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与中共三大
2022-11-04蔡长雁
蔡长雁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东山恤孤院路后街31号召开。为安全起见,中共中央在广州东山住宅区租赁一幢房子作为会场。房子为灰白色砖瓦结构,分上、下两层,室内宽敞,远离市中心,周围一片翠綠树林,地方隐蔽。中央委员和各位代表都住在这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住在附近。
中共三大很特别,也很关键。大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正式确定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进行和发展国民革命运动,为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理论上和策略上的重要准备。
中共三大是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参加的唯一一次党代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马林参加大会。项英作为工人运动的杰出代表,在会上有所表现。
反对加入国民党
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总结中共二大以来的工作,特别是二七大罢工的经验教训,着重阐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必要性。
大会讨论中就如何与国民党合作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代表们围绕对国民党革命性的认识、共产党是否全体加入国民党、产业工人要不要加入国民党展开了大范围的辩论。
陈独秀、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指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实行国民革命,因此,共产党员应当加入到国民党当中去,在国民党内部发挥作用,改造国民党,推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国民革命走向胜利。马林赞成全体共产党员和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并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以此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张国焘、蔡和森等强调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和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反对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产业工人加入国民党。项英支持张国焘、蔡和森等的意见,但陈独秀、李大钊的观点影响了大多数代表的态度。
马林在关于中共三大的工作笔记中,记录了张国焘在讨论国共合作问题时的发言,其中提到:“英美资本的影响使中国资本家不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国民党不可能同英美斗争,即使得不到英美援助,也是如此。改变国民党的老政策是不可能的,没有力量能迫使它就范。如陈独秀向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所说,我们有140万产业工人。在中国没有哪一支力量的发展速度能与工人力量的发展相比。海员和铁路工人罢工显示了他们的重要作用。我们的党在北方工人中占有主导地位。”“在许多地方我们可以控制工会工作,那里没有国民党的影响。发展共产党的唯一途径是独立运动,而不是在国民党内活动。如果我们建立一个独立的政党,我们就能避免和国民党发生冲突。李(大钊)教授在北京的工作证明把国民党老党员容纳在区党支部内是很困难的。我们至少应在北方打出共产主义或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旗帜去独立开展工会工作。也许我们是错误的,但我们宁可保持左,左的错误比右的错误容易改正。希望这次会议将通过略左一点的决定。”
在共产党内,许多人不理解国共合作,特别是工人和做工运的同志。因为国民党脱离群众,不少官僚、政客混杂其中。他们并不注重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影响甚微。许多同志不愿与之为伍,反对加入国民党,形成一股阻力。项英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大会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决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同时规定了保持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原则。大会在通过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议案时,共40位代表投票,21票赞成,16票反对,3票弃权,项英投了反对票。在讨论从事工人运动的共产党员是否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时,项英等认为,从事工人运动的共产党员如都加入国民党,无形中会在工人群众中抬高国民党的地位,不利于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开展工作。这个立场,得到大多数代表的赞许。
最终,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其中明确写道:“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同时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会议也做出让步,凡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央委员及各地重要工运干部,如罗章龙、王荷波、项英、邓培和上海总工会负责人李震瀛、何今亮,北方工运负责人何孟雄、王仲一、张昆弟、孙云鹏、安幸生、康景星、李宝成,湖北工会负责人林育南、许白昊,江苏工会负责人朱宝庭、孙津川、姚佐唐、余立亚,浙江工会负责人沈干城、朱阿堂、赵济猛,江西工会负责人陈赞成、王凤飞、袁孟冰,广东工会负责人阮啸仙、刘尔崧等,均不加入国民党。
