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塘养殖水污染防治初探

2022-11-05陈颖贤杨武华刘宝琪

渔业致富指南 2022年6期
关键词:尾水圈养水体

○周 威 陈颖贤 杨武华 刘宝琪

(武汉市蔡甸区农业农村局 湖北武汉 430100)

养鱼先养水,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是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环境污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各种异常灾害时有发生,水资源状况堪忧。在池养生产上,因水产养殖面积扩增,集约化程度提高,池塘大量饵肥投入而形成年久淤泥沉积,饵料过剩,药物残留等因素对水体污染也十分严重。下面结合武汉市蔡甸区近年来在池塘养殖水污染防治服务指导工作推进情况,就池塘内源性水体污染防治主要做法,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一、加强池塘养殖基础设施改良

池塘的深浅,池底淤泥厚度,进排水设施配套等,直接影响着池塘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水质好坏。因此,在池塘养殖基础设施改良工作上,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清塘

可利用冬闲时节组织清塘。主要内容包括:①鱼池池底清淤消毒,采用清淤船或人工清淤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淤泥厚度保持在10-15cm即可,然后对池底泥翻整,曝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彻底消毒。②池塘的改造。主要工作是池塘的浅改深,小改大,改造的标准根据所养的品种及模式科学地确定;池埂的窄改宽,要求确保养殖池塘防渗保水。

2.池塘进排水设施配套

要求池塘养殖进排水沟渠分开,积极倡导养殖生产尾水净化处理、零排放、内循环,且应加强其维修改造,切实做到养鱼生产季节排灌自如。

3.池塘增氧设施配套

在养殖池塘中应配套相应功率的增氧机或池底微孔增氧曝气设施,以加速养殖水体有机质分解,调节水质。

二、加强池塘养殖品种,模式调优。

在池塘养殖生产中,养殖品种,模式的确立,往往直接决定饵肥药投入品的施用量,间接影响着池塘水质,因此在池塘养殖水质污染防治上,应坚持减量增收,提质增效,通过养殖品种模式优化达到池塘减污的目的。

1.养殖品种的调优

根据区域渔业水资源状况,水产品市场,养殖技术水平等。围绕绿色渔业高质量发展,科学地确立本地区优势品种。近年我区通过养殖品种结构调优,河蟹、小龙虾等名特养殖已占池养面积62%。据调查,常规鱼改养虾、蟹养殖池塘亩平可减少饲料投入量750kg左右。具体测量:①常规鱼池塘养殖亩平产量按750kg(其中吃食鱼 600kg,鲢鳙鱼 150kg)计算,饲料系数为1.8,亩平需投饵1080kg;②虾、蟹池塘养殖,按亩平单产150kg计算,颗粒饲料系数1.2(虾,蟹食物可利用池中部分水草及自然生物),亩平需投饵180kg,以上两类品种相比,虾、蟹池塘养殖比常规鱼养殖亩均少投900kg。

2.池塘鱼类混养

根据不同鱼类各自生物特性,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空间、饵料生物、季节特点等,科学地确立混养鱼类种类,重点结合混养鱼类的互利关系,确立品种及投放量,如利用滤食性花白鲢净化池水,杂食性鲫、鯝鱼清底。

3.实施池塘轮捕轮放

此项工作的重点主集中于高温季节,因天气炎热,气候多变,加之此期间池塘养殖大量投饵、施肥,水质往易于恶化,通过轮捕轮放可有效降低池塘存塘鱼载鱼量,减轻养殖水体环境负荷。

4.养殖模式优化

目前我区主推的渔业生态养殖模式有:

(1)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

该模式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成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在小水体区通过增氧和推水设备,形成仿生态的常年流水环境,开展高密度养殖,在大水体区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种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设施等。对水体进行生物净化和大小水体的循环,该模式具有现代工程化,高产高效,产品高质量,环保美观,智能化水平高等特点。目前,其流道集污收纳及处理还尚待完善。

(2)池塘“零排放”圈养

该模式是在池塘中构建圈养设备,把主养鱼类放在圈养桶内养殖,通过圈养桶特有的锥形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经吸污泵抽排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在尾水分离塔中沉淀分离,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后的废水往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到池塘重复使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此模式目前在圈养桶壁的除污、水交换环节上尚待完善。

(3)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

该模式是在地面上设置圆形养殖池并耦联养殖尾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将吃食性鱼类集中养殖在圆池内,通过圆池底部集排污装置联通人工湿地进行尾水处理,净化后的养殖尾水进入圆池循环利用,实现高密度集约化生态养殖。

(4)稻虾综合种养

该模式是指将稻田这种潜在水域加以改造利用,在种植一季水稻的同时养殖小龙虾的模式,其种养原理是稻田养虾,龙虾养稻,以废补缺、互利助生,化害为利,实现稻渔“双水双绿”。

(5)鱼菜共生

该模式集池塘养殖(或陆基圈养)和水耕栽培于一体,结合生物浮床技术,在养殖池塘(或陆基水池)形成“水上种菜,水下养鱼”的生态模式。目前在我区实施温室大棚鱼菜共生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无水质忧患,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其主要生产流程是:圈养鱼→排放粪便通过微生物转化为蔬菜可吸收的养分→蔬菜根系吸收养分,促进其生长→通过蔬菜根系,吸收养分,也净化了水体→被净化过的水体回流到圈养鱼池。

三、加强池塘养殖用投入品的管理

池塘养殖用投入品管理是其水污染防治日常管理重要措施之一。

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科学投饵。坚持做到投喂饵料的“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2.科学施肥。坚持做好鱼池施肥的“四看”即看天、看水、看鱼、看季节。池塘施用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倡导应用生物肥。

3.科学防治鱼病。鱼病的防治坚持以“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倡导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防治。同时应加强日常池塘养殖水质调节,在鱼病防治中,严禁泛用鱼药和使用禁用药。

四、加强池塘养殖尾水治理

在池养生产中除加强养殖水体防污减污的同时,还应做好养殖尾水的处理。

1.池塘养殖尾水原位处理

目前,在我区主要推广的模式有:①曝气增氧。采用微孔纳米管曝气增氧技术,实现养殖用投入品及排泄物的充分分解利用,有效调控水质。②池塘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混养。③水下植被构建,科学合理恢复和构建池塘水下植被,利用其能吸收利用水体中营养成分等特点,有效消减水体污染负荷。④人工浮岛,利用浮体和支撑骨架在水面上构建一个浮台空间,供水生植物生长发育,借助水生植物的生命活动进行池塘水质净化和生态调控。

2.池塘养殖尾水异位处理

目前。我区主要采取的模式是:“三池两坝”(稳定塘+过滤坝)尾水处理。该模式是将池塘养殖尾水通过尾水收集渠(管)注入沉淀池,使其中悬浮物沉淀,经过滤坝过滤尾水中的颗粒物入曝气池,再经曝气增氧,加速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尾水经曝气后再通过一道过滤坝过滤,进入生物净化池,通过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物质,并利用滤食性水生动物(鲢、鳙、河蚌)去除水体中藻类,及安装悬浮毛刷,利用周丛生物净化。该模式主要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尾水处理实施总面积通常为养殖总面积的6%-10%。

猜你喜欢

尾水圈养水体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减污达标排放技术措施探讨
浅谈提高圈养野生动物福利的途径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复合纳米材料Cu2O@Au对水体中罗丹明B的检测应用研究
浅谈在尾水堰上设闸门对发电量的影响
潜流式人工湿地消纳城市污水厂尾水微生物特性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