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江“十年禁渔”期襄阳市渔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2022-11-05梁文艳马永荟张建勋
○梁文艳 马永荟 张建勋
(襄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湖北襄阳 441021)
长江“十年禁渔”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禁渔的重要指示精神,汉江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支流,从2020年开始,整个流域全面实施有效禁捕措施。为全面了解襄阳市汉江禁捕退捕后,襄阳市水产养殖现状、水产品产量及市场供求影响情况,笔者于2021年1月中旬开始,对襄阳市各农贸市场、养殖企业、大型养殖基地及市区水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等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对相关情况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分析,为襄阳市渔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渔业发展现状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汉江流经襄阳195公里,汉江水系资源丰富。襄阳处于南北交接处,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适宜水产产业流通与养殖。谷城县、保康县、南漳县等利用优势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牛蛙、南美白对虾、甲鱼、杂交鲟、黑斑蛙、黄缘闭壳龟、斑点叉尾鮰、拉氏鱥、鲈鱼、鳜鱼、白甲鱼等特色养殖,丰富了襄阳市水产养殖品种多元化。
(一)养殖面积及产量
1.水库养殖。全市水库1218座,养殖面积36.48万亩,养殖产量4.54万吨,产值7.97亿元(不含二三产业)。主要品种以净化水质的鳙鱼、白鲢为主,套养部分鲫鱼、鳊鱼、草鱼、鲴类等。
2.池塘养殖。全市池塘养殖面积39.63万亩,养殖产量11.85万吨,产值23.29亿元(不含二三产业)。主要养殖品种: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鲫鱼、鳊鱼、黄颡鱼、鲈鱼、泥鳅、黑鱼、先锋鲌、鲟鱼等经济品种。
3.稻渔综合种养。全市可用于稻渔综合种养水田面积约50万亩,已开发利用稻渔生产面积20.97万亩,养殖产量2.44万吨,产值8.13亿元(不含二三产业)。主要养殖模式:稻-小龙虾19.52万亩、稻-鳅0.09万亩、稻-蛙0.09万亩、稻-蟹0.20万亩、稻-鳖0.57万亩、稻-澳洲龙虾0.06万亩、稻-鱼0.43万亩。2020年以来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稻-小龙虾、稻-蛙种养面积有所下降。
4.汉江禁渔影响。根据襄阳市近三年汉江捕捞产量统计(数据来源襄阳市渔业年鉴报告),2018年捕捞产量0.99万吨,渔业产量19.21万吨(统计部门数据,下同),占比5.15%。2019年捕捞产量0.92万吨,渔业产量19.44万吨,占比4.73%,2020年捕捞产量0.15万吨,渔业产量19.65万吨,占比0.76%。从近3年汉江捕捞产量数据分析,捕捞产量占渔业产量比重较小。长江、汉江禁渔后主要还是人们对江鲜鱼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水库全年禁止投肥后,产出的水库生态鱼将有力保障了人们对野生鱼的需求。
(二)水产品市场供求情况
襄阳市常住人口588.9万人(参考2021年襄阳年鉴数据),日人均水产品按80g计算(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0)》鱼类日摄食量40~75g)及襄阳市饮食习惯(腌制鱼、风干鱼、熏鱼),全市人民对水产品年需求量为17.20万吨,襄阳市水产品总产量18.84万吨(调研数据),本市水产品能够满足需求。襄阳市水产品每年外购数量5.36万吨,外购的水产品主要来自省内荆州、荆门、仙桃、宜昌、潜江等地。本市水产品外销数量5.13万吨,主要销往重庆、四川、郑州、西安等地,外购数量比外销量多出0.23万吨,主要是海产品及贝类产品。襄阳市水库养殖产量中70%以上销往外地,主要销往四川、重庆等地。汉江禁渔后,襄阳市水产品产量与总消费需求量受到影响较小。当前市场消费较多的品种有鲢鱼、鳙鱼、草鱼、鲫鱼、鳊鱼、鲈鱼、黄颡鱼、鲌鱼,外购水产品种类有鳜鱼、鲈鱼、黄鳝、鮊鱼、乌鳢、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牛蛙、甲鱼及海产品品种。
(三)渔业资源种类
襄阳境内鱼类资源比较丰富,现有鱼类共102种,占我国淡水鱼类种类总数的七分之一,分属9目27科73属,重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如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黄颡鱼、南方鲇、鳡、翘嘴鲌、乌鳢、黄鳝、泥鳅、鳊、鲤、鲫、鲟类等鱼类为各类水体的主养对象。
襄阳市境内两栖爬行类48种,隶属于4目18科。其中两栖类2目8科21种,爬行类2目10科27种。
襄阳市境内拥有珍稀濒危保护水生生物多种,其中极危水生生物1种(大鲵),濒危物种2种(黄缘闭壳龟及中华草龟),近危物种2种(黑斑侧褶蛙及隆肛蛙)及易危物种20余种(中华鳖、王锦蛇及玉斑锦蛇等)。
襄阳市外来水生物种有8种,两栖爬行类2种(牛蛙、巴西龟);水生无脊椎动物2种(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鱼类4种(匙吻鲟、施氏鲟、俄罗斯鲟和虹鳟)。匙吻鲟、俄罗斯鲟、虹鳟和克氏原螯虾等部分外来物种成为襄阳市近年来的重要经济水产动物。
