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区“秋千文化”研究

2022-11-05田仁贵

武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武陵山秋千片区

田仁贵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著名诗人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自古以来都深受人民的崇拜,几千年来数亿华夏人民以龙的传人自喻,更是以“龙腾”来提高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精神的寄托。华夏民族人民通常用龙文化相关一系列活动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以及节日庆典。作为神灵化身的龙在江南各地俨然成为文化的凝聚,如骆山大龙、苏州舞龙灯、龙舟等多种关于“龙”主题的活动呈现。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承载着“中国龙”形象的“龙文化”逐渐被遗落,其中“秋千文化”也难以幸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的义务与责任。本文通过对武陵山区地域民俗体育“秋千文化”的陈述,为保护和传承武陵山地区民俗体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1 武陵山区的起源及地理环境简述

提起武陵山区,那得说说武陵山的来头。自盘古以来,虞之有苗,商之鬼方,从汉朝西南部时,在此地就杂居五溪六诏之间,具有一定范围领土,由本地方长期管理;它见证过王朝的兴衰,由此可见其由来已久;到秦朝时为其特意修了管道“秦开五尺道”;汉朝时设立都尉县属,为最早自理县;唐初,溪洞庭划归旗下,设羁縻州县;宋朝依照唐朝而为之,各部落采用“酋皆世袭”制度;宋朝时,“诸司擅治其土,遍设官吏,尽布籍属”;元朝设军民府土州、土县;前明时期延用元朝设定,只加大了约束,曾定征徭差发法;或土或流,亦因其俗也;治蛮之法,无逾于此;迨至我朝,畏威怀德,未及百年,莫不输诚纳款,改土归流,不惟汉唐而还,无此雅化,亦岂有虞之文教,成汤之挞伐,所得比隆者哉。由此可见,武陵山片区诞生于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在夏商周时期便有人居住于此,到了汉朝以西后又被称作“南蛮夷”。显然,武陵山片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进程,人类文明渊源颇深。

武陵山片区位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相交地带的71个县(市、区)。可见其地域之广、跨域颇多,各市县相距较远,文化特色及习俗大有不同。所有在武陵山片区流传着一句俗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尽显该片区特殊文化。武陵山坐落于四省交界处,存在着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武陵山区总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11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8%。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传统民间信仰的文化,多以“民间祭祀”“游乐”等形式开展,如赶秋节活动的龙狮、接龙舞、鼓舞、八人秋、舞狮、上刀梯、椎牛等苗族传统体育活动表达出对祖先神灵的酬谢和对现实生活的满足。而在当地的武陵山文化中,龙更具神秘而尊性,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龙文化与武陵山已完成完美融合,“龙”已然成为武陵居民寄情的绑定。

2 秋千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秋千的起源,得从远古时代说起。最早出现的是我们的祖先为了上树采摘野果、逃避或猎杀野兽;在攀岩和奔跑中,依靠藤条的摆动,上树或越过鸿沟,是天然原始的秋千,但却是完全依靠手臂抓住蔓生植物,这使秋千有了原始的雏形;据现有文字记载,其始于秦,在《艺文类聚》中出现过“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秋千最先是用于军事训练;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打败山戎后,将山戎国界划归于燕,“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项目。再到汉武帝时期秋千主要成为在宫中或是闺中女子的游戏项目,曾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中曾写到“秋千者,千秋也”,或是为庆祝传统节日,由此可见汉武帝对秋千之喜爱,宫中秋千数量定是不少,言外之意这是汉武帝在祈祷自己能有千秋之寿。秋千在唐代宫廷被称之为“半仙戏”,据说当时唐伯虎还出诗一首名为《秋千诗》。其内容大致是两个娇羞美少女在杨柳树下手牵着手面对面站立荡秋千,动作如此优美;著名诗人李清照曾写《点绛唇·蹴罢秋千》,通过此诗更显现出了荡秋千一时竟成为了女性专利品。唐宋以后在秋千缓慢普及的同时,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随后秋千运动竟而演变成了节日的狂欢项目与平民的娱乐媒介;杜甫曾有诗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秋千被世人喜爱程度。

