪和欢呼的声音,融进高扬的秋风
久久不能平静——
收到领袖回信,得到领袖关怀
这是阿佤山,自古以来最高光的时刻
联名写信的几位老支书
上了年纪的几位老支书
颤抖着双手,捧着信,他们念了又念
传了又传,看了又看——
自豪之情,无以复加;激动之情,无以复加
感恩之情,无以复加——
万千言语,汇在一起: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阿佤人民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