(四)现代设施渔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主推的六种技术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设施化循环水养殖、“流水槽+”水产养殖、近海网箱养殖、深远海设施化养殖)中,襄阳市除了近海网箱养殖、深远海设施化养殖两种模式之外,其余四种均有试验示范。以老河口市都市智慧渔业产业园为代表的陆基设施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拟建设面积1116亩,全部投产后,年产量可达3900吨;以谷城县五合特种水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开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零排放”池塘圈养技术,亩产量可达6000kg左右;以南漳县四贤庄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流水槽+”水产养殖模式,开展流水槽跑道养殖鲈鱼,一个110m的流水槽年产优质鱼类6000kg;以襄州区富铭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高位池养殖南美白对虾模式,亩产优质南美白对虾500kg左右;保康峙坪镇沙坪村利用高山冷水资源开展圈养模式,一个直径为4m深2.4m的圈,杂交鲟产量可达1000kg左右。
二、襄阳市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分布不均,渔业集约化程度低
襄阳市渔业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基地较少,目前只有老河口市薛集镇一个万亩水产养殖基地,这与襄阳市地形条件有很大关系。襄阳以丘陵、岗地为主,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发展丘岗渔业,规模都不大,因此,襄阳的水产产业难以形成跟荆州、仙桃、潜江等那样规模化的“田成片、路相连、渠相通、电成网、树成行”渔业科技示范园。
(二)基础设施薄弱,苗种繁育滞后
襄阳市水产养殖基地多数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电、路等设施不完善,一些地方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沟渠不畅,水源不足,产地不集中,生产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苗种是支撑产业的基础。截至目前,全市省级原种场3个,省级水产良种场1个,各类苗种孵化繁育基地30个,年孵化量可满足全市水产养殖60%苗种需求,因受地理环境及气候影响,襄阳市苗种孵化普遍晚两周左右,为了早出鱼,很多养殖者选择从荆州的石首、监利、洪湖及荆门等地采购。
(三)产业链条偏短,产品附加值低
襄阳市水产品主要以鲜活形式直接销往市场,客观上造成水产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一方面水产品以鲜活方式销售的特点,导致水产品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较大,养殖的风险也较大;另一方面缺少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等下游产业,产业链条短,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普遍只能获得初级价值。再者,渔业品牌打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效应。品牌持有人仅满足于品牌的拥有和认证,对品牌的价值和作用发挥认识不足,宣传包装推广缺失,品牌定位狭隘,缺少文化内涵,导致品牌价值不高,影响乏力,效应不足。
(四)水产养殖从业者现代养殖意识欠缺
水产养殖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收入的产业。我市从业者年龄普遍老龄化,多是靠老经验土办法进行养殖,对渔业新技术、新模式接受能力偏低,不注重投入,在四大家鱼养殖中仍存在投喂饲料较少,增氧、调水生产设施装备不足等现象。目前池塘养殖产量普遍在400kg/亩左右,按新技术、新模式养殖产量可达到750~1500kg左右,传统的养殖模式已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市、县两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每年都开展了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这种情况逐渐得到改善。
(五)水产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彻底,工作职能不清,已严重影响了水产工作的开展。各县(市、区)水产推广机构因待遇较低及工作量较大,影响了水产队伍稳定。人员短缺,人力不足,待遇偏低留不住人才,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上缺乏激励机制,从而造成水产行业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加上装备不全等因素,制约着我市渔业发展。
三、襄阳市渔业发展展望
按照习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关于水库禁投粪(肥)等决策部署,从“以鱼养水、以鱼净水”角度出发,水产养殖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利用转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上来,选择优质高品质的苗种投放,积极发展设施渔业。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襄阳市在汉江禁渔、水库禁投粪(肥)、大水面网箱拆围拆栏的新常态下,全市水产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水产品从产量、种类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一)持续推进水库生态健康养殖,提升水库鱼类品质