到宋代时演变出了“水秋千”,据《东京梦华录》瞄述“:两彩船并行而立,船头设立秋千,当秋千摆到与顶架横木进平行时,荡秋千者脱离秋千以不同的形式投入水中,在此期间有鼓乐伴奏,谓之水秋千。”此时的水秋千被用来展现个人技巧的方式,后演绎成为较具欣赏性的运动项目或是说取悦他人的媒介。紧随唐宋之后,秋千这项运动广泛流传逐渐普及全国,空前盛世;当然,秋千演变花样最多的还是民族地区。秋千首次登上更高舞台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随后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时至今日秋千在华夏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见证了各国的兴亡,也留下了民族的烙印。它不仅为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一缕色彩,也为华夏民族民俗体育走向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

3 秋千运动项目的展示形式与文化意涵

3.1 秋千的组成及在武陵山区的展现形式

秋千可分为打磨秋千、土秋千、水秋千、或是少数民族秋千,如彝族、纳西族、朝鲜族秋千等。早期秋千由绳子与秋千版组成,结构简单,方便移动;一般情况下秋千离地高约为2-5m,绳长约1.5-4m,绳子一端连接横梁一端连接秋千板,绳子起着固定秋千板与其链接到横梁的作用。武陵山地区有土家族、彝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主要开展秋千类型以打磨秋千、土秋千、彝族秋千为主;由于武陵山片区被大山环抱,宗教信仰浓厚,各民族信奉一些民间无据传说,比如敬奉神灵、求雨、敬祖等。因此在武陵山片区很多民俗体育项目也跟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既具属于宗教活动也属于重要节日的庆典,具有一定宗教意涵,秋千更是在武陵山区民族运动会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多以土秋千及彝族秋千为主。

3.2 武陵山区秋千运动项目的文化意涵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与民族文化,伴随着武陵山片区各民族居民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秋千运动项目更是蕴涵着各民族本系,自身民族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秋千作为民俗体育的一种,它不但孕育了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同时也为武陵山片区各民族的社会存在和发展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武陵山区位于边远山区,喻为卡斯特地貌也不过,生活环境恶劣,为了战胜当地自然环境、生存与繁衍,当地居民必须得有强健的体魄。秋千在起到强身健体作用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些民族女性求爱的媒介,如彝族、侗族等。秋千的除强身健体、男女表达爱意外,既承载着对祭祖与祈祷的蕴意,更是重大节日或活动的精神与现实寄托;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时间的洗礼,秋千文化已经与民族文化完美融合,秋千文化即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即秋千文化。

4 武陵山区秋千文化的发展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民族群体人们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秋千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陵山片区秋千生存面临严峻挑战,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民族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溃散,在民族传统村落居民还未完善记录秋千文化时,渐渐被时间击散。由于受武陵山地区的影响,该片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主要交通匮乏,与外界沟通交流机会较少;这使得秋千在保留了原有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同时与外界文化的碰撞失之交臂。随着“工业”“网络”“信息”“科技”等时代关键词不断涌现,人民的娱乐健身需求和方式也日新月异;正如当下的“手机族”“马拉松热”等新生活方式和现代体育文化面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迫切需要适应新时代的生产生活环境。再者因为经济原因的困扰,使大量居民离乡务工,留守老人与小孩居多;极大的降低了秋千运动的开展频率,在保护与传承上出现了断层现象;正因开展频率的降低,秋千文化、秋千意涵正在渐渐淡化,更加严峻的是“玩者不知其源,知者无玩其物”的现象逐渐凸显而出。

5 结语

“龙”是中国人民对本民族情怀、文化的特殊深情表达,中华民族民间对“龙”更多的是敬畏、祈求和感恩;再者是中华民族均是以龙的传人自称,“龙文化”在“龙”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中戛然而生。秋千更是成为了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已渗透入该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以一种浓厚而庞大的文化力量感染着其他人。秋千起源、传承、发展已有几千年,在此期间民族气息的融入,使秋千运动项目逐具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各新事物不断涌入,秋千文化却被逐渐淡化。对武陵山区秋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从多方面进行,例如增加秋千项目在重要节日及大型聚会的开展频率;将秋千文化引入校园,既增加了参与人数也丰富了校园活动;加大对秋千文化的宣传,培养秋千文化的传承人与守护者等。民俗体育项目——“秋千文化”需要继续挖掘、保护与传承,可在不改变民族特殊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学习融入当代先进体育知识,提高秋千自身技术与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武陵山秋千片区
武陵山歌
为什么秋千能越荡越高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迷你秋千
白塔寺片区地图
荡起秋千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