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专栏

2022-11-05主持人高健

文化遗产 2022年2期
关键词:普米族佤族哈尼族

主持人:高健

中国西南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巨大,高山峻岭,纵横交错,大江大河自西北向东南奔流,跨越多种气候带,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也有着多样的生物景观。在这样的地理空间内,包含着同样多元的文化空间,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在此汇聚,让西南成为一个相互关照、共生共存的多物种世界。

本期的三篇论文立足西南,将人类与非人类物种放在一起来思考,探讨地方知识中的生物多样性表述与实践。罗丹的论文《滇南哈尼族节令古歌〈四季生产调〉的多样性感知与生态观照》将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视为当地人的传统叙事资源,经过感知、解码、转译,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不仅是一种生存图式,还成为人们的知识图谱,它提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种间,乃至与社会结构和合自洽、多元共生、持续善存的一种参照系。罗瑛的论文《生态民俗传承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兰坪县普米族田野调查为例》,通过对云南兰坪县普米族的生态民俗调查,将民俗传承场扩展至自然环境,考察民俗传承中的自然共生、生态合和观念,尤其关注了羊在普米族生活世界中的生态意义与文化意义。文章最后认为民俗的传承空间既是乡村文化空间,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高健的论文《佤族神话中动物、人与植物的相互性存在》聚焦佤族神话中的非人类物种,认为神话就是在制造一种“存在的相互性”的亲属关系。如果说当下世界是人类成为主要地质力量的人类世,那么佤族神话世界可是算得上一个根茎世(Rhizomcene),多物种组成联盟、关联生成,成为神话世代最重要的地质力量。

猜你喜欢

普米族佤族哈尼族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普米族医药调查及发展初探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普米族传统文化与资源管理方式对当地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普米族韩规文及其古籍概况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哈尼族药物特点初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