襄阳市1218座水库,持续推行“人放天养”养殖模式。发展襄阳水库渔业为优势,积极创建襄阳水库鱼品牌,推进水库鱼替代汉江野生鱼。同时利用水库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沙塘鳢”“大鳍鳠(石扁头)”“圆口铜鱼(金鳅)”“长颌鲚(刀鱼)”“长春鳊(草鳊)”“长吻鮠(江团)”等6种长江野生鱼类养殖,目前湖北省在中科院水生所、华农、省水科所联合科研攻关下已成功繁育驯化出中华沙塘鳢、铜鱼、长吻鮠、长春鳊、大鳍鳠等5种长江野生鱼,其中长春鳊的人工养殖在襄阳已开展多年,积极打造襄阳地理标志性鱼类的宣传工作,将成功驯化繁育品种引入水库养殖。通过驯养繁育长江野生鱼类,既满足居民对汉江鲜活鱼消费需求,又稳步推进长江、汉江禁捕工作。
(二)以科技促产量,大力发展设施渔业
实施长江“十年禁捕”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推进水产业高质量发展,采用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设施化养殖、工厂化养殖、特色产业养殖。一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进行高密度,高产量设施化养殖,对养殖设施陈旧老化的养殖基地,通过项目扶持的方式进行提档升级,规范水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积极发展智慧渔业,利用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养殖环境,实现水产养殖生产的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控,促进水产养殖由粗放式、分散型、“靠天收”的传统模式向集约化、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新模式发展,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充分利用谷城、南漳、保康等区域冷水性水资源环境,发展冷水养殖特色区域,建立产业示范带。开发冷水性鱼类品牌,树立襄阳地理性标志品种。三是联合金融、保险行业,推行渔业保险机制,避免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渔业损失。2021年受强降雨天气影响,襄阳市渔业受灾面积达40935亩,直接经济损失10140万元,我们要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提高渔农抗风险能力。
(三)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稻渔特色产业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效益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襄阳市可开发利用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50万亩,已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0.97万亩,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继续加强技术服务,积极开展“育繁分离”、少挖沟或不挖沟模式、大规模“养大虾(一稻一虾)”“稻-虾-鳢”“稻-虾-鸭”等生态协同种养模式。县级政府要落实出台的奖补政策,促进稻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积极打造渔业品牌,促进鱼旅一体化发展
利用襄阳市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产业链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作,创建“襄水+”系列公用品牌。加快推进水产品品牌化和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与标准化的融合发展。全面开展实施“渔药减量行动”,规范养殖行为。强化环保自控、投入品监管、水产品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实现水产品市场准入和可追溯,保障品牌水产品质量安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品质至上的战略方式,推动渔业品牌创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不以单纯的养殖为主,促进渔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增加产业附加值。从管理模式上出实招、重实效,以“定战略,强支撑,创品牌,带产业,促扶贫,奔小康”的发展理念为基础,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诸如老河口市现代渔业产业园规划了仙人渔街、渔业养殖区、冷链物流区、有机水果蔬菜种植区、观光休闲区、商务科研区“一街五区”布局,建设仙人渔街、鲈鱼主题馆,渔业养殖区等,依托“仙风小镇”建设观光休闲区,全力打造现代渔业产业园。将养殖与文旅结合推进,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值。
(五)加强渔业技术培训,完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完善基层乡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对养殖从业者做好技术指导与政策宣传。利用“三下乡”服务,科技特派员服务、湖北省渔业科技服务“515”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相关工作,组织水产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广泛开展渔业技术培训。依靠科技力量,促进渔业产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真正意义上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渔民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