参与对二七大罢工的讨论
对二七大罢工的评价,也是会议郑重讨论的议题。
二七大罢工后,党内外议论纷纭,不少人投来书信,指责、非难这次斗争,有的人则表示怀疑,还有人规劝以后不要采取这种得不偿失的斗争方法。中共三大召开时正值二七大罢工四个月后,为总结这次罢工的经验教训,首先由北方代表、书记部负责人详细报告二七斗争的情况。报告后展开讨论。有人认为二七大罢工与军阀武装冲突,如以卵击石,伤亡重大,得不偿失,是闯了大祸,并提出要处分闯祸的人。但绝大多数代表批判了这种意见。
项英在发言中,根据亲自参与领导二七大罢工斗争的实践,阐述了二七大罢工的重大意义,赞扬了京汉铁路工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勇斗争精神。多数代表赞同项英的看法,认为二七大罢工虽然遭受到一些损失,但意义重大而深远。
据国际代表报告,1923年以前,国民党以中国革命正统自居,一部分人认为中共在中国社会尚无政治力量与地位,实在无资格与国民党谈合作,因此主张只联俄不联共。直到“二七”前后多次大罢工发生,中共政治声望猛然增高,孙中山才断然赞成与共产党全面合作,借以提高国民党在工农群众中的影响。所以在讨论中,马林高度评价这次罢工的政治意义,肯定了罢工的重要价值,总结了罢工的经验。
对于二七大罢工问题,在中共三大前,二届中央就曾召开扩大会议并作出决议。共产国际认为二七大罢工是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应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中央依据共产国际的态度和关于二七大罢工重要作用的指示电,在三大上作了总结。项英是罢工的领导人之一,中共三大对二七大罢工的高度评价,对他是一种安慰和鼓励。
二七大罢工的政治影响确实很大,北洋军阀从此陷入与全国人民为敌的困境。反对封建军阀的伟大统一行动,由此酝酿,臻于成熟。國际代表在会议上还强调,北方开滦罢工与二七罢工从表面上看,都不算成功,但却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史上空前的有组织的大规模战斗。开滦反帝斗争、二七反军阀斗争与党的纲领要求完全符合。从此以后,中国工人阶级才真正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二七大罢工后,共产国际来电:“确实说,你们的行动,是已经走到世界无产阶级的行列里了!”
在中共三大上,秘书处还将《京汉工人流血记》作为正式文件分发给各代表。
《京汉工人流血记》是记载二七大罢工的重要革命历史文献。《京汉工人流血记》的出版、发行,对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加强国共两党的合作起了很好的作用。1924年,马林面见孙中山,向他提出国共合作问题。孙开始对同共产党合作理解不足。马林把《京汉工人流血记》《向导》等刊物送给孙中山阅看,孙看后向左右亲信说:“我想和共产党合作,你们却不赞成,你们自高自大,自以为有军队,有广州地盘,瞧不起共产党,而实际上共产党力量比我们强的地方很多。我当年开始搞革命时,策动群众,少则百八十人,多不过几千几百人,你们看共产党发动群众斗争,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二七罢工就是例子。从这一点看,我们还不及共产党。”后来,马林再访孙中山时,由于孙对共产党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国共双方在平等基础上开展了革命合作。
反对张国焘小组织活动
陈独秀在三大的报告里,对张国焘提出批评:“……他的思想非常狭隘,所以犯了很多错误。他在党内组织小集团,是个重大错误。”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期间,中共中央为了保密起见,将在上海的党员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一般政治问题,提出意见,供大会讨论宣言时参考。张国焘所主持的小组都是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工作人员,人数最多。一来二去,就成了小组织。
项英也参加了中共二大,他反对张国焘小组织活动。包惠僧回忆:“他在这次会议中,对党有进一步的认识,他对张国焘小组织活动也很憎恶。他对党内的工人同志太少认为是个缺点,常说‘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工人成分在党中应该占一定的比重,吸收大量的进步的工人入党,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
张国焘在党内另立“小组织”,争权夺利,早已有之。但明确公开指出张国焘“思想非常狭隘”的弱点及“组织小集团”的倾向,显示了陈独秀的眼光。10多年后,长征途中及其后张国焘的所作所为,说明他的确沿着一条不归路越走越远。
中共三大的成功召开,是代表们“吵吵闹闹”的结果,在持续9天的会议中,始终充满争论,但同时又鲜明地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共三大最终选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王荷波、蔡和森、谭平山、项英、朱少连9人为中央委员,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5人为候补中央委员,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由于谭调职,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担任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中央执行委员会14名成员中,有6名工人出身。
选举中,张国焘只得到6票,未能当选。而反对张国焘小组织且又具备工人身份的项英,获得27票,成功当选中央委员。新中央委员会名单,由国际代表向三届大会提出讨论后通过。国际代表强调,中央委员会组成人员应以工人运动领导者占多数,其中必须有产业工人。这一原则为大会所接受,认为是进一步发展工人党的组织的重要保证。
中共三大对工运工作做了新的部署,其工作重心特别放在当时比较薄弱的上海,于是开始集中干部在上海建立工人俱乐部。在中共三大上新晋的中央委员项英等首先被选调到沪西主持工会工作,领导了沪西二月大罢工,从而揭开了上海工人斗争的序幕。